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科研的 idea

发布于 2003-08-30 · 浏览 8324 · IP 黑龙江黑龙江
这个帖子发布于 21 年零 253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我在一专业论坛上看到的讨论,觉得很不错,整理后拿来与大家共同学习:

无论是临床还是基础科研,最关键的要素是idea,可以肯定地说idea的**就决定了科研的水平与档次。高水平的科学家一听你的科研课题和方向,就能立刻判断你的科研水平。因此获得idea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得到好的idea呢?一名优秀的科学家具备敏锐的科研嗅觉,而这种敏锐性是经过长期的思考与实践获得的。通过几天或半个月的苦思苦想得到了一个自以为很好的idea,可能是别人十几年前就做过的工作也是很有可能的。如果总是单纯地重复别人曾经做过的工作,未免太没趣了(我并不反对新手上路时,重复一些经典的实验以获得经验)。

经常看到有些报道,谁谁一年发表十几篇论文,试问:在美国大量投入人力和物力的情况下,一个优秀的实验室(最少4名博士后以上)一年能发几篇论文?据我的了解也不过2-3篇,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庞大实验室每年也没有这么多的数量。所以可以想象,那些一年大量的论文都是什么质量呢?举此一例,仅诚心地表达一个观点:科研要注重质量,千万不要为单纯地追求数量而令人懂行的人嘲笑。

科研起步时,就因严格地、高标准地要求自己,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正地成功。我相信中国的科研态势正在朝好的方向发展,比如中国科学院下属的科研部门正是以抓科研论文质量为标准,优胜劣汰制并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那么,如何获得好的idea呢?以下是本人的切身体会,望与志同道合者共享:
1、一定要大量地、仔细地阅读文献,千万不要急于求成
2、多听学术报告、多与同行探讨获得启示
3、总结你所感兴趣的领域内尚未探讨过但又很有意义的课题
4、总结争论性很强的问题,反复比较研究方法和结论
5、细致地拟定方案
6、论证可行性
7、善于抓住科研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难以解释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往往会成为你的闪光点。

很多人不搞科研,或做不出科研成绩,都归因于客观条件。有人用那么简陋的设备,即可以发很高水平的文章,显然这个理由是不成立的。另外,关于IDEA的产生,还有另一种观点,也是一位比较著名的科学家说的。就是,不看文献,直接产生IDEA。这样,往往会产生很好的IDEA。直接产生的IDEA,往往是很有意义的,也会有很强烈的兴趣。这样搞出的东西,往往有新的发现。以前总觉这个观点不很成立。现在想来,还是有一定道理。

做科研之前获得IDEA的途径有两种:传统的途径和非传统的途径。所谓传统的途径就是通过先阅读大量的科研论文,先弄清目前的研究现状和要解决的问题等;另一途径就是通过自己先冥思苦想一段时间,有了自己的IDEA后再去查文献。这种方法其实是陈宜张院士提倡的,因为这样不会使那些以往的研究限制你的思维,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方法。上述两种方法的选择因人而异。不可强调非要这样或者非要那样,当然对于初步进行科研的人来说,还是先阅读大量文献较好。

科研中IDEA当然是很重要的,没有IDEA也就谈不上科研。对于直接产生IDEA的问题,大家争议较多。实质上,这是可行的。如果是某个领域的“尖子”,对此领域的动态了如指掌,自然可以直接产生IDEA。这样的尖子,自然是掌握了大量的文献。如果是初涉科研领域,能直接有IDEA,则会在此IDEA的吸引下阅读大量的文献。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就会产生自己的研究思路。尽管前人可能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你可以发现前人对此课题研究的不足之处,会发现有值得再研究的地方。

一项研究的立题主要考虑其科学性、先进性与可行性,无论是临床课题或实验研究课题都是一样。如果课题设计很好,那你就成功了一大半。另外在临床工作中,有许多实际问题有待解决,有许多难以解释的现象有待探讨。只要诸位做个有心人,提出问题,论证问题(检阅完整的文献,论证其科学性与先进性),再来解决问题(可行性如何?解决问题的技术路线与技术方法科学、先进、可行否?)。希望我们大家不要轻易地放过一些所谓“异常”现象,这些大多有其理论基础或病理基础,只是我们看的书太少太窄所致。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8324

31 79 7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31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