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怀济世,德艺双馨 ︳追忆一代名医刘仕昌教授
2016-10-14 钟嘉熙、林培政等 铁杆医讯
刘仕昌(1914-2007),广东省名中医,1986年被遴选为首批温病学博士研究生导师,1994年被遴选为“全国抢救100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的专家之一。刘仕昌教授长于治疗温病、中医内科、儿科疾病,尤对高热、昏谵、厥脱等危重症及疑难症颇具匠心。鉴于其对中医事业的巨大贡献,1997年被广州中医药大学授予终身教授,并被家乡惠州市政府和人民誉为“东江之子”。
一、天高地阔,自甘医囚
▍少承家学,矢志从医
1914年9月,刘仕昌出生于广东惠州一个中医世家。从识字开始,父辈们就常常让他背诵《汤头歌诀》、《医学三字经》等中医入门书籍。尤其是父亲,每天诊病之暇,亲自为他讲授中医基础理论。父亲处方时的一丝不苟,辨病时察言观色的细致,患者病愈时由衷的喜悦与谢意,都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就这样,在父辈们的熏陶下,刘仕昌从小就立下“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之大志。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法门,随着面前读过的书越来越多,刘仕昌已不满足纯书本理论了,开始跟着父亲上山采药、外出应诊。其时父亲一面传授医术,一面要求他攻读历代医典。从《黄帝内经》到《伤寒杂病论》,还有陈修园的72种医书,夜夜挑灯夜读,反复思辨,并结合患者例证,加深理解。
1934年,凭借多年的积累,刘仕昌顺利成为惠阳县第一届考试录取的中医生。次年又通过了广州市卫生局第六届考试,可是刚中学毕业只有21岁的他被申请行医执照条件中“必须年满30岁”这一条给难住了。再空等10年,对于希望能更早一点救助贫病百姓的他,绝对不是心中所愿。于是,从医心切的刘仕昌灵机一动,偷偷把年龄改大了10岁,顺利取得了行医执照。
▍省城深造,造福乡梓
拿到行医执照不久的刘仕昌,虽然声名在当地渐起,但在临床实践中还是经常碰到棘手的病例,恰逢现代医学教育的兴起,让他决心学习深造。1935年,刘仕昌进入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读书,并于1938年7月顺利毕业。
毕业时正值日寇南侵,战火纷飞,瘟疫流行,年轻的刘仕昌从没忘父辈们“大丈夫立于天地间,必造福百姓”的教导,随即返回惠州。
当时在惠州的药材行业字号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同寿堂、广寿堂和世宝堂,然而,刘仕昌却选择到经营时间不长的打石街百元堂坐诊。原来,他看重的是这家药店薄利多销的经营策略能惠及更多的平民百姓。其时的惠州,天花、脑炎、麻疹疯狂肆虐,人们穷困潦倒,悲惨万分。只要哪里有病患需要,刘仕昌就会在哪里出现。而且尽管自己的生活也异常艰难,他却常常不收或为病人垫支医药费用,救助了很多妇孺病患。很快,刘仕昌的医德和医术就远播四邻。百元堂也渐渐成为比肩上述几家老字号的药铺之一。
业诊之余,刘仕昌还应校友夏稚威之邀,兼任惠阳开明中医学校主讲教师,与同道一起为学生编讲义、传心得、指导临证,深得学生敬爱。可惜的是,随着战乱的进一步升级,学校在开办3年之后,被迫停办,但这也为惠州中医后来的发展保有了难能可贵的星星之火。
▍负笈再造,留校任教
新中国成立后,刘仕昌由于良好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多次受政府表彰。1956年,对于新知识永不满足的刘仕昌再次作出了一个对其一生产生重大影响的决定,那就是来到广东省中医进修学校继续为期一年的深造。毕业时,成绩优异的他留校任教,之后一直在内科、儿科、温病教研室工作。从此天高地阔,自甘医囚,一生再也没有离开过医与教。
二、慈怀济世,德艺双馨
如果用一条线索概括刘仕昌的一生,那么“从宿舍到教研室再到病房”再恰当不过。这条路,刘仕昌一走就是几十年,走过花甲,走过古稀,走过人生最后的岁月,春秋寒暑,风雨无阻,无怨无悔。
▍仁慈心:仁者爱人,无有分别
“要做学问,先学做人”,这是刘仕昌对他所有的学生传授的第一课。刘仕昌既为人师表,更身体力行。在诊病时,不论病者职位高低,年龄大小,只察病情,不问亲疏。由于他德高望重,每出专家门诊,求诊者众多,刘仕昌每每有求必应,来者不拒。跟诊的学生有时候实在担心老师身体,偶尔对病人表露出不耐烦的情绪时,刘仕昌总是马上给予批评:“医生就是要不厌其烦地向病人及家属讲解病情和注意事项,让病人满意而归”。
医术至此,不少人都以为刘仕昌家应该是高朋满座,往来无白丁了。但事实却完全相反。年逾九旬的他,为省市中央**等官员诊病确实不在少数,但记得起来的官员却几乎没有。相反,也许医院旁边一个三元里农民的特殊病例倒是记得清清楚楚。在高龄停诊之后,他的家里变得百姓满座。附近的工人、农民知道刘仕昌没有架子,直接找到他家,而刘仕昌也真是从未拒人于门外,一样悉心问病。对于生活穷困者刘仕昌甚至还经常自己出钱给人抓药。
1980年11月,一位从江西来的长期低热女患者求治于刘仕昌,因医院床位紧张,刘仕昌为了她诊治方便,经常在劳累了一天之后还亲自上门为其治疗。考虑到患者经济拮据,他甚至常常分文不取。
还有一位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曾在刘仕昌从医65周年之际写过一篇感人的文章——《怀济世德,扶回春技》,叙述了他本人两度生命垂危为刘仕昌所挽救的经历。在当时,一个“最后一搏”的危重病人从省内的大医院转院让自己治疗,这种责任不是一般人所愿意承担的。刘仕昌不但力排众议,还千方百计地为他特设了一间单人病房,用中药为他诊治。3个月的治疗,患者终于痊愈了。
不媚官,不嫌贫,这便是刘仕昌的医品也是人品。
▍悲悯心:医寓天道,誓救苍生
早年的刘仕昌便以苍生为己任,奔走乡间,解救疾苦,悬壶济世。留校任教后,学验俱丰的刘仕昌更加勤勉。
1966年冬至1967年春,广州流行性脑脊膜炎(简称流脑)流行。小儿染病传播速度非常快,且用西医方法治疗效果不甚理想。当时广州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成立了专门的“流脑”病区,刘仕昌牵头组成治疗小组,对各例病患进行深入的研究、处方,结果相当令人欣慰,400多例感染病患,仅2例死亡,几乎创造了中西医结合治疗传染病的奇迹。
刘仕昌当时参与拟定的流脑一号方到流脑**方,已作为经典方剂编进教材,成为中医事业的宝贵财富。由此,刘仕昌更进一步提出温病学科要设立临床基地,让教师不脱离临床,最终促使温病教研室在广州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开设了病房,理论联系实际,教与学相长,令全国同行刮目相看。
2003年的大年初九,刘仕昌忽然接到通知,请他参加“非典”会诊。当时老人脚伤还没痊愈,但二话没说,就登上了开往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的专车。89岁的老人家,面对病毒疯狂的“枪林弹雨”,从未有过一丝惧怕,亲自到医院的隔离病区会诊,为患者把脉观病。在连看了多名“非典”病人之后,他敏锐地将其判断为“风温挟湿”症状,马上带领弟子运用“岭南温病学”理论,研究详细的中医药防治“非典”方案。
事后很多人都为刘仕昌感到后怕,但老人只是谦和地一笑:“做医生就要看病,不管是什么病,我们都应该去。”“旧社会什么病没见过?霍乱、天花、麻疹,我们带一支笔一张纸,几颗樟脑丸就冲上去了。”
在这场席卷全国的疫情中,整个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创造了医务人员零感染、“非典”病患零死亡的奇迹。刘仕昌亦获得“广东省抗击非典三等功”及“广州抗击非典先进个人称号”。
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刘仕昌在病房度过人生的最后两年里,还在为承担的国家“十五”时期师带徒课题出谋划策,精神好时就每天给两三个病人把脉开方,徒弟们在旁录影学习,有时候在病历本上签名手都是颤抖的……
芸芸众生,皆我助者,漫漫医道,踏之不归——这,便是刘仕昌一生的写照。
▍圣贤心:淡泊名利,与世无争
淡泊名利,与世无争这既是刘仕昌的为人态度,也是他一生保守的持戒。其倡导“岭南温病学”,仁心仁术,坚守临床,甘于平淡,若非“非典”,甚至很多人不知其名。
与刘仕昌共过事的人都知道,他的钱包和眼镜盒里藏有许多小纸片,堪称“小小文件袋”。比如说,填表要相片,他随时可拿出来;有急事要找他的学生,纸片里经常记有电话号码;身份证复印件他总备有1-2张,每天随身携带,从不愿意因自己的遗忘而拖公事的后腿。
更有甚者,学校盖新的教职工宿舍楼,别人抢破头,但他面对学校专为老专家提供的住房申请表,只是摆摆手:“我够住了。”实际上,他全家当时就住在20多年楼龄的旧房里。虽然比较拥挤,却从无怨言!
学养深厚的刘仕昌为学生修改文章时,总是把自己的意见写在另外准备的空自纸上,从不直接在原稿上修改,以示尊重。当文章准备发表时,学生都会恭敬地署上他的名字,他又经常二话不说把自己的名字从作者处圈掉。
1973年,广东省组织评选名老中医,这可是当时广东中医界的盛事,因为入选并不仅仅意味着只是一个虚名,更是一种对其学术地位与水平的承认。然而,无论个人资历还是学术水平都绰绰有余的刘仕昌,竟然因为工作人员一时疏忽阴差阳错地被漏报了。其时,他正在肇庆带教,对消息一无所知。人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这并不是一般的胸襟所能容纳的。然而刘仕昌返校知道事情原委后,没有半句怨言,亦从未向同事提起,一如既往地认真工作。
事隔20年,直到1993年广东省第二次评选名中医,学校才发现遗漏了刘仕昌的名字。大家不由都为他顾全大局,不计个人得失的精神所感动。然而,面对20年的遗憾与失落,刘仕昌只有三个字:“看淡些。”
“如此境界,几人能够?”在追思老人的时候,广东省中医药局局长彭炜曾经动情地说,“不论为人、为师还是为医,刘老都是杏林楷模,他的离去是岭南中医界一大痛失。”在一些医疗行为趋利化、医患关系比较紧张的当下,重温老人留下的精神财富,实在耐人深思。
历史老人不会总是打盹儿,1995年,国家遴选函待抢救的100位师带徒名老中医,刘仕昌当之无愧地位列其中。1997年,广州中医药大学为了表彰其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突出成绩,授予其“终身教授”的荣誉称号!
荣辱不惊,得失皆忘,这正是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境界和操守的体现。
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治学严谨,因材施教
刘老常教导学生,习应勤,术当精,涉须博。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时,总是很耐心,百问不厌,真正做到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讲课时注意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在内容上善于运用实际病例去讲解温病学条文,便于学生将理论运用于临床。在教学中,还常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制订不同的教学方案,深受学生欢迎。
刘老对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从计划制订,课程设置到论文设计、撰写等,都给予精心指导。对研究生书写的论文,每一章节都要亲自审阅,逐字逐句帮助修改。刘老培养的研究生现在大部分均获得正高职称,多数均已成为各自单位中的学术权威。
▍重视实践,推陈出新
刘老1990年被遴选为全国首批师带徒的名老中医,收徒2人(钟嘉熙教授和史志云教授)。他以年逾古稀的高龄坚持每日带徒门诊,在临床实践中带教学生。
刘老十分注意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结合到实践中去。当学生有了一定中医基础后,就安排跟他出诊抄方,继而由学生预诊,他审方指正。
一位深受刘老教诲的学生回忆道:“我与刘老接触最多的是在1973年。当时广东省第四期西医学习中医班在肇庆卫生学校举办,面对该班学习时间短(1973年4-12月,共9个月),教学内容多,学员医疗单位和学历资历不一的情况,刘老以身作则,认真备课,制定了带头试讲制度。当时我只不过是个基层中医师,面对大雅之堂,不免心生畏惧,但刘老对我却竭尽热诚,大胆起用。在放手不放眼的带教下,我也迅速成长起来。刘老还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严格把关,大大提高了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
刘老还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探索新知,求得独到的见解。如在长期的临证中,独创了温病辨咽喉一法,并将温病的治法归纳为辛凉解表、气营两清、清心开窍、熄风镇痛、护阴救脱、清热化湿、和解三焦等12种,并认为不论何种治法,均体现了清热养阴、扶正祛邪这一温病治疗特点。
倾己所能,传诸后学,是刘老几十年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事情。他认为个人的才能和医术都是从先贤学者那里获得的,而社会给了他一个舞台施展一己才技,当心存感激。
▍君子谦谦,精勤不倦
活到老,学到老,这是刘老的术业信条。他是这样描述自己一天的开始:“早上五点半起床,六点钟准时听新闻,几种新闻都听,了解国家大事。年轻人需要充电,老人家同样也需要充电。医生是一生的事业,只有不断地学习,才可能找到更好的治疗方法,以做到用药快、准、好、省。我的心愿也是希望我的学生能够和我一起坚持不断学习,更好地为有需要的人服务。”
在临床上和教学中,碰到有疑问的地方,刘老经常主动请教同事,碰到别人有好的经验,他还常常用小纸条记下来,随用随翻。
他的学生还清楚地记得,曾经有一位患红斑狼疮的女孩求诊于刘老,这位研究温病几十年的中医泰斗,却没有自己开出方子,他谨慎地带着小患者,找到自己的亲传弟子、在狼疮研究治疗方面颇有建树的钟嘉熙教授,托嘱他诊治此病患。这种对病人负责的态度,令病患及弟子都非常感动。这位小女孩在钟教授医治下很快就康复了。
岁月涛涛,大江东去。在有限的生命里,作为一位医者,刘仕昌教授收获了一颗世人难得的安宁的心——这无疑是人生最大的逍遥和快乐!
本文摘自《岭南中医药名家刘仕昌》,由铁杆医讯(tieganyixun)编辑整理。关注微信公众号,查看更多文章。
◆ 国医大师邓铁涛:为中医穷尽一生
◆ 良师名医黄耀燊:厚德育桃李,精诚济世人
◆靳瑞:岭南一绝“靳三针”
最后编辑于 2016-10-15 · 浏览 1.6 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