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一个屌丝的SCI之路
有时候也在问自己这个问题,我干嘛要发SCI 啊,我每个月做做手术麻醉,下班喝喝小酒,打打小牌,没事带着女儿出去郊区走走多好啊。医院也只要规定升副高只要市级课题,两篇二类就够了,科室大家也没人发SCI啊,大家还在为在职研究生毕业去哪里买文章而烦恼呢。其实我到现在也不知道我为什么要处心积虑的发SCI。唯一对我的吸引力就是医院会根据文章点数发钱,两万起步,这对于提高我的生活质量么有任何意义,给我的反而都是害处,因为他,我还得在电脑前搜肠刮肚,每天对着别人的文章咬文嚼字。可能诸位很多和我一样的想法。记得我当年为什么读研究生一样,不是好好地么,上班熬资历,然后买房结婚生子老去,可我后来还是去读书了,记得报名的时候我就和我老婆说,这就算是我人生的一个追求一个梦想吧,我就去考一次,反正考不上的,过过瘾也行哈。就像SCI一样,这也是我的人生的一个经历,有了它,从医路上就算是完美了,好歹我也被别人承认过,好歹我也能自己写好一篇科技论文了。好歹在科室我有说话的份儿了。我SCI都发了还要咋样。就好像那些出过国的人回来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人家德国怎么样怎么样,人家米国怎么样怎么样。
基层医师发SCI有啥捷径
要说我们基层医院医生,不要说发SCI了,发一个二类的杂志也是求爷爷告奶奶,没办法,像我这样的还有点写作能力,科室大部分人都是本科毕业,在职研究生也是宽进宽出,自己忙的要死除了几万块钱送给医学院的老师当作福利增加之外真真没学到什么东西,临时到毕业的时候还得花上一万多块钱买文章。而现在的研究生也是以临床型为主,三年基本都是在临床,临时到毕业的时候老板随便拼凑一篇混到答辩就可以。这个是软件条件,硬件条件就更不用说了,没实验室,没经费。
这里有几个方向可以供大家选择, meta analysis,case report,correspondence。Meta可是不用实验室啥的的,直接自己上网找文章就可以了,关键是点找的对,还有就是得会数据统计分析,不过这样的人大医院也没几个,没关系,找统计专家帮忙就是。另外一个就是case,不要以为一定要找到那种百年不遇的case才算是可以发SCI的,其实很多东西只要你细心观察,认真总结,每个病例都有自己特殊之处。第三个就是correspondence了,有的杂志也叫letter,不过很多医院这个是不作为SCI的,不然的话你没事就去NEJM发读者来信,那不是每年的发表IF全国你最高了,话说回来,这也不是你想法就能发,他能登出来说明你对这篇文章真正吃透了,而且能提出非常有见地的意见也是难能可贵啊。
SCI的写作
论文的撰写应该是我的强项,因为我所有的文章么有通过任何关系投到国内的二类杂志都可以发表,但是只能把中英文摘要去除,而讨论部分基本是原封不动,最多就是要求删减一点。而SCI论文的撰写却是我的瓶颈之一,为什么呢,基本功太差了,很多动词,副词,时态都难以把握,六级时候作文才刚刚及格。我的选择有三个,一个是百度翻译,再自己改,后来发现这一招根本就行不通,不然的话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翻译公司了,还有一个就是自己按照其他类似文章照本宣科写好,这样的话就很多句子就太中文化了,因此,写到一半也就算了。最后一招了,就是自己把文章全部写好,再去翻译,大家都知道最难写的或者最出彩的也就是讨论部分,即如何解释你的结果。而审稿人最在意也是讨论和结果。写好之后再和科室英语比较好的同事一起翻译,有和之前文章一样的最好,没有的话就自己翻,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拿给翻译公司润色,这样钱花的不多,也就是润色费,一千字大概800左右。润色好了之后还是觉得中文化太重了,最后我找了一个同事之前在美国的科室负责人看看,老人家真不错,不仅把里面的很多语言的东西重新修订一遍,而且还提出了很多专业上的问题。搞得我是感激涕零啊。
如何选择SCI杂志
自己是麻醉专业的,但苦于没人教,只好自己摸索了。文章是关于妇产科手术术后产生了泌尿科的问题,投稿只能往这方面考虑了,只是这反向VPN又不能上web of science,因此我让我师妹从中选了两分以下的关于麻醉、外科、妇产科、泌尿科的杂志,然后一个个除掉那些整形的,肾内的,基础的杂志,还有一些德语法语的,就只剩下四十几个了。在这些杂志中再进去每个杂志网页中看下他们近年发表的文章特点,是不是有相关类似特点的,比如说妇科手术出现并发症的文章,比如说麻醉杂志中相关并发症有没有报道发表。最后筛选下来只剩下八个了。再从这八个里面选择三个,首先最好不要是欧美国家的,因为他们都是英语母语,首先这一关会让我们吃很多苦头,还有一个就是他们对东方人有一种特别的优越感,所以我选了一个亚洲的,一个台湾的,一个非洲的。可能有人问我为什么不选CMJ呢,只是自己感觉CMJ和国内中华牌一样,已经论文那些大牛需要满足SCI的自留地了,人家的版面可能一年前就预订好了的。还有一个大家也不要笑话,我选取的都是些低层次的,你们看不上。可我自认为有些东西是从无到有,从有到多,从多到精。人家十几分的文章都压着不发,那也是人家的事情。不过如果时间多的话倒也可以从高往低投,多博取些意见也行。
怎样与审稿人斗智斗勇
一般来说国外的审稿人和国内的不一样,记得那时候有一篇文章投到国内杂志,他退稿的理由非常奇葩:你将七氟醚,瑞芬太尼,顺式阿曲库胺一股脑新药全部用下去,你要研究什么东西啊。我就想我们平时就是这么用的啊,你至于这样吗,拒稿也可以找一个好一点的理由啊。
国外审稿人是义务的,可以根据文章质量和自己的看法自由地提出意见和建议。而且人绝大多数治学严谨,而且很有使命感。当他们接到审稿要求时,如果很忙或不懂你的专业或领域,他们会decline。但只要答应审稿,一般都是尽职尽责的完成审稿任务。其实一般情况下,现在大多期刊都请审稿人在两周内返回审稿意见。也就是说,如果你的稿子投稿后很快能找到足够的审稿人,理论上一个月左右应该能拿到第一轮审稿意见。如果审稿状态持续很久,你安全可以发信咨询编辑部,没必要觉得不礼貌。
当你接到rejection时,千万要保持好心态,不要对着电脑大骂别人了,先看看自己的文章和他们提出的意见,好好修改。人家和你没怨没仇还不拿钱帮你审文章,写得好的还好,写的不好头都会痛死,要有颗感恩的心。如果是major revised的话那就得所有问题必须逐条回答;尽量满足意见中需要补充的实验与数据,满足不了的也不要回避,可以辩论,但是得做到有理有据,旁征博引。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9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