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新西兰,遇见一个打折的自己
从小到大,虽不是顶尖,但一直保持着对大多同龄人智力能力方面的优势。在新西兰,这种优越感荡然无存。语言能力的劣势,不同文化教育的成长背景,迥异的制度规则,让我大大打折了自己的智力能力。打折,意味着我对外界信息整合的效率大大的下降,试想一下,我只能接受外界60%左右的信息传入(input),随后对其进行60%左右的信息传出(output),结果是现在的我成了一个打折了的自己。如果将人比喻成一台计算机(computer)的话,我强行将程序升级到了ZB2.0,但老式的中央处理器(CPU)却在缓慢的运行着……如果将这种打折象征成年龄相关性退行性病变(老化)或者器官残疾,那我确实是痴呆了,老花了,迟缓了,聋哑了,不止一些些。
正如瞎子的耳朵较常人灵敏那样,处处处于弱势的我,不得不去探索其他的策略来完成学业及生活的挑战。现在挺感激军校生涯和职场中被教育锻炼的“察言观色”能力,大多数时候我们通过语言进行直接交流,但是仔细回想,很多时候都是废话连篇,重点无异于几句话里的几个关键词。大多数真实的信息被人类隐藏了起来,就像美剧“Lie to me(别对我说谎)”里那样,我也通过语言外的微表情动作来揣测,来分析,来反馈。英文阅读效率的低下,促使我更敏感于数字和图表;口头表达能力的下降,叫我更懂得安静倾听,以及专注于实践动手能力来弥补。
信心和勇气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无时无刻不被挑战和锻炼着,也在反思着从往的强者姿态。读书期间,要做学业上的“强者”,工作时候,要做业务上的“强者”,家庭生活中,也要做亲情上的“强者”。或许我们的教育和成长在强化“做强者”的同时,自私自大了我们。对弱势群体关怀缺失的背后,是我们不可能做为他们其中一员(loser)的功利性生活目标。
我幸灾乐祸:现在可好,形势翻转。
值不值?相比于国内可预测到的安定和天伦乐,我更想看一看不一样,体验一下不一样在而立之前。专业方面:我学会了使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述我的医学专业,走近学术科研真实的样子。最重要的是,远离临床反叫我更珍惜医生这个身份,更坚定做一个有情怀的医者。生活方面:回归日常柴米油盐本身,练就了一身的好厨艺,在比较不同超市物价的背后体味到了生活艰辛的一面。守着老婆,一日三餐,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有机会在闲暇时间“不务正业”:整理花园,售卖酒水,翻译,写报纸专栏,当网站编辑。
打零工的中医馆老板娘教我在冬日里修剪玫瑰:大枝大枝的剪,留下这刚萌出的芽,来年春天才会长得更繁盛漂亮。
最后编辑于 2016-01-17 · 浏览 4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