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从共识看稳心颗粒在抗心律失常中的应用
入,编,32, 叙事药学-总312)-辛老师- 管理类—文献--目录(22)(231-240号)232号
2024-07-11-记录
按:
稳心颗粒,在家系中有人在用,效果还不错。下载,总有个学习的资料,了解动态。
2015-06-26
从共识看稳心颗粒在抗心律失常中的应用
《J波综合征国际专家共识》专家共话《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专家共识》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2015-05-28第 C-14 版:循环周刊
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尤其是遗传性心律失常越来越凸显出其与猝死之间的密切关系。虽然近年来对心律失常的诊治水平突飞猛进,但是其具体机制、不同遗传性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临床危险评价标准等问题都亟待解决。药物治疗是心律失常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但近20年来,以CAST试验为开端的诸多临床研究先后证明Ⅰ和Ⅲ类抗心律失常药在有效治疗心律失常的同时,分别能增加死亡率及引发尖端扭转性室速等严重不良反应。因此,积极寻求安全有效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是心血管领域研究的热点。
基于以上问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联合美国心律学会、欧洲心律学会、中国心律学会共同发起了“第六届心脑血管病国际学术研讨会暨《J波综合征国际专家共识》专家团学术报告会暨《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专家共识》发布会”。此次盛会按照计划先后在北京、上海等全国28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召开。现场参会总人数累计超过1万人,再加上现场同步视频会30余场次,总计有国内心血管领域2万人听会。会议通过专家团队针对两个《共识》内容的深刻讲解,提升了我国心律失常的诊疗水平和能力。此次会议得到了国内外一线心脏电生理专家的鼎力支持,为所有参会者呈现了一场中西医结合专业心脏电生理领域真正具国际水平的学术盛会。后期,整个会议涉及的近30个学术讲座现场录像将通过光盘等方式分享给所有参会者。
其中,在北京站会议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郭继鸿教授同与会者分享了《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专家共识》的主要内容。同时还有来自美国不同实验室的电生理学专家安岑列维茨基(Charies Antzelevitch)教授和严干新教授等对抗心律失常的基础及临床研究、稳心颗粒最新机制研究进展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报告,增加了与会者对心律失常治疗研究现状及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的认识与理解。那到底与会的专家们是如何看待稳心颗粒这一药物及其临床应用的呢?让我们来看一看他们的观点。
国际专家观点
ChariesAntzelevitch教授:
基础研究证实,稳心颗粒是一种心房钠通道选择性抑制剂
近年来,房颤治疗的研究重点关注于心房钠通道选择性抑制,要求药物只对心房钠通道起作用,而对心室钠通道无影响。这一策略避免了当前已有的许多药物作用于心房的同时,也作用于心室钠通道带来的不利影响。而非常有趣的是,事实上传统中医药在数千年前已经有了心房钠通道选择性抑制剂,但我们到近几年才发现这一点。我们的基础研究发现,传统中药稳心颗粒就是一个心房钠通道选择性抑制剂,其对心房的作用明显高于心室,可使心房动作电位时程(APD)缩短,并产生复极后的不应性。
但值得指出的是,稳心颗粒不是一个纯的药物,其组分非常复杂。患者服用之后,我们并不知道要监测血液中的哪一种成分。因此,要把基础研究结果用于临床,首先需要明确如何把用于动物的剂量转化成在人体中应用的有效剂量,这也是我们当前正在进行的工作。我们的策略是,患者应用剂量逐渐递增的稳心颗粒后,观察其对心电图的影响,确定哪一种剂量能产生在动物实验中观察到的效果。
除此之外,稳心颗粒与西药的联合应用也是我们关注的要点。雷诺嗪也是一种被证实的心房钠通道选择性抑制剂,我们想要知道雷诺嗪与稳心颗粒这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后是否会产生协同作用,使疗效增强。这一研究也正在进行当中。
严干新教授:
稳心颗粒的发展前景值得期待
分析中药和西药抗心律失常的作用特点,两者有许多相似之处,如从机制上讲,两者均通过抑制离子通道起到抗心律失常作用,如稳心颗粒治疗室性心律失常主要通过抑制晚钠电流实现。但两者又有许多不同之处,如中药复方制剂成分复杂,临床医生往往不清楚真正起作用的是何种成分,因此,无法同西药单体一样确定治疗的最佳剂量。这也是稳心颗粒想要进入美国等国外市场首先需要跨越的障碍之一,这同样也是所有中药复方制剂面临的困境。但由于近年来,稳心颗粒相关研究相继发表于国外高水平杂志,美国临床医生也开始关注稳心颗粒这一药物。这表明,稳心颗粒打开国际市场的万里长征已经走出了成功的一步,其日后的发展值得期待。
此外,稳心颗粒心脏安全性好是临床医生普遍认可的优势,这显著不同于西药。那如何基于稳心颗粒的这一优势优化当前的抗心律失常治疗临床实践呢?有两种方式值得关注。其一,将稳心颗粒与西药联合应用以降低西药应用剂量,从而相应地减少西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其二,同样是稳心颗粒联合西药用于临床,但可不减少西药用量,仅关注稳心颗粒加用后是否会减轻西药带来的不良反应,增加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这样既可保证疗效,又可减轻药物不良反应。
国内专家观点
郭继鸿教授: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仍是基础,中医药发展潜力大
心律失常是因心肌电生理异常引起的一类疾病,其特别之处在于疾病变化较快,因此,许多的心脏性猝死均与心律失常密切相关。与其他疾病一样,心律失常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目前,虽然心律失常非药物治疗发展非常快,但药物治疗仍是基础。起搏器、射频消融和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等非药物治疗手段常在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使用。
药物治疗心律失常有数百年历史,其中一个不得不提的问题就是药物在治疗心律失常的同时也有致心律失常作用。除此之外,很多抗心律失常药物还有心脏外作用,如部分老年患者应用胺碘酮后会诱发甲状腺功能亢进;1989年CAST研究表明,对于心肌梗死患者,抗心律失常药物虽可使室性早搏和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降低,但明显增加患者死亡率。这一系列的问题均迫使我们不断寻求新的治疗药物和新的治疗方法。
中药抗心律失常相信大家并不陌生,近年来,循证医学研究证实,传统中药复方制剂稳心颗粒具有多离子通道抑制作用,且其中特别值得关注的一个治疗特点就是稳心颗粒是一个良好的心房钠通道选择性抑制剂,患者服用后药物虽同样分布在心房和心室,但其对心房的作用较强,对心室的作用较弱,因此,稳心颗粒对房性心律失常如房扑和房颤等具有较高的转复率(70%~90%),同时又可避免对心室产生不利影响。另外,在安全性方面,稳心颗粒具有抗心律失常西药无法比拟的优势。在这次《稳心颗粒抗心律失常专家共识》中,专家组总结了稳心颗粒在临床应用近30年不良反应的数据,发现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约为0.5%~0.6%,与安慰剂无明显区别。
稳心颗粒除对心房快钠通道具有选择性抑制作用。国外研究者还证实其在对晚钠电流和钾通道Ito电流也有抑制,这一发现值得全球领域内学者的关注,正是因为稳心颗粒对Ito电流的抑制,其可显著抑制心电图Brugada波,预防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这提示,稳心颗粒单药或与奎尼丁联合应用可能成为世界级难治性疾病Brugada综合征的治疗选择。从另一侧面,这也表明了我国中医药所具有的巨大发展潜力。
(下转C15版)
2015-05-28 第 C-15 版:循环周刊
从共识看稳心颗粒在抗心率失常中的应用
(上接C14版)
杨杰孚教授:
打破困局,中医药是抗心律失常的良好选择
在我国,在由心血管疾病引起的死亡中,半数为猝死,而90%以上的猝死均由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引起。因此,对于具猝死高风险的心律失常患者,我们需要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是目前治疗心律失常的两种措施,其中药物治疗是基础。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西药抗心律失常面临巨大挑战,到目前为止,人们依旧未能找到一种治疗心律失常效果较好而不良反应较轻的西药。甚至有研究表明,在目前已有的抗心律失常西药中,部分可导致患者死亡风险增加,因此,在新药尚未问世,部分老药又遭遇可能被淘汰的当下,西药抗心律失常处于较难跨越的瓶颈阶段。而我国传统中医药在治疗心律失常等复杂性疾病中具有一定优势,而中药抗心律失常由来已久,其中稳心颗粒是经过数十年临床实践证实具有较好抗心律失常效果同时安全性良好的复方制剂。
为提高临床医生对中药抗心律失常的认识,中国心律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组织了以郭继鸿教授为首的国内相关专家撰写了《稳心颗粒抗心律失常专家共识》,希望能使临床医生更好地了解稳心颗粒等中医药在治疗心律失常中可发挥的作用,从而利用好这一类药物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但中药抗心律失常同样面临挑战,机制不明是其主要的问题。但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随着医学理念的进步,我国传统中医药也逐渐认识到机制研究是其获得普遍认可的必经之路。
可喜的是,稳心颗粒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共同关注,包括美国心脏电生理学专家严干新教授及Antzelevitch教授等在内的国外研究者为稳心颗粒抑制多离子通道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的明确付出了诸多心血和努力,这为增加稳心颗粒在临床医生中的被认可度及稳心颗粒的推广打了坚实的基础。
杨新春教授:
基于抗心律失常治疗现状,应重视稳心颗粒等中医药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和手段的不断进步,药物不断研发促使着医学飞速前进,但对于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却是恰恰相反,相关药物研发的进展相当缓慢,而许多在临床实践应用的老药因循证医学研究证实不能使患者生存获益,治疗效果不十分令人满意,使得其临床应用越来越局限。众所周知,心律失常是一种病理生理学机制较为复杂的疾病,这也使得其治疗相对复杂,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一种致命缺点就是其在治疗心律失常的同时还具有致心律失常作用。以上原因促使研究者把目光转向了非药物治疗及中医药。
事实上,稳心颗粒是治疗心律失常的老药,在临床应用已多年。但当前的新形势是,在循证医学理念的倡导下,国内外研究者应用国际上普遍认可的方法对其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及特点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使得研究者对这个药物又有了新的认识。因此,在临床实践非常注重规范化的今天,非常有必要基于当前已有的新进展,对稳心颗粒临床应用的经验和资料进行归纳和总结,因此,这形成了《稳心颗粒抗心律失常专家共识》。
从机制上讲,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不同于西药抗心律失常,后者多为单离子通道阻断剂,而中药复方制剂由多种组分组成,可对多个离子通道起作用,这可能是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不良反应较少的原因之一。此外,部分类型的心律失常患者需要长期用药,这是西药抗心律失常较为薄弱的地方,而中药则恰恰弥补了这一不足,对长期抗心律失常具有较好效果,这对临床具有一定实践意义。
张萍教授:
稳心颗粒由经验中药走向了科学中药
稳心颗粒在临床应用的过程,事实上就是一个经验中药走向科学中药的过程。包括郭继鸿教授、严干新教授及Antzelevitch教授等在内的国内外研究者对稳心颗粒抗心律失常的机制进行了诸多探索,目前已明确其对钠、钾、钙通道均有阻滞作用。且值得特别提到的是,稳心颗粒还对瞬时外向钾Ito电流具有抑制作用,表明了其可能在Brugada综合征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以上这些研究发现不仅巩固了稳心颗粒的临床应用基础,同时也为其优化应用提供了参考。《稳心颗粒抗心律失常专家共识》的制订对稳心颗粒的临床规范使用可发挥良好的指导作用。
与西药抗心律失常相比,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有以下几个应用特点。①鉴于中药的作用特点,其不适于恶性或致死性心律失常的应用,而对于早搏、短阵的房性心动过速或早期的阵发房颤等常见的心律失常,稳心颗粒则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优势。②对于西药抗心律失常,不良反应是临床医生主要的顾虑,而稳心颗粒作用较为温和,临床上观察到的不良反应较少。此外,当西药联合应用时,常会导致不良反应相应增加,但稳心颗粒与西药联合应用可避免这种不良反应的增加。
周玉萍教授:
稳心颗粒研发的点滴回顾
稳心颗粒能在临床诊疗中发挥好的疗效,首先离不开其科学的组方。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中医辨证为“心悸,怔忡”即现代医学中的早搏或其他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临床常见,但那时常用除颤来转复患者心律,可选择的西药较少,在疗效上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且不良反应较大。那是否可在中医药方面寻求治疗良方呢?遂根据中医整体观念,在辨证与辨病论治理念的指导下,借鉴古方“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之旨,以调节机体气血,稳定心悸之法,益气宁心,活血复脉,并注意虚实兼顾,将前人这些验方理念与广安门中医院多年临床经验相结合,反复筛选研制后,最终确定由党参、黄精、三七、琥珀、甘松五味中药组成治疗心律失常的稳心颗粒组方。其中党参为君药,补中益气、安神、止惊悸;黄精为臣药,起到补脾气、滋心阴、辅助党参的益气生血;三七和琥珀为佐药,活血化瘀,兼有补气;甘松为使药,定悸复脉。
组方完成后,稳心颗粒便在临床开始应用,患者的反应较好。事实上,一开始稳心颗粒的剂型为汤剂。后来考虑到便携性,改成了颗粒剂型,即今天的稳心颗粒。
1989年之后,稳心颗粒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正式铺开。这其中可看到当今许多知名心血管专家的身影,如顾复生教授、胡大一教授等。正是在这么多同行的帮助与支持下,稳心颗粒的Ⅱ期临床研究顺利完成,并成功通过了国家药监部门的审评。
回顾稳心颗粒的组方和研究过程,我们也走过弯路,遇到过许多挫折,但庆幸的是我们没有放弃,且得到了医院、专家及同行的大力支持与帮助,这些都是稳心颗粒研发过程中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感恩。此外,也要感谢步长制药,前期因为实验条件与技术的限制,有关稳心颗粒的电生理学机制研究并没有开展,但在步长制药的支持下,国内外学者对稳心颗粒的电生理学机制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这对稳心颗粒将来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意义非凡。
■链接
研究提示稳心颗粒或可成为Brugada综合征的治疗选择
基础研究意外发现,稳心颗粒具有抑制Ito电流的作用,提示其可能具有治疗Brugada综合征的潜能。
基于此,研究者应用Ito电流激动剂(NS5806)制成Brugada综合征的动物模型,观察稳心颗粒单药或联合奎尼丁治疗是否可抑制Brugada综合征心律失常的发生。研究结果表明,稳心颗粒10g/L单药对Brugada综合征2相折返和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抑制率达100%,而当稳心颗粒剂量降至5g/L时,也可抑制60%2相折返和50%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此时若联合低剂量奎尼丁(5μM),其对2相折返和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抑制率同样可达到100%。这提示,稳心颗粒不论单独应用还是联合奎尼丁对Brugada综合征均具有治疗作用(Heart Rhythm2013,10:1054-62)。
(寒林整理)
最后编辑于 2024-07-11 · 浏览 4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