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峰——咸达之灵魂!!!
在聚会中,同业们常常会探讨药品注册的问题。立项需要调研,一个品种有哪些厂家已经报了,或者一个厂家报了哪些品种,如今查询起来不费吹灰之力,可在十几年前却几乎无法做到。这是因为CDE的受理目录仅支持受理号和药品名称检索,要查厂家信息的话,只有通过受理号到CFDA的“药品注册进度查询”检索这唯一途径。CDE有十几万个受理号,一个一个去查,谁都吃不消!如果可以随意检索就好了,大家抱怨。张玉峰思考,既然数据都是公开的,抓取所有受理号,再把对应的厂家抓取下来,做成一个表,不就可以实现任意检索了吗!这对张玉峰并不困难,因为,学药的张玉峰有个业余爱好,就是喜欢钻研计算机技术。据他描述,他当时甚至可以做一些程序员做不了的事情。
2006年的“五一”黄金周,张玉峰用一两天的时间自学了PERL语言,用余下的时间开发了一个初级数据库,经过完善,交给丁香园创始人李天天挂在丁香园服务器上,供大家免费使用。甫一上线,这个数据库就占了整个网站流量的6%以上,有十几万人使用。“当时大家都是把论坛当做自己的家,投入时间和精力是不计较任何回报的。”这个免费的数据库就是如今丁香园医药数据库的原型,也是国内同类数据库中最早的。
直到2012年,在CDE查询受理进度都要根据受理号、受理日期和厂家,再加验证码,须同时输对才能看到详细进度。然而,受理日期只有申报厂家知道,其他企业只能根据其他信息去估算大概年月,然后一个一个日期去试,甚至有公司安排几个专门试日期的人。“我们用一个很巧妙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难题,使用咸达数据库,只要一两秒钟就能获得想要的详细进度。”在浙江大学读博士的张玉峰与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创办了咸达,正式将查询受理进度的数据库进行商业化开发。张玉峰说,当时没有考虑赚钱,也没有推广,完全是一种“愿者上钩”的心态去卖数据库。但就是靠口口相传,最初积累的几十个原始用户,至今仍在续费,没有间断。
技术控
“我是一个没有什么野心的人,只要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再有点时间去爬山就行。”张玉峰说,他其实希望做一个学者,安安静静地搞研究,而这个最初因方便朋友工作而做,几乎没有推广过的数据库,却在商业上渐渐有了起色。去年,咸达数据的微信平台上线三个月,企业用户增加了170%,合伙人们热情高涨,不善与人打交道的张玉峰也不得不权衡,“我不想影响大家的情绪,尤其看到他们的热情。”张玉峰会偶尔“抛头露面”。
咸达成立之初,几个合伙人就按照自己的特长各负其责。张玉峰负责开发。咸达曾有三次改版,这种改版是将原来的框架全部推翻重做。而从读书到工作,一直有主业的张玉峰愿意花一两个月的时间去做全新的网站。调试程序的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张玉峰却觉得这是一件让他上瘾的事,虽然很累,但是能得到快乐,在他看来找BUG就像打游戏杀怪物一样,“只要写程序,我不会犯困。”对未知技术的痴迷是张玉峰的动力,他把咸达当做一个载体,一个呈现他的学习成果,获得满足感的载体。
“我们的数据库覆盖注册进度和上市药品重要变更的每一个细节,是更新最快,最全的,还独有对文号从诞生至今一切历程的查询。”谈到他的技术成果,张玉峰显然自信,可以滔滔不绝,咸达即是靠海量数据支撑起来的,但这个巨大的工作量未曾让他受到一点挫折。当谈这些年,让他遭遇挫败感的是什么,他沉默半晌,“还是人吧。我们的团队这些年流失了不少人才,如果我能更早注重公司的宣传运作,如果能早几年遇到同写意程博,也许现在的局面将会大不同。”张玉峰陈述中带着一丝遗憾。“不过,现在是个好机会!我以后的工作将更多考虑如何发现、培养和留住人才,这才是咸达的根本。”
国内某知名机构曾经提出收购咸达,张玉峰认为,做医药数据要有深刻的体悟,才能抓住客户需求,为他们提供价值。另一方面,即使有想法,不知道怎样实现,与懂计算机专业人士的沟通成本太大,效率很差。“咸达放到他们手里有可能会死掉。”张玉峰担心,“另外,我需要这个载体去做我喜欢的事,载体没有了,我就没有事情做了。”
目前,市面上数据库的区别只是相对的全与不全而已。张玉峰想靠自己的专利技术做质谱数据库,他和香港的投资人聊过,获得了支持。更重要的是,咸达团队一路走来一直彼此包容,感情很好。“希望以后咸达可以像汤森路透这样,以数据延伸出一个产业。”张玉峰充满希望。
转自同写意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2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