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原创】树突状细胞(DC)培养中的几个问题

发布于 2015-03-21 · 浏览 3.2 万 · IP 浙江浙江
这个帖子发布于 10 年零 66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icon科研无止尽、yj1984ren 2人推荐
最近还是有不少网友对DC培养有许多问题,结合我自己经历谈点体会。
在我们的体会中,对DC培养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细胞因子了,特别是GM-CSF的活性。我们在DC培养中,其实是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诱导DC的前体细胞逐步向DC方向分化和增殖,一个或数个DC前体细胞在GM-CSF的诱导下逐渐分化、增殖成为DC集落的过程。因此,DC培养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曾集落生长,如果在培养中没有集落,那么DC是肯定培养不好的,正如楼主的照片所示。粒巨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顾名思义是刺激集落形成的,GM-CSF的活性也是以集落形成的多寡和大小来衡量。我们的DC培养的过程以及和丁香园战友的交流中,发现不同公司甚至不同批次的GM-CSF的活性有天壤之别。比如:R&D的rmGM-CSF活性相当稳定,一般10ng/ml的工作浓度就足够了,但由于价格因素,我们后来自己重组表达了rmGM-CSF,活性也可和R&D的媲美;而peprotech的GM-CSF活性就不敢恭维了。批次好时20ng/ml能培养出DC,而批次不好时50ng/ml、100ng/ml才能勉强培养出DC,有的甚至完全培养不出DC。我个人碰到的培养失败者,80%以上是因为GM-CSF的活性不好造成,更换成我们的或R&D的GM-CSF基本都在第一个周期就培养成功。附图中是部分网友用我们的GM-CSF和peprotech的GM-CSF培养DC的对照照片。
根据文献报道,因DC的前体细胞的不同,IL-4在DC培养中的作用也有时不同。在骨髓来源的DC(小鼠DC),rmIL-4主要是抑制骨髓细胞向巨噬细胞方向分化,如果培养中不加rmIL-4,那么在培养板的基底层的巨噬细胞就会多一些,但不影响DC收集的纯度和DC功能;而在单个核细胞来源的DC(人类DC)培养中,IL-4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不加rhIL-4,尽管不影响DC的诱导,但会对DC的功能成熟产生巨大影响。
关于细胞因子,还有个种属问题也是至关重要的。GM-CSF和其他细胞因子不同,是有严格的种属特异性的。小鼠的对人类细胞无作用,反过来,人类的GM-CSF对小鼠也无活性,甚至小鼠的GM-CSF对大鼠也无作用,而大鼠的对小鼠仅有部分活性,这无论在众多文献中还是在细胞因子说明书中都是十分明确的,我自己也做过试验证实。甚至同样是小鼠GM-CSF对不同品系的小鼠作用也不一样,我们的无数次培养实验表明,用C57小鼠培养DC明显比Balb/c容易,即用C57小鼠培养,细胞集落明显比Balb/c密集和硕大。这也反过来说明细胞因子在DC培养中的作用和重要性。我曾经在国内刊物中看到有人用人类GM-CSF培养小鼠DC,而且连续发了4、5篇文章,我觉得匪夷所思,不过在他的文章没有看到一个真正的树突状形态的细胞。因此,建议在看文献时还是以国外文献为主。同时,也建议贝福尔摩斯不要尝试用人类GM-CSF培养小鼠DC。
另一个影响DC培养的因素当然是培养方法。我们的体会是在取细胞时(即小鼠培养时取骨髓细胞和去除悬浮细胞是过程、在单个和细胞培养时是分离细胞时),尽可能多地保留DC前体细胞,否则,也很难形成集落。除此,我们并不觉得有什么特殊法宝。
img

peprotech
img

我们自己重组的GM-CSF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3.2 万

110 225 27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110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