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谈谈临床科室的科研平台建设思路
临床科研分为群体行为或者个人行为。群体行为以小组或者亚学科为单位,对某个病种,某个课题做合作研究,从不同侧面阐述科研成果和观点。而个人科研是基于自己的课题,对与课题有关的病例资料进行整理和应用。作为科室主任,建立科室级别的科研平台,可以满足以上两种科研的共同需要。
一个院长,一般只做几年就走人。而一个临床科室主任,往往是这个学科的带头人,一般都要做10年以上,有的甚至是20年和30年不变。除非出现特殊情况导致换人。因此,科室级别的数据库,更应该关注科室数据的常年积累,应该关注科室整体科研水平的逐年提升。在自己任期内把科研平台建立起来,为现有工作人员和后续的科研工作者提供尽可能多的、尽可能完整的病例资料和科研素材,是一个有责任有远见的主任所应该做的事情。
国外,尤其是美国等先进国家,医院的临床科室是把业务和管理分开来的。业务上是医学主任,而管理上有院长级别的CEO,科室级别的manager等职务,各司其职。我国的医院,基本上都是一言堂。院长不管懂不懂管理还是医学,照样管理。而科室主任,基本上都是学术和行政一把抓(也有专门做科研的副主任了)。不能说我们的方式就不好,国外的就多先进。行政主任当然是一把手,如果学术上不出头,当然不足以服人。
比尔盖茨本身是技术出身,虽说不是特别厉害,但也非常厉害。至少在微软起步阶段,他应该是技术引领方向,才有了今天的微软的方向。但是真正让微软成为行业品牌,靠的应该不是比尔自己的技术,而是更多能人的智慧与力量。比尔盖茨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就是管理——能把一群怪才、天才和高手团结起来,管好用好,最终发挥最大的力量,创造最大的价值。所以本人认为,一个合格的科室主任,不仅要学术上带头,更应该在管理上,培养人才、创造机会、管理好手下,用好各种资源。靠自己个人的学术总是不能长久,而打造科室整体的科研水平和临床实力,才能长期引领学科的发展。
有些人认为,建立科研平台,不是自己的长处,应该归医院来建,医院信息科(有的地方叫计算机中心或者网络中心)就应该做这个事情。这种思路的人很多,他们都在期待中继续期待,一直遥遥无期,很多人都会失望。其实不难理解,主要原因是:医院院长或者信息科,和临床科室想的事情是不同的。信息科负责全院的信息系统建设,考虑的是不同专科的共性需求,难以照顾到单个科室的个性需求。而临床科研,对共性需求往往没有多少研究价值,更需要专科资料的指标化和结构化。
也不是说医院信息科的人就做不到个性化。但是如果信息科来做个性化,不仅需要有专业的编程人员,而且属于职务内开内。没有利益方面驱动是无法保障项目开发进度的。很多医院明显不具备这样的人才和条件。所以迟迟没有实现自己的梦想。
是的,信息科也做了不少的事情。他们都会选择公司和产品,合适的时机引进。比如数据挖掘项目。这种项目也是对历史临床资料的再次利用和挖掘。但是,数据挖掘不等于临床科研。因为数据挖掘的目的和服务层面是面向院长和管理层,而不面向临床科室业务层面,所以也很难以深入下去。再深入下去就需要临床的配合了,规模大起来,而且事物繁琐起来。信息科怎么会有这样的心思细化下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粗一点也就算了,不同专科凑合一下算了。这就是数据挖掘。
再回到福建拜访。因为我们之前在西南医院某科室做过个性化研发,满足了该科室的专科研究需要,很好的整理了20多年来的临床历史资料。福建的主任也趁会议期间去看过,觉得还不错,才有了此次的福建交流。
很多人会遇到的一个问题:自己想要什么?在没有接触之前很模糊,没有预定目标,也提不出什么意见来。而你提供一个模版后,他就会认真的来看待,提出自己的看法。当然也不乏有人吹毛求疵。如果是通用性很强的软件,比如:电子病历处理系统、检验系统、临床路径系统等,那么对某些要求是共同的,如果不具备或者不够好用的话,用某个框框来衡量和评价一下是无可非议的。但是我们做的是科研软件,是面向科室个性化需求打造的软件。即便是相同专科,也不是直接复制过来就满足自己需要的。
临床科研,其实遵循的是“一份投入一份产出”的自然规律。要达到自己能用的状态,不仅是软件开发的事情,还有需求整理的事情,需要安排专业的人员来配合。这需要双方的人力和时间投入。拿来就能用的只能是SPSS、Excel等成熟软件,而个性化定制开发,就是需要你提出需求,我们来实现。所以,对公司而言,其实卖的不是软件,而是技术服务。
说到技术服务,很多人就会认为应该不值得多少钱了,怎么会动不动就几万,几十万呢?是的。我们的软件单机版都是几万元,网络版就几十万元。我们收取的是技术服务费。这个技术服务,不仅仅是呆在现场调试系统,实现预期的需求,更多是一种积累,是一种配合,是一种跟进,是一种反复。公司有公司的算法,不是干干净净几个人在现场驻扎几个月的简单计费。能够那么算清楚的是个人行为。我给你服务几天,你给我多少钱。而公司行为,要考虑到很多方面,所以报价是不同的。
科研平台的建设,既然涉及到技术服务,那么是不是大公司更可靠一些呢?是的,微软,谷歌,用友等都开始介入医疗了。他们是大公司,但他们不一定适合于为你定制开发。即便是可以,代价也一定更多。对于医院付费或者别人付费的情况,当然费用多少没关系——很多医院的项目就是如此,反正不是花自己私人的钱,所以多一点有什么关系?重庆某医院的康复科,100万的价格购买了成都某公司代理的美国的一套康复管理系统。而我们接洽的医院康复科,洽谈软件价格很难突破20万。区别在哪里呢?美国的软件就很好?不一定。事后我们去现场考察,这个100万的系统居然是独立运转,连患者姓名和诊断都需要手工敲进去。而我们在某医院做的系统只要刷卡就可以提取HIS中全部的临床资料。这就是区别,不仅是价格的区别,而且是效果的区别,更是购买者和决策者心理的区别。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人家怎么买我们不管。败家子总是少数,我们相信大部分的科室管理者都想花合适的代价建立想要的目标。
科室级别平台的建设,首先要有预期目标,然后安排人力物力来实现和达到目标。一个目标不能太高,不是所有事情都需要一次性实现。一般来说,先建立第一阶段的数据库,把日常出院病人的临床资料尽可能全面的收集进来,然后再建立第二阶段数据库,考虑把历史资料,甚至是纸质病例资料整理进来。前者基本上通过系统的接口调试就可以实现大部分数据的导入,只要稍加整理即可为科研所用。而后者历史病历,尤其是纸质病例,需要较多的人力来整理。有些资料缺失造成不完整,那也只能说有多少整多少,总比没有好。对于门诊病历资料也是这个道理。
讲了这么多,最后给有想法的临床科室主任提供几点参考建议:
1、 永远不要期待医院院长或者信息科会给你实现个性化科研。除非他们资金上支持,内容上还的靠自己来整理。否则就是数据挖掘那样的对临床科研没什么用的系统,好看不好用。
2、 要想好用,不要期望有一套现成的软件可以拿来就满足自己的全部需求。许多软件都需要你按照自己要求初始化,做技术的人员只能是帮你实现,需求还得自己整理。
3、 对技术服务费,能多给就多给一点。做软件的也是吃青春饭,不容易。和您做医生给患者提供服务一样,大家都是做服务的,都希望获得相应的报酬。
4、 找到一个合适的技术合作者很重要,做技术的人都比较老实,不太会说话(现在很多会说话的已经不做技术了)。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