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中国规培疾驰而行 做对激励机制才是硬道理
相关资讯
2014年初,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这一政策文件提出了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路线图和时间表。
政府主管部门的大政方针已定,下一步到底该如何操作,才能让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住院医师规培”)在中国扎根?
6月8日,在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与台湾长庚纪念医院联合主举办的“2014清华长庚医学教育研讨会”上,来自美国、英国、中国大陆、台湾地区的行业专家亮出了各自的观点。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总执行长助理杨长青认为,相对于美欧国家的百年探索,中国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起步较晚,专科医师培训有待规范,学位教育和规培的衔接仍在探索中。在微观层面上,中国大陆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控制和评估体系建设缺位。
医师规范化培训需要多层次
“在医学教育方面,我们千万不要走入误区,想把社区医生和基层医院医生都培养成三级医院的医生。我们有些领导错误地提出,让社区居民在身边就能享受到三级医院的服务。”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巡视员郭积勇着重强调“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多层次性”。
“我们可能一方面要培养三级医院的合格医生,另一方面要培养合格的全科医生。只有培养合格的全科医生,才能让病人回到基层,真正实现分级医疗。”他继续补充。

尽管政府规划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但体系中很多部分依然缺位。除了郭积勇提到的全科医生培训缺位,专科医生规范化培训的完善也缺位。
据华盛顿大学医院王劲教授介绍,美国的专科医师培训早已体系化,“以神经外科为例,通过三年的神经外科住院医师培养,住院医师对神经外科已经形成了概括性认识。但是有人觉得,神经外科虽然已经比较专业,但是还可以再细分,进一步专科化。因此,早在1993年,美国的神经外科医师培训已经分出了7个亚专业医师培训认证,最近10年又增加了3个亚专业。”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医学教育委员会主席董家鸿教授指出,虽然国内已经慢慢形成3年制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但是国内还没有成体系的专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一般由各家医院自己负责。
杨长青补充,以北京市医师培训为例,第一阶段是3年,把医师放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之下;第二阶段是X年,由各家医院自己负责,“X”的具体数字则是各家医院自己决定。
据董家鸿介绍,清华长庚医院未来将会借鉴台湾长庚医院一体化的培训模式,探索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结合起来。
做对激励机制才是硬道理
中国医学生毕业后培训宏观体系渐渐成型,但真正的问题反而在执行层面。
“中国大陆的住院医师培训制度不能说没有,大多数地方是没有好好执行。现在卫生部门非常明确,到2015年要建立起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到2020年用人单位不能再招聘没有经过规培化培训的医学生。虽然国家开始意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但是培训医院准入、轮转体系、评价体系,还需要做得更科学、更可信、更细化。”汕头大学医学院副院长杨锦华教授指出。
她指出,规培本来应该以学习为中心,但是一些医学生抱怨到医院实习只有劳动付出,跑来跑去,甚至做一些低层次的所谓的医疗工作。“没有学到真正的东西,三年就结束了,连考试都通不过。”
杨锦华实际上指出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规培的质量控制如何操作。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向美国、台湾借鉴一些教学工具和质量控制工具,国内医院早已在探索。来自华西医院、中日友好医院等都现身说法,介绍了自身在质控工具使用过程中的经验。
据杨长青介绍,在各种工具中投入最大的是OSCE,要有专门的诊室,要有标准化病人,标准化的剧本,标准化的考官。长庚医院将这一工具从美国带到台湾,结合台湾需要进行开发,逐渐推广到全台湾。
尽管可以从美国、台湾借用一些质量控制工具,但是管理者很快就发现,真正的问题还在于落实。
“比如,全员参与、师生之间的互评都涉及到一些量表和调查问卷调查填写;评价者填完之后,录入、分析、反馈、改进的动作也需要落实。”北京协和医院教育处处长潘慧指出,“现阶段医疗任务这么重,SCI导向这么明显,医院员工都觉得现在忙不过来。在这种背景下,员工没有把这份工作当成分内之事,这需要激励机制把工作落到实处。”
因此,潘慧指出,完善规培质量控制的管理体系、政策设计、运行机制,还需要很长时间探索。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