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中医药学专家天津中医学院院长——张伯礼教授
主要从事中医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和中医药现代化基础研究。
他继承中医理论,积极采用现代科学方法,较深入地进行了血管性痴呆、中风、高粘滞血症及中医药对神经细胞保护作用的研究。承担973项目“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研究,继任首席科学家,并主持了复方丹参方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原理课题研究。参加了国家中医药现代化顶层设计。积极引进现代工程技术,建立了全国第一个中医工程研究所,系统进行了舌诊客观化、证候规范研究。承担课题有:国家七五-十五攻关5项、“973”1项、“863”2项、国家自然基金3项、省部级项目16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国家发明奖1项、省部级科技一、二等奖15项,授权专利10项,培养博士25名、硕士46名,两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主要工作成就如下:
一、临床研究
1.血管性痴呆(VD)研究 通过对7个省市、大样本VD患者危险因素和中医证候学调查,总结了VD证候分类特点和演变规律,首次提出根据病情发展,划分平台、波动及下滑三期分期证治方案。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方法,对360例患者进行了中药疗效评价,显效率为39.3%,认知功能提高2.28分。在基础研究中,创立了脑脊液药理学方法,为研究中药透过血脑屏障及作用提供了技术手段,发现中药对神经保护作用是通过促进胶质细胞产生神经营养因子介导的。并从行为学、神经递质、兴奋性氨基酸、皮层脑电功率、神经营养因子及基因表达等层次探讨了中药治疗VD机制。开拓了中药对神经保护作用研究领域,所建立的临床分型和诊疗标准已被国家药监局采用作为VD新药研制的指导原则;确立的分期治疗方法和脑脊液药理学方法已被推广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一等奖,全国优秀博士论文。
2.中医中风研究 采用临床流调方法,进行了多中心、大样本、多学科的中医中风病病因学研究。在对中风文献Meta分析基础上,建立了中风病危险因素和证候学量表,对6700余患者,应用配对对照-回顾性和前瞻性研究,进行了多因素、主成分、聚类和Logistic等分析,明确了持续眩晕、气虚血瘀、情志失调、饮食偏嗜等十余项中医中风病的危险因素和气候骤变、过度疲劳等十余项诱因;总结了7个中风病基本证类特点和演变规律;进行了多时态(24h~30天以上)中风先兆症调查分析,建立了中风先兆症临床及证候诊断标准,这是中医首次进行的病因学研究,丰富了中风发病学内容。该成果成为行业标准的基础,并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中风病急性期综合治疗方案研究,采用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对中风病目前常用的辨证论治、通治及西医治疗各种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汇集各方法长处的综合治疗方案并进行了临床评价,被推广应用。
3.高粘滞血症研究 建立动物模型,进行了病理生理研究;开展了临床流调,分析了影响因素;研制了多种检查仪器,建立了诊断系统;制定了分型治疗方案;对其在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起草了血液粘度检查规范文件;在全国讲座百余场次,发表论文和科普文章数十篇;对纠正“中风预报”和“稀释血液保健”的错误观念起到积极作用。创立了血沉曲线检测分析方法,对非活动性疾病有诊断价值,研制了两代检测仪器,被评价是血沉研究的突破性进展,获国家发明四等奖,两项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同时获三项专利。
二、中医药现代化研究
1.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研究 为973项目,组织多学科联合攻关,选择疗效确切的五个代表性方剂,在基本搞清其药效物质和作用原理的基础上,开展主组分、主靶点、主效应相关性研究,以组份配伍配比优选设计和评价为重点,寻求研制增效减毒、安全可控的现代中医方剂。该项研究创建了以组份配伍研制现代方剂的新模式,搭建了相关技术平台,建立了组份配伍优选设计方法,实现了由饮片-经验组方过渡到在经验基础上的组份-实验组方。项目验收专家组认为:该项研究是中医药现代化重大进展,从思路和方法上均有创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所承担的复方丹参方药效物质和作用原理研究,从饮片、组分、成分三个层次进行了配伍、配比研究,探索了各化学层次的作用途径、靶点和作用规律, 研制了以组分配伍的新型制剂。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舌诊客观化研究 组织多学科人员,建立了舌诊文献库及检索系统,进行了大规模健康人舌象调查,建立了舌象数据库,进行了舌血流量、舌苔细菌及脱落细胞学等十余项生理参数研究,创立了舌象色度学、舌红外热象检查技术和方法,建立了舌底诊法,研制了舌色仪、舌津液测定仪等舌诊仪器。研究系统深入,富于创新,在中医诊断现代化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获五项专利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在国内有较高的学术地位,任五个国家级学会领导职务,十余个国家级期刊编委。多年来一直参加科技部、自然基金委、国家中医局和国家药监局有关中医药重大项目的论证和评审工作。参加了国家中医药现代化顶层设计,在科技部领导下,主持起草了《中医现代化科技发展战略》、《中医基础研究纲要》、《中医临床研究纲要》,参加了国家八部委《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起草工作。是国家自然基金委“中医药几个关键问题现代研究”重大专项的建议人和答辩人。是科技部十五“创新药物和中药现代化”重大专项总专家组成员。
热爱祖国,克己奉公,学风严谨,富于创新,知识领域较宽广。形成了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医药学的突出特色,取得一批重要成果。曾获卫生部 “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中青年突贡专家”,中国科协“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人事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科技部等四部委“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等20余项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