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聚氰胺可以无毒
2008年及其以前的若干年间,原奶中添加三聚氰胺几乎是乳业内部公开的秘密,这可真是挑战了中国政府的智商,难道中国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都被视同废纸?难道从奶农到奶业巨头的老总们都如此道德沦丧?难道各个部门的层层监管都形同虚设?一切都被扭曲,消费者被蒙在鼓里,最可怜那些婴儿们,才来到这个世界不久,没招谁、没惹谁,就这样遭到了那些坏大人们的毒害。
三鹿奶粉事件的台前与幕后
三聚氰胺事件出现在当代中国,应该说不是偶然的,在一定程度上讲,是经济发展、社会价值观念转变、产业升级、科技进步、政府监管和法律法规完善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现象。说不可避免,很多人难以接受,但造成其“不可避免”的社会环境依旧是现实存在,贫富差距变得只大不小,投机致富仍然被一些人们追捧,奶牛还是以散养为主……。
高科技掩盖下的三聚氰胺造假
乳品生产中,蛋白质含量是重要的品质控制指标,按标准,每百克牛奶至少含有2.8克蛋白质。但是蛋白质谁也看不见、摸不着,长得也千奇百怪,机器检测起来费钱、费时、费人,偷懒的办法是测定牛奶中氮元素的含量,因为牛奶中的氮元素基本都来自于蛋白质,但在蛋白质中比例固定,可以据此折算出蛋白质的含量;此外,检测氮已经有非常先进的仪器,可以快速得到结果,用于牛乳的质量控制,廉价实用。
不幸的是这用起来方便、快捷、自动、准确的仪器检测和科学有据的标准,却起到了帮助造假的作用。原因是我们忘了人造的机器怎能战胜人的智慧。虽然有经验的人可以品尝出奶中掺过水,但是不足为据,因为人与人之间有太多的不信任;而想投机的人总会找到办法骗过检测仪器,最终蒙混过关,因为人可以相信机器。最终,如果没有人的自律和互信,用产品检测来打击造假,只能给教育程度不高的不法奶农以空档可钻。
事有凑巧,自然界中含有氮元素的物质太多,大气中含有60%的氮气,尿液中有氮,化肥中的尿素有氮,很多人工合成的物质中也都含有氮。用于木材表面装饰和制造塑料餐具的三聚氰胺,含氮的比例特别高,达到60%,差不多是蛋白质的10倍,如果加在奶里面去检测,仪器会将其中的氮全部折算为蛋白质。这样,原乳蛋白质低于标准时,加入微量三聚氰胺,仪器就会显示蛋白质合格,也就是说可以向原奶里兑更多的水,同时加入三聚氰胺,骗过仪器的检测而成为合格产品。
事不凑巧,而且有二。其一,三聚氰胺加在生乳中费事,还不好溶解,但这一技术难题居然被不法奶农的小聪明解决了;其二,一般人饮奶,一天也就一杯半杯,只是一天饮食的一小部分,不象婴儿,一天全喝奶,人小,肾脏更小,能不首当其害么?
归结起来,都是现在把奶品的质量系于蛋白质这一根线,还只能通过测定氮来确定蛋白质含量,而如此高科技的检测仪器却是个“近视眼”,分不清蛋白质和三聚氰胺。
挂一漏万的检测与永远滞后的标准
三聚氰胺事件的爆发,公众再一次把矛头指向了政府的监管。大企业的免检政策也最终成为主管领导黯然辞职的原因之一。但是产品的质量和安全真的能靠政府主导的产品检验解决么?看看交通执法,没有警员值守、没有探头摄像,抓不到的交通违法比比皆是。可以想见,食品生产,种类之多、参与者之众、市场之大,靠政府对产品的逐一检验是完全不可能的,更与消费者的期望相差十万八千里。
现在市场监督的一个通行做法是抽取部分样品进行检验,就目前的各个政府部门所属的检测机构所能承担的检验数量看,能做到的可以用“挂一漏亿”来形容。那么就应该投资建设更多仪器设备昂贵的实验室,在纳税人对自己的钱如何使用摸不着门的中国,这也许是可行的,但是不是有足够的技术人员操作这些仪器呢?资源所及,假设我们能做到挂一漏百万、甚至挂一漏万,真能够彻底解决问题么?这应该是消费者所想象不到的。
社会的另一责难是标准问题,为什么不能在技术法规中明确三聚氰胺的限量,这听起来确实有道理,不过在中国奶农创新性地将三聚氰胺加入生乳中之前,谁又能想到需要规定在奶品中检测三聚氰胺呢?现在我们已经有了三聚氰胺的检测限量,是否需要测定生乳中的尿素?因为尿液中的尿素也含有高比例的氮元素。除了这样恶心的情况,不知以后又有什么“聚”、什么“胺”会出现。
这里的逻辑是先有魔、后有道,魔高了一尺,才会有道高的一丈,在人民创造历史的中国和可预见的将来,食品标准的问题也许还将顺着魔先道后的顺序走下去。三聚氰胺非法添加问题的败露,来自于徐州一名儿科医生的举报,而真正引起国家层面的重视,居然归功于新西兰总理向中国政府的通报。这或许只是民间的说法,而应该看到的是社会监督和消费者举报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婴儿三聚氰胺中毒
三聚氰胺被非法添加入奶粉,导致食用这种奶粉的孩子发生肾结石。据报道,上千万的孩子食用了污染奶粉,这还引起家长们对于可能发生的后续长期影响的严重担心,各路专家对此众说纷纭。
婴儿肾结石
三鹿奶粉事件中死亡的宝宝最后都是急性肾功能衰竭,起因于肾结石。婴幼儿容易过敏、拉稀,很少听说结石,一些有先天缺陷或吃了异常饮食的宝宝才会出现肾结石。所谓肾结石,就是肾脏内出现的石头样物质,肾脏的作用是产生和输送尿液,这些石头如果很小,可以随着尿液排出体外,如果较大,就不易排出,甚至堵塞在肾脏的尿液输送管道中,并引起后续病症和损害。
肾脏产生的尿液来自于血液,肾脏中有很多小球样的结构,起着过滤血液中的废弃物和毒害物质的作用,血液中的部分水分也随着过滤出来,与同时过滤出来的废弃物和毒害物质一起形成尿液。肾脏的尿液输送管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从小到大,从细到粗,最细的管道只有在显微镜才能看到,经过一级一级汇集,最终形成一根肉眼可见的输尿管与膀胱相连,肾脏产生的尿液就是经过它们被输送到膀胱,最终排出体外的。
人体内的很多物质在血液中不结石,到了尿液里才能形成结石,比如钙、草酸、磷酸、尿酸等等,那是因为尿液的特殊环境和各种成分大量同时汇集的结果。肾结石不是一下子长出来的,有一个从小到大的过程,多数情况下,微小的结石没来得及长大,就已被尿液从肾脏冲下来,到了膀胱随尿自然排出;略大一点的结石有时会卡在较细的尿液输送管道内,多饮水,增加排尿量,身体还可以配合点蹦蹦跳跳,也能排出来;结石再大,要想自然排出就不容易了,只能求医就诊。
三聚氰胺和婴儿肾结石
三聚氰胺在化学品家族中,其实是个挺老实的家伙,俗称化学性质稳定。人若吃了三聚氰胺,可以被吸收入血,并且因其化学性质稳定,进去的时候长什么样,从尿液排出来的时候还是什么样,化学结构保持不变。三聚氰胺也不是爱捣乱的家伙,本来不想进入人体,阴差阳错进来了,赶快找门出去,并不久留,在血液流经肾脏的时候被过滤入尿液,随后排出体外。
在老鼠身上进行的试验观察到,90%摄入的三聚氰胺会在24小时内排出,其余的部分也会在几天内排出。在老鼠身上进行的试验还发现,就三聚氰胺本身来说,不能在肾脏内形成结石,只有和三聚氰酸搭伴才能形成肾结石。据说,尿液本身偏碱性,可以促进这种结石的形成,其中三聚氰酸的比例要大于三聚氰胺,才能形成较大的结石,美国宠物肾结石案例中,就是这种结石。
据调查,中国厂商卖到美国的宠物饲料中,添加的是生产三聚氰胺工厂的下脚料,里面有更多的三聚氰酸,所以吃了这种饲料的宠物结了石。而三鹿奶粉事件中,生乳中添加的三聚氰胺是“高级品”,几乎不含有三聚氰酸,宝宝们怎么会形成肾结石呢?科学家们分析了婴儿肾结石的成分,发现原来是三聚氰胺与尿酸形成的结石,这种结石有个特点,更松软细碎,如泥沙状,容易被尿液冲出来,否则我们看到的就不仅只有6个宝宝死于非命了。
肾结石宝宝为何死亡?
发生肾结石的宝宝大多年龄偏小,重症病例更是大量食用三聚氰胺污染奶粉者。从看到的病例分析,有两个重要原因,其一,孩子幼小,这种情况下,宝宝本身排泄能力差,结石容易造成输尿管道的堵塞;其二,污染奶粉近乎是宝宝的唯一食物,三聚氰胺摄入量的数量大、时间长,所以造成了更严重的肾结石;当这两方面原因只具备其一时,造成的损害相对较轻。
肾脏内的结石排不出去,就会堵塞肾脏内的输尿管道,尿液排不出来,就会在肾脏内造成积水,更关键的是肾脏不能正常工作,无法滤过体内废弃物和毒害物质,就会造成尿毒症,毒害全身各个脏器的功能。如果只堵塞了部分排尿管道,肾脏完好的其他部分还可以继续工作;如果大部分或全部肾脏的排尿管道都被阻塞,就会造成大部或全部肾脏功能的丧失,医学上叫肾功能不全或衰竭。
肾功能不全或衰竭,就是身体每天产生的毒害物质排不出去,不断蓄积,进而造成身体脏器的毒害,包括大脑、心血管、肝脏等这些关键器官,最后危及生命。如果这一变化是一个时间较长的慢性过程,还有可能通过血液透析和肾移植来挽救;但如果这是一个短时间的急性过程,例如三聚氰胺结石引起的急性肾功能衰竭,可因来不及救治而导致死亡。
三鹿奶粉事件中宝宝的死亡,还因为医生对三聚氰胺的污染情况几乎一无所知,更无从知晓三聚氰胺引起肾结石、肾功能衰竭的危险,发病初期的误诊导致患病的孩子得不到及时对症的治疗,贻误了最佳的时机,再加上基层医院条件较差,孩子幼小,更脆弱,悲剧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多少宝宝患上了肾结石?
三聚氰胺污染情况的曝光,在中国大地上引起的恐慌是空前的。国产奶粉、甚至少数奶源来自国内生产地的外国品牌产品,都信誉扫地,给宝宝吃这类奶粉的妈妈们坐不住了,怀疑自己的宝宝有肾结石。政府通令有关的医疗机构免费为孩子们提供医疗诊治,两千多万个宝宝在家长的陪护下,排在全国大大小小的医院门口,场面空前。究竟有多少孩子的小肾脏受到了损害?
据不同学者的报道,在三甲医院就诊的儿童中,食用三聚氰胺污染奶粉婴幼儿的肾结石检出率高的为8.5%,低的为2.9%;还有统计,在所有食用三聚氰胺污染奶粉的儿童中,肾结石的患病率仅为0.3%,按2000多万宝宝计算,该有6万多人。而根据卫生部所报,5万多孩子住院治疗是国家的统计数字,他们是不是都被确诊患有肾结石?
三聚氰胺结石患病率
在接诊全国重症患儿较多的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就诊的8335名6岁以下儿童中,102例确诊为三聚氰胺相关肾结石,患病率为1.22%。
——摘自匡新宇,冯志敏,周利军等.《三聚氰胺相关结石患儿单中心、大样本随访和预后分析》中华肾病杂志2010,26:887-891
三鹿奶粉企业所在地石家庄患儿,食用量高的可能性较大,所报报告0-7岁泌尿系结石患病率为0.67%(表1)。
——据王菲, 张徽, 曹士考等.《食用含三聚氰胺问题奶粉小儿8644例超声筛查结果分析》临床误诊误治 2009,22(9):11-12
根据卫生部2009年事后的统计,全国累计筛查婴幼儿2240.1万人次。29.4万患儿出现泌尿系统异常,其中重症患儿154例,6例患儿死于急性肾衰竭。
在儿童肾结石风声鹤唳的大形势下,两千多万个宝宝都被担心受到损害是自然的,而检查下来的结果说明,肾脏可能受到损害者确实不是少数,近30万个,不过这里医生们为了自我保护,只要家长说有问题,他们不否认,以后宝宝没有问题,医生没有责任;如果医生先诊断没有问题,后来出了问题,家长挑剔起来,医生就担待不起了。所以,真有问题的宝宝应该少于所报道近30万个患儿这个数字。
后来医生们客观的统计分析可见,在5万个住院宝宝中,医院处于压力下,提供过度的医疗保护者应该不是个别情况;三甲医院8.5%肾结石的检出率,能说明的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经过下级医院的初步诊断,病重的患儿转到更好医院来治疗,聚集于大医院;不过在所有食用三聚氰胺污染奶粉的儿童中,实际的患病率是不是低于0.3%,谁也不敢轻下结论;而妈妈们的担心还在宝宝的未来。
三聚氰胺的后遗症
肾脏的急性损害不同于超声影像发现结石的结果,即使看不见、摸不着,宝宝也会有些表现,化验指标也能有所变化,引起医生和家长的注意。但是慢性损害,仅仅医生们说“一般不会有影响”、或是“不知道将来会怎样”,就足以让妈妈们更加担心,“一般”之外还有特殊,“不知道”就意味着存在损害的可能性。就此,专家们也有不同看法,也发表了不少议论,说慢性损害存在者引证了有关的研究报道,反对者同样也有科学依据。
一说三聚氰胺形成的小结石,如果长期存在于肾脏的输尿管道中,那就是个本来不该有的外来刺激,时间长了肯定造成肾脏的损害,影响肾功能;反驳的意见认为,这只是假设,在不继续食用三聚氰胺的情况下,这些小结石不会再长大,在尿液的冲洗下,应该逐渐变小变碎,宝宝会一点一点把它们随尿排出。实际上医生们也观察到,多数宝宝两年间的确排出了结石;不过,少数宝宝还没有完全做到。看来担心并不是多余的,如果结石长期排不出来,不能除外肾脏的慢性损害,有这种情况的孩子需要密切观察,以观后情。
二说动物试验证明三聚氰胺可以导致呼吸和泌尿系统的癌症,老鼠也是生物,人有类似的癌变过程;反驳者认为呼吸系统的癌症不是经食物直接产生的,而膀胱癌的说法,忽视了老鼠的结石都长在膀胱,发生膀胱癌是结石长期刺激的结果,而且按照人与老鼠寿命的比例折算,老鼠膀胱受到结石刺激的时间相当于人类的十年以上,宝宝们吃的时间达不到那么长,不宜这样推测三聚氰胺的毒性。可是这种刺激如果长期存在于肾脏,人会不会在肾脏细胞发生癌变,谁也说不清。
还有说法认为三聚氰胺可以影响免疫系统、生殖系统等等,支持者认为,出于更多安全的考虑,任何可能性都不能除外;反对者认为这些说法大多属于臆测,没有足够的科学证据。无论如何,就目前的医学水平,很多问题还处于认识阶段,因此没有人敢给出一个确定的判断,能期待的是这些担心尚属于个别情况,绝大多数孩子不会留下后遗症。
三聚氰胺对婴幼儿健康的长期影响
目前普遍认为, 由三聚氰胺引起的较小肾脏结石, 多饮水就可自行排出, 无需医疗干预。然而, 随访调查显示, 结石诊断6个月后, 仍有部分儿童的结石超声影像没有消失。结石影像在多长时间内会消失? 这需要更为长期的随访研究才能回答。另外, 这些曾经被诊断为三聚氰胺结石的婴幼儿肾脏功能或其它器官系统的功能是否受到损害,也需要进一步研究。
——摘自杨雷,刘建蒙,任爱国.《三聚氰胺与婴幼儿肾结石关系的研究进展》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09,20:375-377
三聚氰胺事件2年后,28 例带石出院患儿中21例结石消失,5例变小,1 例无明显变化,另1例变大。15 例出院时仍有双侧或单侧肾积水患儿中,9 例消失,5 例减轻,1 例无明显变化。随访时未发现泌尿系占位性病变。结论:三聚氰胺污染奶粉致双肾结石患儿2年后随访显示,泌尿系统发育及生长发育未见明显影响。
——摘自杨黎,文建国, 姿安锋.《三聚氰胺污染奶粉致双肾结石婴幼儿2 年后随访分析》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11,26:741-744
成人与三聚氰胺肾结石
2008年9月以前,中国产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是一个不为消费者知晓的普遍现象,饮料、糖果、糕点等食品也常使用奶粉,也会含有三聚氰胺。三聚氰胺还存在于一些聚酯餐具等塑料制品中,食用这些制品盛放过的食品,也躲不开三聚氰胺,甚至还包括三聚氰酸,那可意味着另一种结石。可以说中国人民的大多数,也包括世界人民中的很多人,多多少少都吃过三聚氰胺,并且现在还在吃,这会形成肾结石么?
肾结石从哪里来?
肾结石和肾结石长得不一样,有数十种,分析尿液中的成分,我们可以寻迹肾结石是怎样形成的。尿液中的成分有尿素、肌酐、尿酸、酸离子(氢离子),各种有机酸(乳酸、草酸、枸橼酸、葡萄糖醛酸、抗坏血酸、β-羟丁酸等),各种元素(钙、镁、钠、钾、氨、磷、氯等)。这些成分中,有些可以结合起来形成结石,如草酸钙,有些成分具有抑制结石形成的作用,如氢离子。
一些人体代谢的废弃物如果在尿液中的浓度较高、又有缘能碰到一起,互相对上眼、达成一定比例,就可以形成砂糖那样的结晶,如草酸和磷酸碰上钙,就会形成结晶,还有尿酸、磷酸镁铵结晶等。如果这样的情况不断重复的发生,这些结晶就会不断长大,形成结石;反之,如果情况改变,尿液变稀了,形成结晶的成分少了,这些结晶就不会长大,还可以溶解、变小,也不会形成体积更大的结石。
泌尿科医生们把结石分为四类
含钙结石、感染性结石、尿酸结石和胱氨酸结石。含钙结石主要成分包括草酸钙、磷酸钙,多数肾结石是这种成分(约80%左右)。感染可形成磷酸镁铵结石,尿酸结晶下来形成尿酸结石,二者各占全部结石的约10%,胱氨酸结石相对少见,只占1%左右。此外还有一部分药物性结石、基质结石等。
根据多数结石的成分是草酸、磷酸、钙,它们都可以来源于食物,尿酸结石中的尿酸也与饮食有关,所以很多人以为肾结石都是饮食不当造成的,但科学家不敢这么讲,因为他们还不能解释,同样的饮食,为什么有人发生结石、有人没有发生。更科学的讲法是肾结石与一些饮食成分有关系,而不是这些饮食成分必然导致结石。
肾结石到哪里去?
人体在日常情况下,肾脏不断地从血液中过滤出废弃物和水分,产生尿液。根据物理和化学原理,尿液中草酸和钙等这些可从水中析出、形成结晶的物质,不断地在形成微小的结晶、也不断溶解着这些微小的结晶。
这一过程有点像水结冰、又融化成水,温度让这种变化往复循环发生。在肾脏内,草酸与钙结晶、又溶解成草酸与钙,尿液的稀与浓让这一现象重复发生,循环着结晶的形成与溶解的过程。这里最关键的一点是即使最终有结晶形成,也不要等其长大,就让尿液把它们都冲出去,而且是在我们不知不觉中。
要做到这一点,靠的是足够的尿量。人体肾脏每天从血中滤过的废弃物约有30克-50克,都要通过尿液把它们排出,其中也包括它们形成的结晶——微小结石。尿量大冲力大,尿液也更稀释,既可以使这些物质保持在溶解状态排出体外,也可以使已经形成的微小结石在长大之前及时排出。如果尿液太少,这些物质的浓度变高,不仅更容易使微小结石长大、形成大结石,也不利于微小结石的排出。
不用问,足够的尿量靠的是足够的饮水量。饮水不足,尿量就上不去,尿量少、尿液就浓,导致结石形成物质的浓度增高,促进结晶的形成,长此以往,结晶不断长大,形成微小结石,微小结石还可以不断长大,最终发展成不易排出的肾结石。按照这样的推理,避免肾结石的危害,最好的办法是为它们提供足够的尿量和出路。
无法不吃和可以吃的三聚氰胺
三聚氰胺曾经被非法添加到牛乳中,这些牛乳被制成液态奶制品或奶粉,奶粉又被添加到一些饮料、糖果、糕点等食品中,当年吃过这些食品的人都躲不过去,吃了“不少”三聚氰胺。不过在此之前,三聚氰胺伴随人类生活,早就是个熟悉的家伙,即使在食品中,也不是陌生的。
三聚氰胺制成的三聚氰胺树脂,广泛用于塑料、涂料、纺织、建材、轻工等行业,其生产过程中多少会有一些三聚氰胺随着三废排出,污染了环境,也有可能进入我们的食物链和身体,但数量非常有限。作为农药和兽药使用的环丙米特(Cyromazine,灭蝇胺),在植物和动物体内代谢后,可以生成三聚氰胺,通过污染食物,也有可能被人类摄入。
三聚氰胺与我们接触最亲密的是塑料餐具,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制成的仿瓷餐具,美观耐用,不仅畅销于我国市场,在美国、欧盟、日本也倍受消费者的青睐。这些餐具在与食物接触时,会有微量三聚氰胺从餐具表面迁移到食物中去,也就是会随着食物被我们吃进体内。算一算这类餐具使用的历史,在接触到三聚氰胺污染的奶制品之前,人类已经食用三聚氰胺很多年了。
吃了三聚氰胺并不意味着不安全,与危害健康相去更远。这样讲,最简单的道理就是欧洲人、美国人、日本人都在使用三聚氰胺树脂餐具,使用的历史比我们还长,如果有健康问题,也是在他们身上先出现。此外,他们的媒体、国会、消费者都不是吃干饭的,真有安全问题,早就采取措施了!当然,餐具可以使用的塑料只允许极微量的三聚氰胺迁移到食物中,合格的材料才是保证安全的基础。
餐具中的三聚氰胺在尿中检出
台湾高雄医科大学的科学家在12个青年成人进行了一个试验,让他们连续三天不使用塑料食具后,第四天早晨,分别用瓷碗和三聚氰胺碗提供给他们加热到90度的热面汤,限30分钟喝完,随后分析他们12小时内尿液中的三聚氰胺,分别为每升8.35微克和1.31微克,用三聚氰胺碗喝汤摄入了更多的三聚氰胺,尿排出量增加了6倍多。
美国NIH临床毒理办公室的PerttiJ. Hakkinen博士的评论提请读者小心这个研究的局限性,并说明类似的研究早已有过,使用三聚氰胺餐具可以有微量的三聚氰胺迁移入食物中。
这个研究的结果可见,使用瓷碗的受试者的尿液中同样有三聚氰胺,说明他们的饮食中还有其他三聚氰胺来源;另一方面,用三聚氰胺碗受试者尿液中三聚氰胺的数量实际非常少,目前认为对人类的健康没有实质影响,因此三聚氰胺餐具可以安全合法的销售和使用。
——编译自Wu C-F, et al "A crossover study of noodle soup consumption inmelamine bowls and total melamine excretion in urine" JAMA Internal Med2013; DOI: 10.1001 /jamainternmed.2013.1569.和Hakkinen P "New studies about everyday types of chemical exposures:What readers should consider" JAMA Internal Med 2013; DOI: 10.1001/jamainternmed.2013.2133.
三聚氰胺路过成人肾脏的命运
三聚氰胺不是人体自己产生的,像很多随食物进入到我们体内的物质一样,当其不请自来、进入我们体内时,最安全的办法就是原封不动、全部尽快地再把它请出去。幸运的是,目前的研究证明,三聚氰胺还算乖巧,知道人类并不欢迎它这个不速之客,因此路过肾脏的时候,赶快找机会溜出去,不出几天,我们连它的影子都找不着了。
不幸的是,我们体内有一种代谢产物,尿酸,不仅可以让人患上痛风,还喜欢在肾脏和三聚氰胺勾勾搭搭,并且偷偷地结了晶。食盐、白砂糖都是结晶,放在手里能够感觉到它们比较硬。三聚氰胺与尿酸形成的结晶则比较松软、细碎。这种结晶目前还没有在成人形成肾结石的病例报道,可以推测它们在还没有长大到足以堵塞排尿管道的时候,就被尿液冲走、排出体外了。
这种推测有两个依据,其一,和婴儿比较,成人尿液中尿酸的含量低,因此三聚氰胺与尿酸形成结晶的机会少、速度慢,给尿液将其排出的时间和机会更多;其二,成人的体重大、肾脏大、输尿管道也粗,饮水量多、尿量更丰富,身体的活动也比不会走路的婴儿多很多,即使食用三聚氰胺比宝宝们多、形成了更多的结晶,也能更痛快地把它们排泄出去。所以,对于成人来讲,吃同样数量甚至更多的三聚氰胺,也不容易出现婴幼儿那样的肾结石状况。
欧洲食品安全局参考三聚氰胺在婴幼儿形成肾结石的病例资料,计算出来人体每日可以耐受的三聚氰胺水平,1岁的宝宝约为2毫克,成人则至少为10毫克。当年三鹿奶粉中的三聚氰胺污染最严重,以其成人奶粉中检测出来的三聚氰胺含量计算,仅仅1.5克奶粉就能有10毫克三聚氰胺。如果按照美国人的标准计算,问题更严重,他们所制订的标准限量非常谨小慎微,每千克食品仅为2.5毫克,算下来不足0.4克奶粉。但这都比不上中国的标准,每千克食品1毫克,0.15克奶粉就要超标了。
以当年三鹿的产量,相信中国有成千上万的成年人天天在喝三聚氰胺超标奶粉,他们每天吃的三鹿奶粉绝不止几克,摄入的三聚氰胺至少是欧美标准的几百倍,中国标准的几千倍。可是到目前为止,又有谁报告了与三聚氰胺有关的肾结石病例?以当时的形势,相信没有人敢瞒报。若果真如此,成年人对三聚氰胺的耐受量应该大得多,远远高于国内外制定的标准。或者说,尽管三鹿奶粉中的三聚氰胺水平创了世纪纪录,经当年三鹿奶粉“爱好者”们的亲身验证,三聚氰胺没有拿他们的肾脏怎么着。
欧美对三聚氰胺的安全性评价
根据大鼠进食13周三聚氰胺形成尿结晶的实验,10%动物出现尿结晶的剂量为每千克体重41毫克,考虑到其中存在的计算和实验误差范围,取下限每千克体重19毫克,除以100倍安全系数,得到人类每日可耐受三聚氰胺食用量约为每千克体重0.2毫克,这个安全限量适用于足月产婴儿,但不适用于早产儿。
——摘自EFSA《ScientificOpinion on Melamine in Food and Feed》
根据大鼠进食13周三聚氰胺形成尿结晶的平均剂量,除以100倍安全系数,得到人类每日可耐受三聚氰胺食用量为每千克体重0.63毫克,对于婴儿配方粉以外的食物,再增加10倍安全系数,得到每千克食物2.5毫克,食物中的三聚氰胺低于这个数值无公众健康之虞。
——摘自USFDA《InterimSafety and Risk Assessment of Melamine and its Analogues in Food for Humans》
你会得肾结石么?
有些人肾结石的症状比较和缓,仅仅表现为血尿,甚至没有症状,仅仅是在体检时发现;但有些肾结石患者很痛苦,发作的疼痛常常用绞痛来形容;有些肾结石可以造成严重的肾脏损害,救治不及时,甚至要命。而且,约有一半的肾结石病例在10年内会复发,因此结石的预防尤其受到重视。
由于80%的肾结石以草酸钙成分为主,这使人们对食物中的钙和草酸很关注,有人反对补钙,还有人不敢吃叶菜等草酸含量高的蔬菜。目前医学上仅仅确认了每日2克钙确实增加肾结石的风险,但对较低钙摄入量和食物中草酸的影响,学者们还莫衷一是。过去,儿童肾结石的发病率很低,近年来却快速增加,使医生们对动物性食物与尿酸结石的关注增加,不过有关这一现象的原因目前尚无结论。
这里不是“莫衷一是”,就是“尚无结论”,是百姓们最不喜欢的说法,但这才是名医大家才敢说的话。一般的医生不敢这样说话,因为病人都会跑掉。其实,影响肾结石发生的病因很多,有遗传因素、代谢因素、感染因素、饮食因素、环境因素、解剖因素、药物因素等等,如此复杂,至今医学还未能理清,医生们对肾结石的预防也还没有真正摸到正门。
最后,我们最关心的是自己会不会患肾结石?从发病率的调查看,每20个人就有一个人发生肾结石,相当常见,我们能不能躲得过去还真难说!特别是在青壮年和男性中,20~50岁这一年龄段患肾结石的人数最多,而男性的发病率是女性的2~3倍。我们能做什么?从道理上讲,多喝点水能预防,但是至今医生们治疗的病例也不都能收到确切的疗效,就此还是不能作出最后结论。
三聚氰胺当然有毒
三聚氰胺杀人了,杀的是人类的未来,孩子!被激怒的公众形成了巨大的社会压力,吼出了严惩的共同呼声。所谓依法审判从来会裹胁着情感的恩恩怨怨,法官也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公众的情感坚决左右着量刑的尺度。然而,对于案中的科学问题,如果没有公允客观的判断,就不仅仅是科学的悲哀。
三聚氰胺有毒与无毒的证据
一个物质的毒性,通常不能一言以蔽之为“有”或“无”。砒霜中有毒的元素是砷,毒死了武大郎;同样是砷,应用于急性早幼粒型白血病病人,可以杀死血液和骨髓中的癌变细胞,而保留正常的细胞,治疗效果神奇;也还是砷,我们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作为必需营养素,维持着人类生命的正常运转。这之中起着关键作用的是食用数量的差别,这种差别使曾是人类历史上头号剧毒药砒霜中的砷,变成生命赖以生存的营养素,数量变化的魔力,使它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食入毒物的数量多少与中毒,反映的深层问题是人与毒物的关系。毒物少,没有中毒,身体能耐受这点数量的毒物,或者没有吸收、不让毒物进入血液;或者将其控制、不让其发挥毒性;还可以将其分泌入尿粪汗,让毒排出;总之,不让其有机会、有时间做坏事,毒害我们。当毒物的数量超过人体的耐受能力,毒物才可以兴风作浪为害人体。
评价一个物质的毒性,首先要看其短时间内的毒杀作用,试验三聚氰胺的毒性,用针管把三聚氰胺直接打到老鼠的胃中,逐渐给老鼠增加灌胃量,直到老鼠们差不多通通死光。这样可以通过计算找出使一半老鼠死亡的三聚氰胺剂量,称作半数致死量,经过大老鼠、小老鼠、豚鼠、兔子等等很多动物的勇敢牺牲,三聚氰胺的半数致死量大约在每公斤体重4克左右,意味着一个250克重的老鼠每天食用1克三聚氰胺,两周内将有一半老鼠死亡,这个毒性与食盐相当,毒理学上将这个水平的毒性定为微毒或低毒。
一个物质的急性致死毒性仅仅是其毒性的一个方面,有毒还可以反映在其致癌性、引起老鼠宝宝出生缺陷的致畸性、降低寿命和身体健康状况的慢性毒性、干扰身体激素作用的内分泌毒性等等。目前各种动物试验的结果显示,三聚氰胺除了可以导致泌尿系统结石以外,其他毒性作用相对较低,在动物也没有直接的致癌作用。
故意还是过失杀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故意杀人罪的最高刑期是死刑,而过失杀人罪的最高刑期为20年。二字之差,可以分置人于阴阳两界。食用三聚氰胺污染的奶粉,导致了6个宝宝失去了生命,至少还有千千万万个孩子中“毒”染病。杀人加伤害,如果出于故意,那是多少个死刑也抵偿不了的!
故意,意味着涉案人应该是明知道其行为可以造成伤害、导致受害人死亡而实施犯罪行为。然而,说不清的是,查遍2008年以前出版的有关三聚氰胺的毒性研究,中文文献中没有任何报道提到了三聚氰胺可能导致婴幼儿发生肾结石、肾功能衰竭、死亡的可能性,我们更无法假定涉案人已经从其他渠道知道了这种可能性。
如果是过失,涉案人应该没有主观上的意愿、也不知道其行为可以造成这一切伤害和死亡。果真如此,我们就还得假定涉案人在事发前的两三年间,对不断爆出的婴幼儿结石案例与添加三聚氰胺一无所知,也不知道中国出口美国的宠物饲料事件,这些饲料添加了三聚氰胺导致宠物猫狗的肾结石和死亡。对这样一个假定,如何判别看来还不容易,需要更多的调查,也需要法律专业知识,而我们不知道有没有人考虑过这样的问题。
案例、法律和科学
三聚氰胺事件爆发之后的一年多,2009年11月24日,案犯张玉军和耿金平被执行了死刑,罪名分别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和“生产、销售有毒食品罪”,并不是杀人罪,更不论故意还是过失。量刑得当不得当,不是我们这些不懂法律的人有资格点评的,其实这已经不重要。
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将相关的犯罪修改为“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或者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行为,有罪的最高刑期也规定为死刑,罪责与非法添加三聚氰胺更接近了,事后的修正促进了法律法规的健全。
不论是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中的量刑,还是刑法的修正案,都反映着公众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这种关注的正当性是毋庸置疑的,但这种关注是不是过度,还存在着见仁见智的差别,而这种关注是否在科学上站得住脚,在业内科学家与公众之间却存在着巨大的对立,在现实社会中,这种对立不能公开,更不能交流,并且双方还有越走越远的趋势。感性的力量从来高于理性?
负不了责任的“责任人”
三聚氰胺事件让中国政府表达出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自责,自责之后就是问责,一大批主管、负责、相关的领导被惩戒,有的引咎辞职、有的被免职和调离、更多的领导背了处分。这件事最使领导们感悟的是发现自己在人民面前的渺小,也终于使他们认识到,政府也是一个“有限责任”机构,权利应该“有限”,“责任”不应该“无限”。
三聚氰胺事件还让一些企业关了门,河北大地上的乳业巨头首当其冲、怦然倒下,另一个民营乳业巨头,虽然没有落到关门的境地,但不得不大把的出让股票给国家,再一次体现了国有体制的优势和优越地位。民营企业更会盈利,出事情的风险也更大,因为他们有更大的自主权,当然就连带着更大的责任。怨天、怨地、怨人事,怨科学跟不上、怨法规不健全……,事后的感叹已经没有意义。
交通警察们来得更幸福,有人驾车闯了红灯,从来没有责难过现场值守的警员;酒驾司机发生了交通事故,也没有追究过交通管理部门法规教育不到位的责任;闯黄灯罚款记分的官司,尽管白纸黑字的法规也没说明白,“民”打不赢“官”也就不过如此。不是因为警察有什么特权,而是因为公众更加理性,还有点习以为常、见怪不怪。
矫枉必须过正
当消费者们还来不及忘却中国的这段历史,新的食品安全事件又在接着上演;人们更来不及感叹感性战胜了理性,已经明白矫枉需要过正。路人漠视着惨死于车轮之下的小月月,那是因为出于本能的自我保护,而且首要看护好的应是自家的宝宝;全社会讨伐恶劣的食品非法添加,同样缘于本能的自我保护,民以食为天,人人天天入口的食物就应该被加倍地呵护。
公众的诉求不能简单的看作对过去的报复,重罚的初衷当然是着眼于未来,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冤冤相报常常是被伤害后的朴素反应。冷静之后,我们应该想起“以人为本”的祖训,食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应该记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市场经济不意味着可以在谋利冲动下为所欲为,这种冲动所带来的破坏性,足以导致道德沦丧;市场经济更不意味着经济发展可以如此不平衡,农民应该得到更多的关爱和收益,社会进步的基本价值是公平。而我们对这种公平,可以理解的是农民工子弟小学被关停,不过如能把孩子们先安置妥当更好;不得不理解的是杀人偿命,药家鑫死后还在被追讨承诺赔款,据说是为了张妙身后的儿子;不可理解的是死亡人数超过三聚氰胺事件、而年年还在发生的校车交通事故,农村宝宝享受不到城市宝宝的学前教育,还时时受到死亡的威胁。
面对食品安全的科学评判,做到公平更加困难。所依据的技术法规,落后从来不可避免,因为它所服务的对象脚步走得太快。面对新的问题,科学思维能够帮助我们演绎出合理的应对措施,但是旧有的法规常常框住了逻辑推理。“闯”黄灯增加了交通事故率,该不该罚,现行法规含含糊糊,我们不得不分析汽车以不同速度行驶,在多少时间、多长距离内能够停下来,不能让黄灯等于红灯,白白浪费了那么多灯泡,矫往不能这样过正。
国家对于食品生产的管理涉及多个环节,有生产的准入许可,也有生产过程的监督,更有上市后的产品抽检。当国家质检总局公布婴儿配方奶粉产品的三聚氰胺含量时,不仅没有得到公众的认同,反倒招来更大的质疑,既往为什么没有检验?有抽检,为什么不检三聚氰胺?但检验能力的不足、标准的滞后和大企业的免检政策终于使主管领导黯然辞职。矫枉过正也许只是一种应付社会不满的做秀,并不一定能真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三聚氰胺也可以无毒
三聚氰胺短期致动物死亡的急性毒性很低,与食盐相当,近乎无毒。动物试验显示,三聚氰胺的慢性、致畸、致癌和遗传毒性也不高。过量摄入三聚氰胺的危害主要表现在肾结石。
三鹿污染奶粉事件中,三聚氰胺造成了一些婴幼儿的严重损害,基本条件是他们不吃别的,只吃严重污染的奶粉,食用量大,食用时间长。此外,婴幼儿被三聚氰胺毒害,还决定于其它一些条件。
其一,小婴儿肾脏小,其中的尿液输送管道也细,容易被结石堵塞,若这些管道弯曲和分叉多就更危险。
其二、婴幼儿是人一生中生长最快的时期,从出生到三岁,体重平均增加近4倍。快速生长伴随着活跃的核酸代谢,活跃的核酸代谢又伴随产生大量尿酸,这些尿酸经肾脏排出时,给了三聚氰胺与其结合形成结石的大好机会。
其三、三聚氰胺与尿酸形成的结石二者成分各占一半,而污染奶粉中三聚氰胺的含量有高有低,食入后到肾脏排出时,与宝宝尿液中尿酸的比例也有高有低,据分析,只有在二者数量相近的条件下,才能大量形成结晶,也才有机会形成大结石。
最终,食用三聚氰胺奶粉多、时间长、尿液中尿酸与三聚氰氨比例相近、输尿管弯曲和分叉多的小婴儿,在遭遇到多方不利因素的情况下,成了三聚氰胺的最大受害者,而大一点的孩子和成人就没有这么倒霉。三聚氰胺尿酸结石质地松散,大孩子和成人尿量大、活动多,更容易将其排出体外,造成身体伤害的风险远低于小婴儿,目前尚无“中毒”形成肾结石的病例报道。
三聚氰胺树脂作为装饰涂料,广泛用于家具制造,这些产品中的三聚氰胺一般不会进入我们的食物和身体。三聚氰胺制成的餐具在日常生活中常见,能够通过与食物的直接接触迁移入食物,被人类食入,但数量有限,远低于所报道奶粉中的污染量。所食入的三聚氰胺在体内一般不发生化学反应,在几天内几乎全数随尿排出体外,无毒于人体。
从食用三鹿奶粉不幸死亡的小婴儿到几乎天天食入三聚氰胺的成人们,三聚氰胺的毒性表现出了有与无的两面,对此可以借用老子的一句话,“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故无毒出于有毒,有毒源于无毒;有与无受具体条件制约,一定条件下,任何物质都可能产生毒害作用;变换条件,也可以无毒。
在婴儿的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为了假装富含蛋白质,这是食品工业化生产伴生的恶行,也是现代科技检测手段和技术标准催生的畸胎,更是唯利是图的卑鄙和贪婪。幸运的是任何有毒物质都不会无条件有毒,也都可以有条件无毒;不幸的是历史总还是在重演,少数无良的作为败坏了多数的形象。但愿社会发展能够再快一点、再公平一点,让我们尽快从这痛苦过程中走出来,据说这些经历是躲不过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