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接触性内窥镜在早期喉癌及喉癌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IP 上海上海
710 浏览
这个帖子发布于 20 年零 265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近年来无创和微创的病理组织学检查方法,如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痰液、宫颈的细胞学检查,已逐渐在临床普及。由于声带特殊的微细结构,对创伤的不耐受性,因而声带的微创组织病理学检查多年来一直是喉科医师研究的方向。Lugol 氏液是通过喉粘膜中所含糖原对碘的阳性反映来筛选肿瘤,因为喉粘膜中的糖原变化太大,很难从对碘的阳性或阴性反映上来鉴别喉的良、恶性肿瘤,因而实用价值不大。甲苯胺蓝(属硫氮杂苯组的嗜酸染色剂)对核酸亲和力强,富含核酸的非典型性增生细胞和恶性细胞易于被甲苯胺蓝所染色。实践证明甲苯胺蓝染色法对喉肿瘤的诊断并不优于显微喉镜检查。

Andrea(1994) 首先将Houmou式接触性内窥镜用于声带的检查,发现声带立方上皮形状不一,互相连接,核为圆形,染色较深而胞浆为浅兰色,核/浆比率规律,整体形态学一致。通过对喉全切标本健侧声带的组织学检查和电镜观察,发现接触性内窥镜仅能观察到声带的表浅上皮和上皮下的血管。由于美蓝很难穿透上皮的深层,接触性内窥镜观察不到声带的基底膜。Carriero(2000) 用接触性内窥镜检查了18例声带病变的病人,发现一例声带原位癌,其核的大小、形状、密度和染色均有明显异常;Wardrop(2000) 用接触性内窥镜检查了 8例不同喉病变的病人,采用双盲法与这些病人的组织病理学结果比较分析,6例做出了正确诊断,2例做出接近诊断,提示需要做活检。

本研究主要用接触性内窥镜对喉癌及其早期病变作微创的病理学检查,同时也是动态的病变检查方法:其一,由于接触性内窥镜的可移动性,可无创伤的检查声带全部,喉内其他部位粘膜(用不同角度的接触性内窥境),而传统的活检仅能做一个点或几个点检查;其二,由于其微创性,可多次重复检查,对喉癌前病变的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对这类的病人反复取活检显然不太实际。本研究显示,接触性内窥镜检查对喉癌及早期病变,是一种较好的辅助方法。在某些病例,有可能替代组织病理学检查。

一般来说,接触性内窥镜检查仅能观察粘膜表面和粘膜下的血管,这是因为美蓝染色只能穿过粘膜表层。所以,理论上来说,接触性内窥镜是“二维”的平面检查,有别于连续组织切片的“三维”立体检查,观察不到深部的病变,如肿瘤的深部侵润情况,癌细胞突破基底膜。以上情况下,通过接触性内窥镜对粘膜表面的病变观察,提示需要做组织病理学检查。根据我们的经验,如何捕获清晰的接触性内窥镜图像及如何正确解读,需要喉科医生一段实践经验,更需要和病理学专家的密切合作。

接触性内窥镜用于喉病变的诊断,在临床上尚处于探索阶段。随着电子图像技术的发展,可获取更清晰的病变图像,通过计算机处理,使其易于快速储存、筛选,并通过网络同步传输给病理学家,与临床医师一起做出正确诊断。

4结论

接触性内窥镜作为一种新的微创的辅助组织病理学检查方法,对喉病变特别是喉癌及早期病变的诊断和动态随访有较大的价值。











2 收藏点赞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2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