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原创】记厦门大学中医系的老师们

发布于 2012-02-20 · 浏览 3869 · IP 北京北京
这个帖子发布于 13 年零 94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有很久没有动笔写点东西了,在北中医已经半年了,我的中医是否有进步我不敢说。在过去的半年里,也有静心的学习中医,也有上中医的课,还选了《伤寒论专题讲座》,听了很多当今伤寒名家的课,他们确实在伤寒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只是不知道为什么,我都没有记什么笔记,翻开以前《伤寒论》的课本,看到里面写下的许多学习中医的感想,突然想起了对我中医影响最大的厦大中医系的老师们,我是如此的思念您们--我的老师。
    
初学中医,新奇而又迷茫。当我在中医之路上闲逛游荡时,当我在中医殿堂里不知所措时,有几位恩师给了我莫大的帮助,开启了我的中医之门,放飞了我的中医之灵。  
  
谭晓阳老师算是我接触的较早的老师,由于那时《内经》学的比较好,也经常与谭老师课后聊些自己的见解,后来去了本部,跟谭老师在同仁堂门诊约有半年,断续见到些奇怪的病,思考多了,老师又不断指点,我的中医开始渐渐脱离书本,渐渐变成自己的东西。谭老师的处方清灵怪异而又疗效显著,按照中医书本上的东西去理解很难明白的,天马行空不拘一格的中医形象体现的酣畅淋漓,我对中医开始反思,只有有临床疗效的中医才是真正的中医,因为中医本就是从临床实践中来,有了这样的认识,我开始抛弃了许多中医与临床联系不是那么紧密的甚至说有些根本与临床没有什么联系的东西。    

恰好那时听到王彦晖老师的讲课,他说真正中医精华的东西非常少,我心有感触,轻装上阵,中医之路正式上轨。他说中医理论,思想上的东西要放飞,越高越好,它可以决定你将来中医的水平;而中医的临床实践要踏实有效,只有有实践验证的理论才能带你到中医的大成殿堂,不然你的中医永远是孤魂野鬼。王老师是我最尊敬的老师之一,他的中医理论与临床做的都非常出色,对于他的话我深信不疑,他的处方霸气十足而又恰当好处,唯我独尊的中医霸道气息扑面而来。我不断思考中医的真谛,探求中医的精华,时时警告自己不要掉入中医的陷阱,从中医的历史来看,是产生于生活实践的,那中医理论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不断思索,中医理论----应该就是人们为了沟通与传播中医实践,方便大家理解的一种说辞吧。我头脑豁然,什么五行、八卦、六经、三焦、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什么辨证论治、证型舌脉,都只是说辞,我将他们统统抛弃。
    
后来大四开始临床见习,跟了中医系许多老师门诊,才发现中医的另一胜景,就是同一个病人,在不同中医手里开得了不同的中药,吃了以后都能好。对于中医殊途同归的治疗效果,有着现代高新科学综合产物美誉的西医永远都不能明白,他们永远都不明白人饿了吃米饭能饱吃馒头一样能饱的道理。说句实话,我是从内心深处鄙视西医的,所以我只能做个中医人。在见习过程中,遇到了我这一生最尊敬的另一位老师,就是周海虹老师,周老师的处方四平八稳而有屡显奇效,以不变应万变的中医王道可见一斑。如果说跟谭、王两位恩师门诊习得的是他们身上的中医思想,那么在周老师这里我学到许多中医中药的具体运用。周老师对中药的运用可以说是娴熟自得,在她的熏陶下,我加紧看了几本中药古书,对中药的认识大进。周老师还是我的学年论文导师,在写论文中,她给我许多中医灵感,也给了我巨大帮助,是我用一生也报答不完的。如果用三分法将中医分类,那么王彦晖老师应该属于霸道,周海虹老师则是属于王道,而谭晓阳老师就是侠道。此外,还有许多老师,您们默默的传递着中医圣火,播种着中医希望之花,必定能浇灌出中医的参天胜景。    

厦大中医系,一个在国内中医界名声不著而又有着半个世纪历史的中医系,却保留着最真最纯的中医,是纯中医人的梦想起点,注定将成为中医复兴大业的中流砥柱。在厦大中医系学习的五年,将是我中医生命里最值得炫耀的五年。










最后编辑于 2012-02-21 · 浏览 3869

15 10 2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15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