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消渴丸单药、联合用药案例介绍
消渴丸单药、联合用药案例介绍
洛阳市第一中医院李清波
■病例简介
吴某,女,74岁,1987年10月初诊,空腹血糖8.2 mmol/L,餐后血糖12.2 mmol/L,诊断为2型糖尿病。患者患糖尿病20余年,长期服用消渴丸治疗,现“三多一少”症状已完全消失。患病初期,消渴丸的用量为每次5~8丸,每日3次。半年后,用量改为每次4丸,每日3次。目前的用量为每次4丸,早中饭前各服用1次。
服用消渴丸治疗20余年以来,患者血糖一直控制在理想水平,其空腹血糖维持在6.5 mmol/L以下,餐后血糖维持在8.9 mmol/L以内,血糖水平没有出现大的波动。实验室检查提示:尿蛋白阴性,总胆固醇4.80 mmol/L,甘油三酯1.60 mmol/L,肝功能、肾功能均无异常。患者在服用消渴丸以来,除辅以饮食治疗和运动调理外,未服用其他治疗药物。
■病例分析
该案例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患者用药20余年来,一直未出现服用西药降糖药经常出现的继发性失效现象。这与消渴丸的独特配方有直接关系。
消渴丸是中西药复方制剂,含有葛根、地黄、黄芪、天花粉、玉米须、南五味子、山药等7味中药,西药成分是胰岛素促泌剂格列本脲,每丸含量仅为0.25 mg。在治疗糖尿病时,由于用量少,使继发性失效延迟。消渴丸以格列本脲使血糖下降以治标,以中药滋阴补肾、生津止渴治本,具有扶正祛邪、标本兼治之功效,有整体调节、改善症状明显、作用持久之特点,并可减少格列本脲的不良反应,既优于单纯的西药治疗,也优于单纯的中药治疗。
■医者观点
在中医理论中,阴虚是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实质,脾虚是糖尿病经久不愈的根本。消渴丸治疗糖尿病把养阴健脾益气科学地组合在一起,从而使糖尿病从根本上得到有效治疗。凡是无磺脲类药物使用禁忌证的2型糖尿病患者,适合应用格列本脲治疗的患者,均可应用消渴丸治疗。另一方面,消渴丸的应用还要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凡属气阴两虚型的2型糖尿病患者均适宜服用。
消渴丸联合用药案例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宝山分院 杜培宜
■病例简介
2010年,1例患2型糖尿病且病程4年的68岁男性患者,在反复接受除格列本脲外的3种以上磺脲类促泌剂,同时配合二甲双胍治疗后,空腹血糖为10.4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为16.1 mmol/L。在改用口服消渴丸6丸每日2次,二甲双胍用量不变的基础上加用吡格列酮15 mg/d治疗4周后,患者全天血糖达标,3个月后糖化血红蛋白下降0.97%。
另1例45岁男性患者,2型糖尿病病程5个月,一直服用格列美脲4 mg/d、阿卡波糖150 mg/d。近2个月,患者因空腹血糖值>9.6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3.7 mmol/L,要求更改治疗方案。在改用二甲双胍+西格列汀100 mg/d4周后,空腹血糖7.4~8.6 mmol/L,餐后血糖10.2~12.5 mmol/L。在此基础上加消渴丸5丸,每日2次,2周后患者全天血糖达标。
■病例分析
上述2例较典型病例说明,消渴丸之所以在抗高血糖药物行列中占有一席之地,是因为有中西医结合所产生的互补优势。消渴丸可以与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DPP-4)及噻唑烷二酮类等口服药物合用。消渴丸的另外一个优势在于其制药工艺精细,使每丸药的格列本脲含量均匀,仅为0.25 mg。鉴于此,根据患者个体差异,每次单药剂量可大可小,可从2丸每日2次或每日3次起,逐渐调整剂量。药物安全可靠,患者依从性好,且价格便宜。
■医者观点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纪立农教授等新近的研究表明,消渴丸不但适用于新发的轻中度2型糖尿病患者的初始治疗,也适用于单用二甲双胍不能控制的2型糖尿病患者二线增补药物治疗。
在十余年的临床使用过程中,笔者也发现,选择最佳适应证对获得治疗效果至关重要。根据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凡是具有一定胰岛β细胞功能的患者,都可以选择消渴丸作为胰岛素促泌剂用于降低高血糖,同时配合二甲双胍和(或)DDP-4抑制剂纠正胰岛素抵抗,均能够良好控制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7130502]
最后编辑于 2011-09-22 · 浏览 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