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黄酮及其相关中药的研究进展(新写的综述)

发布于 2003-06-14 · 浏览 4.0 万 · IP 黑龙江黑龙江
这个帖子发布于 21 年零 335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1黄酮
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这类含有氧杂环的化合物多存在于高等植物及羊齿类植物中。其中双黄酮类多局限于裸子植物,尤其松柏纲、银杏纲和凤尾纲等植物中。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分布于植物界中,而且生理活性多种多样,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重视,研究进展很快。
1.1 黄酮类化合物的定义和基本结构:
黄酮类化合物泛指两个具有酚羟基的苯环(A-与B-环)通过中央三碳原子相互连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结构中常连接有酚羟基、甲氧基、甲基、异戊烯基等官能团。此外,它还常与糖结合成苷。 多数科学家认为黄酮的基本骨架是由三个丙二酰辅酶A和一个桂皮酰辅酶A生物合成而产生的。经同位素标记实验证明了A环来自于三个丙二酰辅酶A,而B环则来自于桂皮酰辅酶A[1]。
1.2 分类:
根据中央三碳链的氧化程度、B-环连接位置(2-或3-位)以及三碳链是否构成环状等特点,可将主要的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分类:黄酮类(flavones)、黄酮醇(flavonol)、二氢黄酮类(flavonones)、二氢黄酮醇类(flavanonol)、花色素类(anthocyanidins)、黄烷-3,4二醇类(flavan-3,4-diols)、双苯吡酮类(xanthones)、查尔酮(chalcones)和双黄酮类(biflavonoids)等十五种。另外,还有一些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很复杂,其中包括榕碱及异榕碱等生物碱型黄酮。
1.3 理化性质:
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多以苷类形式存在 ,并且由于糖的种类、数量、联接位置及联接方式不同可以组成各种各样黄酮苷类。组成黄酮苷的糖类包括单糖、双糖、三糖和酰化糖。黄酮苷固体为无定形粉末,其余黄酮类化合物多为结晶性固体。 黄酮类化合物不同的颜色为天然色素家族添加了更多色彩。这是由于其母核内形成交叉共轭体系,并通过电子转移、重排,使共轭链延长,因而显现出颜色。黄酮苷一般易溶于水、乙醇、甲醇等级性强的溶剂中;但难溶于或不溶于苯、氯仿等有机溶剂中。糖链越长则水溶度越大。黄酮类化合物因分子中多具有酚羟基,故显酸性。酸性强弱因酚羟基数目、位置而异。
1.4 显色:
1.盐酸-镁粉(或锌粉)反应为鉴定黄酮类化合物最常用的颜色反应,反应机理现在认为是因为生成了阳碳离子缘故[1]。2.四氢硼钠(NaBH4)是对二氢黄酮类化合物专属性较高的一种还原剂,产生红~紫色。而与其它黄酮类化合物均不显色。3. 黄酮类化合分子中常含有下列结构单元,故常可与铝盐、铅盐、锆盐、镁盐、锶盐、铁盐等试剂反应,生成有色络合物。与1%三氯化铝或硝酸铝溶液反应,生成的络合物多为黄色(λmax=415nm),并有荧光,可用于定性及定量分析。

1.5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1.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对于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银杏叶总黄酮有较明显的降低血浆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水平的作用[2],并且能够预防家兔的动脉粥样硬化。沙棘总黄酮和山楂总黄酮可显著降低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的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以及肝组织中胆固醇的含量[3]。另外,Aviram M和Fuhrman B[4]研究发现,健康受试者饮用红葡萄酒后,他们血浆中携带抗氧化黄酮类的LDL明显增加;而对apoE缺失的大鼠的实验表明葡萄酒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能够有效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临床研究证明,醋柳黄酮治疗高脂血症效果优于丹参[5]。
不少治冠心病有效的中草药或活血化淤类中药中均含有黄酮类化合物。贾乘[6]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研究沙棘总黄酮对大鼠血浆PGI2和TXA2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沙棘总黄酮具有单纯增强PGI2分泌的作用。三棱总黄酮具有较强的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作用[7]而血竭总黄酮能够明显地抑制静脉血栓的形成[8]。银杏黄酮具有较好的抗凝作用但溶栓作用不明显[9]。临床上应用醋柳黄酮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良好疗效[10]。植物黄酮还有舒张血管平滑肌、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和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 (VSMCs)增生等作用:。
许多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还具有保护心脏的作用。其机理可能是黄酮类化合物提高了自由基清除酶活性及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11]。李庆林[12]等人观察了黄蜀葵花总黄酮对用心电图(ECG)记录注射垂体后叶素的大鼠心电图T波升高的幅度的影响;对冠状动脉结扎造成的急性心肌梗塞大鼠血清中CPK、LDH和血清游离脂肪酸水平的改变以及对小鼠心肌线粒体中MDA、SOD和GSHPx的改变。结果心电图T波升高幅度受到抑制,大鼠血清中游离脂肪酸水平降低,CPK和LDH升高受到抑制,小鼠心肌线粒体中SOD和GSHPx活性提高,MDA生成减少,表明黄蜀葵花总黄酮对心肌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此外,有研究[13]提示木黄酮有望成为防治心脏纤维化的物质。
除以上这些之外,邓杰[14]等以红细胞压积和纤维蛋白原为指标研究表明银杏黄酮有很好的降低血粘度的作用。苦马豆总黄酮苷降压作用明显[15]。现在,临床上使用的植物黄酮类药物主要是银杏叶片和醋柳黄酮片。它们主要用在治疗缺血性心血管病(主要为冠心病、心绞痛),高脂血症和降低血浆比粘度,改善左心功能,高血压病,快速型心律失常等方面。
2.抗肝脏毒性作用
水飞蓟宾的保肝作用已被药理实验证明 ,张俊平等[16]研究表明Sil的保肝作用与抑制肿瘤坏死因子(TNF)有关 ,有资料表明Sil可显著抑制肝匀浆中MDA的产生。临床上,Sil对中毒性肝损害、急慢性肝炎、肝硬化等也有良好的治疗作用。目前含有Sil的水飞蓟黄酮类化合物——水飞蓟素已广泛用于急性肝炎、肝硬化的治疗。此外,艾纳香二氢黄酮能明显抑制CCl4或 Fe SO4+Cys损伤的原代培养肝细胞的转氨酶逸出、MDA产生及 GSH耗竭,提示其保护作用可能与其自由基清除有关[17]。沈文梅等[18]研究发现滴注黄芪总黄酮(TFA)后可有效抑制因缺血再灌注引起的 GPT、GOT的升高 ,血气指标的变化明显改善,说明TFA作为一种抗氧化剂对失血性休克再灌注所致肝损伤有防护作用。TFA对扑热息痛所致肝损伤也有保护作用[19]。另外,(+)-儿茶素(商品名,catergen)已经在欧洲也用作抗肝脏毒性药物,对脂肪肝及因半乳糖胺或CCl4等引起的中毒性肝损伤均有一定效果。
3.抗炎作用及提高机体免疫力
芦丁及其衍生物可减轻多种方法所引起的鼠的实验性关节炎;橙皮苷能明显抑制动物经紫外线照射所引起的红斑,并可抑制炎症的渗出。
汉黄芩素、黄芩素和黄芩苷在 1mg/L浓度下能显著抑制脂多糖(LPS)诱导的炎症反应,其机制在于抑制PGE2和白三烯C4(LTC4)的合成[20] 。这3种黄酮对卡拉胶诱导的大鼠足跎水肿也有很好的抑制作用[21]。胡芝华等[22]人的研究结果显示:1 %和 3%互花米草总黄酮(TFS)涂膜外用 2h对甲醛所致小鼠皮肤炎症和巴豆油诱发小鼠耳部水肿均表现明显抗炎作用,并呈一定的量效关系;3%TFS涂膜外用对角叉菜胶所致大鼠踝关节肿胀有明显抑制作用,致炎后 1h和 5h时肿胀度与各自的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4%TFS水溶液阴道给药 7日对化学致炎的大鼠阴道损伤有治疗与修复作用。而黄芪总黄酮(TFA)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有治疗作用 ,此作用可能与其降低血清LPO ,滑膜细胞产生的IL1和NO量有关[23]。此外,张逸凡和于庆海[24]研究发现,淫羊藿总黄酮对巴豆油所致小鼠耳肿胀、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角叉菜胶所致大鼠足肿胀及巴豆油所致肉芽组织增生具有显著抑制作用 。对佐剂关节炎大鼠的原发性足肿胀和继发性足肿胀均有显著抑制作用。
另据报道[25],灌胃给药8d3个剂量的黄芩茎叶总黄酮对小鼠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皆有一定的影响;54.2~217mg/kg黄芩茎叶总黄酮可增加实验组小鼠SRBC溶血素抗体的生成;54.2~108.5mg/kg的黄芩茎叶总黄酮对实验组小鼠吞噬细胞功能有显著的增强作用。
4.雌激素样作用
植物雌激素是一类在豆类食品中含量丰富,具有弱雌激素作用的物质 ,在抗肿瘤及心血管病防治方面有一定作用。而木黄酮、染料木素、大豆素等异黄酮类均是植物雌激素的主要成分,有雌激素样作用。这可能是由于它们与己烯雌酚结构相似的缘故。王根林,陈杰[26]将去卵巢的德国格丁根微型小母猪于静脉内注射或皮下埋植大豆黄酮,并以雌激素诱导后,观察其对垂体LH分泌的影响。结果显示,LH分泌明显受到抑制,表明大豆黄酮对去卵巢猪垂体LH分泌具有类雌激素效应。秦达念等[27]采用放免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菟丝子的黄酮类提取物对下丘脑 -垂体 -性腺轴的影响。结果表明它具有雌激素样活性;可使成年大鼠腺垂体、卵巢、子宫重量增加;增强卵巢人绒毛促性腺激素(hCG)/黄体生成素 (LH)受体功能及垂体对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LRH)的反应性;促进离体培养人早孕绒毛组织hCG分泌。
鉴于一些黄酮类物质具有雌激素样作用。人们对应用黄酮类物质治疗雌激素减少引起的疾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葛根总黄酮可恢复去势大鼠的雌激素水平,对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所致的鼻粘膜萎缩有较好的治疗作用[28]。有研究[29]表明淫羊藿总黄酮150、300mg/ kg对RA诱导的大鼠骨质疏松症有防治作用。临床研究显示,依普黄酮可抑制骨吸收减少骨丢失,且使骨的总钙量增加,应用于妇女绝经后常发的骨质疏松症的预防与治疗有一定效果[30]。
此外,由于植物雌激素在抗肿瘤及心血管病防治方面有一定作用,所以对黄酮类物质抗肿瘤的研究进展迅速。斯拉甫等[31]应用体外细胞培养及RT-PCR(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分析了新疆一枝蒿总黄酮类作用后肝癌细胞 (肝癌、ATCC QGY-770 1)中凋亡基因 p53、Fas及细胞增殖基因bcl-2的表达及它们之间的差异。结果发现一枝蒿总黄酮可诱导肿瘤细胞分化,对肿瘤细胞的增殖及DNA的合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且指出其诱导细胞凋亡是从细胞周期的G0/G1期开始的。其分子机制可能是一枝蒿总黄酮类诱导野生型 p53基因的表达。赵铁华等[32]研究了黄芩茎叶总黄酮对小鼠肺腺癌LA795细胞系的抑瘤作用,结果表明黄芩茎叶总黄酮具有高效低毒的抗肿瘤活性。
5.抗菌及抗病毒作用
木犀草素、黄芩苷、黄芩素等均有一定程度的抗菌作用。余杰等人[33]通过对亮叶杨桐中类黄酮的研究表明,类黄酮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杆菌、枯草杆菌、普通变形杆菌等致病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据文献报道[34],黄酮类物质是抗流感病毒的活性成分之一,其可以抑制流感病毒唾液酸酶的活性和抑制膜融合作用。有人[35]用色谱技术进行分离,波谱等方法鉴定结构。结果从银翘散抗流感病毒有效部位群中分离得到6种黄酮类成分,为醉鱼草苷、金合欢素、橙皮苷、异甘草素、异甘草苷和金丝桃苷。推断黄酮类成分可能是银翘散抗流感病毒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之一。
6.抗自由基、抗氧化作用
近年来,黄酮类化合物的抗自由基、抗氧化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是黄酮类化合物许多生理活性的基础。吞噬细胞释放氧自由基有强大的杀菌作用。但过量的氧自由基可引起膜脂质、蛋白质、核酸等的过(超)氧化反应而受到损。许多病理生理现象,如衰老、突变、肿瘤、炎症、变态反应、缺血再灌注损伤、动脉粥样硬化等,都与氧自由基有关。银杏黄酮类的抗自由基作用,与黄酮,黄酮醇为氢的传递体有关;并与过氧化物酶的辅基血红素中Fe3+被其螯合,从而酶活性被抑制有关[36]。
7.其他作用
中药营实中的营实苷A有致泻作用。异甘草素及大豆素等均有类似罂粟碱解除平滑肌痉挛氧的作用。大豆苷、葛根黄素等葛根黄酮类成分可以缓解高血压患者的头痛等症状。此外,有些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止咳、祛痰平喘作用。银杏黄酮对大鼠应激性溃疡有保护作用[37]。植物黄酮类有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作用[38]。黄酮类化合物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多种生物活性[39],其中以抗抑郁和抗焦虑等精神调节活性为主,其作用机理涉及多种神经递质和途径。
总之,黄酮类化合物在植物界中分布很广,甚至在人类日常生活中用到的粮食、蔬菜以及水果中也有相当大的含量,而且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有着显著的生理活性,毒性低这就为我们研制作用强、效果好、副作用小的新药提供了新思路。

2银杏叶
银杏科植物银杏(GinkgobilobaL)又名白果、公孙树、鸭脚子、鸭掌树,为最古老的中生代孑遗的稀有植物之一,仅存一科、一属、一种,因而有裸子植物“活化石”之称。为我国特产,主产于我国的河南、湖北等地。《本草》记载银杏具有“敛肺平喘,止遗尿,白带之功效。说明很早就将其用于人类的防病治病和保健方面。然而真正对其进行药理及其它方面的研究则始于七十年代。近十多年来,国内外的研究更为迅速。临床用于心,脑血管疾病,取得了一定的疗效。银杏的种子、根、叶均可药用,目前主要集中在银杏叶的开发和利用上。银杏叶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包括黄酮类化合物和独特的二萜类,其中有效总黄酮量占24%,以槲皮素、山萘酚、异鼠李素及其甙类为主,是银杏叶许多生理活性的基础;萜类占6%,以银杏内酯、白果内酯为主;微量元素有Fe、Cu、Mn、Zn及宏量元素Ca、Mg等。近年来,标准化的银杏叶提取物已经作为一种植物药物在欧洲广泛出售,并且作为食品补充物在美国出售[40]。70年代我国研制出银杏叶制剂舒血宁 (6 91 1片剂 ) ,用于治疗心绞痛等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在,我国市场上销售的产品有江苏扬子江药业集团等十多个厂家生产的银杏叶片。
2.1改善心脑血循环的作用
药理实验表明,银杏叶提取物通过降低血液粘性[41],来改善微循环系统的功能。银杏叶注射液能显著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降低血管阻力,也能降低心肌张力—时间指数。这是因为银杏叶中的黄酮类物质可以抑制血管紧张素酶(ACE)[42],ACE的作用是将血管紧张素Ⅰ转变为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Ⅱ可以使外周小动脉强烈收缩使血压升高,ACE被抑制以后,不但血管紧张素Ⅱ生成减少,醛固酮及儿茶酚胺分泌减少,同时又延缓了舒缓激肽的降解灭活,从而达到扩张脑血管,扩张冠脉血管,降低血管阻力的作用,因此银杏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用于豚鼠离体心脏灌流,可引起冠状血管扩张,注射于豚鼠后肢动脉,可扩张后肢血管。银杏叶醇提取物及水提取物均能明显改善小鼠由东莨菪碱及亚硝酸钠引起的记忆损害,也能延长大剂亚硝酸钠注射后小鼠的存活时间[43]。银杏叶提取物也能改善小鼠的长期记忆功能[44],并对大鼠的帕金森综合症有一定的疗效[45]。临床应用银杏叶治疗冠心病和高血脂症已经非常广泛,浙江医科大学用银杏叶黄酮治疗冠心病和高血脂症,取得了不错的疗效,银杏叶提取液有明显升高血清磷脂作用,能明显降低血清胆固醇[46]。
2.2抗病毒作用 
银杏叶甲醇提取物十七碳烯水杨酸、氯仿提取物白果黄素对EB病毒的活性、TPA-致癌启动因子有抑制作用,而且活性很强[47],其效果超过了维生素A酸。
2.3抗菌消炎作用 
银杏叶水煎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及绿脓杆菌有抑制作用[48]。银杏叶中双黄酮物质参与炎症反应[49][50],从中分离出的几种抗炎成分,其作用效果为:
amentoflavone>ginkgentin>sciadopitysin
而methylation似乎能降低抗炎作用。
2.4解痉抗过敏作用
银杏叶中双黄酮类成分具有较强的抗组胺作用[51],对乙酰胆碱所致的豚鼠支气管收缩及由组胺所引起的豚鼠哮喘有缓解作用[48]。银杏提取物与皮肤吸收加速剂组成的药物能减轻皮肤刺激作用[52]。
2.5抗氧化作用 
据报道,银杏叶提取物清除•OH的作用呈量效关系。银杏叶黄酮对四氯化碳致肝脏MDA含量的增高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且,银杏叶黄酮对肝脏SOD含量的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推测银杏叶黄酮清除氧自由基或抑制自由基的形成作用与其抗膜脂质过氧化作用密切相关,并具有一定的抗肝损伤作用。黄酮类化合物结构上的活性酚羟基可直接与活泼自由基反应,其机制是阻断自由基链的传链过程,从而阻断自由基链。
2.6毒副作用
毒理实验表明,银杏叶提取物大剂量给狗连续静脉注射一周,出现流涎、呕吐、恶心、腹泻、食欲减退等现象,小肠粘膜分泌亢进,麻醉狗、兔肠蠕动增加;注射局部血管变硬。

3 蜂胶
蜂胶是自然界中珍贵稀有的能改变生命状态的天然物质,对人体免疫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都能产生广泛的作用与有益的影响,是自然界中极佳的药物。蜂胶是蜜蜂从胶源植物新生枝、腋芽处和花蕾处采集的树脂类物质,采入其上腭腺、舌腺及蜡腺分泌物,经蜜蜂反复代谢合成的胶状物质。或者说蜂胶是胶源植物遗传物质与蜜蜂内分泌的复杂化合物。蜂胶的成分极为复杂,现已从蜂胶中分离鉴定出高良姜素等20多种黄酮,野樱素等10多种二氢黄酮化合物,阿魏酸等10多种芳香酸,香豆酸苯乙酯等30多种芳香酯。
3.1 对心血管疾病作用
蜂胶中的多种黄酮类化合物,都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能够软化血管,改善微循环,降低血脂[53]。蜂胶中的萜烯类物质还具有明显的降低血糖、胆固醇的作用 。
3.2 增强免疫能力
蜂胶增强免疫功能表现为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三方面的生理功能。于晓红等[54]研究发现蜂胶能够增强免疫功能低下小鼠的抗体生成细胞功能,提高溶血素含量,增强单核吞噬细胞功能。说明蜂胶有促进和调节机体体液免疫功能的作用,并增加机体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3.3 广谱抗菌作用
研究[55]证明蜂胶中的许多成分如高良姜素、松属素、阿魏酸、咖啡酸等都具有很强的抗菌作用。许多文献记载蜂胶对多种细菌、真菌、病毒具有抑制杀减作用,是一种宝贵的抗菌天然物质。
3.4 抗自由基作用
蜂胶黄酮可明显提高小鼠肝脏SOD(超氧化物歧化酶)[56]和CAT(过氧化氢酶)[57]的活性 ,并且能够减少肝脏组织中所含有的MDA(丙二醛)[58],SOD是所涉及氧代谢的生物中普遍存在的一种酶 ,是生物体内的一种天然预防性抗氧化剂 ,CAT是协同清除自由基的酶,MDA是脂质过氧化反应的终产物,从和活性的提高以及含量的降低,可以看出蜂胶黄酮具有较强的除自由基作用,可能与其明显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有关。
3.5 抗癌作用
蜂胶中的黄酮类、多糖类、酶类、萜烯类、有机酸类等天然物质对癌症具有独特的功效。①蜂胶可以抑制癌细胞的产生;②增强免疫细胞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③蜂胶中的多种倍萜烯类、二萜类、三萜类等化合物也是抗白血病、抗肿瘤的重要成分。我国学者宫泽田等[59]证实蜂胶对肿瘤细胞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
3.6 其他作用
蜂胶还是治疗肠胃疾病的良药,可杀菌消炎,促使溃疡愈合。蜂胶对前列腺炎也有明显的效果,临床证明蜂胶中的苯醌类物质对前列腺的PGE2生物合成具有抑制作用。蜂胶还可以消除胆结石、护肝、解毒、对乙肝、肝硬化有治疗作用。蜂胶对口腔溃疡有特殊的疗效,用蜂胶制成的口腔贴膜对治疗口腔溃疡有着药到病除的作用。
总之,蜂胶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力,治疗心血管疾病,具有广谱抗菌、抗自由基、抗癌症以及其它各种作用,在医疗保健中已经发挥出它的独特的功效。随着研究的深入 ,蜂胶必将在祖国传统医学中日益发挥出它的巨大作用。现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北京中农蜂蜂业技术开发中心研制的蜂胶软胶囊,蜂胶口服液在国内市场出售。

4 胎盘
4.1胎盘简介
胎盘在中国古代最早称为人胞、胞衣、胎衣。后来,“方家疑之,遂别立诸名焉”,如紫河车、混沌衣、混沌皮、混沌母、佛袈裟、仙人衣等。现在中医仍称为紫河车,西医则直称为胎盘。成熟的胎盘呈圆盘形,直径15-20cm,厚2-3cm,重量为500-600g。现在认为胎盘由母体组织和胚胎组织共同构成。其功能有:1.母儿间气体交换,2.提供胎儿营养,3.排泄作用,4.防御作用,5.分泌数种激素,6.免疫功能。关于胎盘的成分,现在研究初步了解,胎盘除含蛋白、脂肪、碳水化合物外,还含有含氮多糖体、胨、多肽、胆碱;新鲜胎盘含雌激素、孕激素、生乳素等性激素。还报道含有氯化物、钙、维生素、免疫因子(如免疫球蛋白、转移因子、干扰素)、绒毛促性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ß抑制因子,巨球蛋白,与血液凝固有关成分(如纤维蛋白溶酶原活化物),各种酶(如溶菌酶、激肽酶、组氨酶、催产素酶),磷脂,类似前列腺素E的一种酸性抽提物,微量元素等。
有关胎盘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研究得非常深入。已阐明如胎盘具有抗感染,增强体液和细胞免疫,增强激素作用,抗变态反应,促进胎儿发育,治疗不孕症、无乳症、神经衰弱、贫血等多种作用。将胎盘洗净烘干加工成细粉 ,装入胶囊中服用 ,1~ 2粒/次 ,1~ 2次/天,可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60]。
1.  抗感染作用和提高机体免疫力
胎盘作为抗感染,提高机体免疫力中药在民间使用甚广。高岭等[61]的研究显示枸杞胎盘液不仅对小鼠体液免疫具有增强的作用 ,并且在细胞免疫方面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此外,临床研究表明[62],从胎盘中提取的胎盘脂多糖有明显增强病毒感染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
2.  激素样作用
人胎盘能产生促绒毛膜性腺激素,对睾丸有兴奋作用,也能产生雌激素及孕激素。幼兔注射胎盘提取物后有促进其发育作用对胸腺、脾脏、子宫、阴道、乳腺有显著的促进其发育作用。其所含的催乳素能促进乳汁分泌因此胎盘在临床可用于治疗多种病症如不孕症乏情无乳症等。[63]
3.  促进发育治疗神经衰弱和贫血等作用
胎盘中含有大量的活性因子,它们有丰富多样的生理活性。作为中药,胎盘疗效明确,应用广泛。而且胎盘的应用是很安全的,《中国药典》没有规定禁忌症。
4.2胎盘因子
胎盘免疫调节因子(Placentafactor PF),亦称胎盘肽和胎盘因子(PAF)的研究首起我国由刘月新(1985)首先报道[64]。作为一种新的免疫调节剂,近年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PF是从健康产妇的胎盘中提取的活性成分。经过生物活性实验及临床观察,一般认为PE是一种可溶性和可透析或超滤的小分子物质,成分为多肽和核苷酸的混合物。
1.胎盘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初步证明PF对病毒性疾病、免疫缺陷性疾病及恶性肿瘤等多种疾病均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已有报道PF可以改善微循环,增加肝脏血流量,提高肝脏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促进肝脏对毒物的清除,有较好的保护肝的作用。用超滤的方法从健康产妇胎盘中提取胎盘因子(PF),可以观察到PF对四氯化碳引起的小鼠急性肝损伤的影响[65]。发现口服PE能明显抑制血清谷丙转氨酶的升高和肝脏脂质过氧化物的产生,减轻肝脏病理变化,增加肝脏还原型谷胱甘肽的含量。提示PF对小鼠四氯化碳肝损伤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脂质过氧化作用、提高肝细胞的抗氧化能力有关。
此外,人胎盘上清对小鼠体内IG型抗体分泌有一定的影响,低浓度(低于10%)时,人胎盘上清对小鼠体内的IG型抗体的分泌具有促进作用,高浓度(20%)时,对其分泌没有影响,说明人胎盘上清能够调节小鼠体内IG抗体的分泌[66]。
2.胎盘因子临床应用:
病毒性肝炎:PF对肝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可使肝功能恢复正常。使酶的复常率可达98%[67],自觉症状缓解和消失。特异胎盘肽(SPP-提自HBVM阳性的胎盘)对乙肝效果更显著[68]。其治疗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也证明了它可以增加病体细胞免疫功能,与临床治疗效果是一致的[69]。PF对甲肝亦有较明显的疗效。尚有报道[70]PF中含人β-干扰素,能抑制病毒的复制及增强肝网状内皮细胞的免疫功能。PF能取得如此疗效,正与其有增强肝血流量、改善肝微循环、增强肝脏网状内皮细胞免疫功能和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作用有关[71][72][73]。
肿瘤:恶性肿瘤发病机理与机体的免疫监视功能降低或失调有直接关系。大剂量放疗、化疗使病人出现各种不同程度的副反应如:恶心、呕吐而影响治疗和疗效。反应重则往往被迫终止治疗,且化疗药有抑制免疫作用。如化疗时使用PF,患者均能顺利完成化疗疗程,而无严重副反应。在大剂量化疗的情况下,病人的细胞免疫指标基本保持治疗前的水平,且有39%的病人治疗后免疫指标上升。并有食欲增高,体力增强,精神好转。放疗同时加用PF后未用任何升白细胞药情况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且能恒定维持在正常水平。体液免疫指标治疗后虽有不同程度下降,但仍在正常范围。因此,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是很有价值的。
PF的免疫双相调节作用:PF的细胞免疫增强作用比较明显;而体液免疫指数增高不明显,却能维持在正常水平;并对Ig的功能紊乱有明显的调节作用[74]。据文献报道:在治疗小儿格林-巴利综合征方面,PF可将显著增高的IgG、IgD均显著降低;而使IgA、IgM较治疗前提高。从这个意义来看,PF不仅能增强免疫功能,而且还有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
综上所述,PF具有免疫调节活性,能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水平。

参考文献
[1]  姚新生主编 天然药物化学 第三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6:167
[2]  李传勋,周 琴,高广猷,李卫平 银杏叶黄酮对高血脂大鼠血脂水平的影响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2001,9,2 3(3)
[3]  王彩云,袁秉祥,李发正 沙棘总黄酮和山楂总黄酮及其混合液对大鼠肝脂血症的影响 中国药理学通报 1992,8(2):85
[4]  Aviram M, Fuhrman B. Wine Flavonoids Protect against LDL Oxidation and Atherosclerosis. Ann N Y Acad Sci 2002 May,957:146-161
[5]  忻伟钧,陈 萍等 醋柳黄酮治疗高脂血症和高粘血症 新药与临床 1997,16(1):17-19
[6]  沙棘总黄酮对大鼠血栓形成的研究 中医药学刊 2001,19:258-259
[7]  陆兔林 三棱总黄酮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作用研究 中草药1999,30(6)
[8]  贾 敏 血竭总黄酮对实验性静脉血栓及体外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 中药药理与临床 2000;16(3)
[9]  陈健康 银杏黄酮与蚓激酶的抗凝溶栓作用 心脏杂志 (Chin Heart J) 2001 ,13(4):308-309
[10]  张振贤等 醋柳黄酮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瘀血证)101例 辽宁中医杂志 1997,24(6):258-259
[11]  吴 英,王秉文,王 毅,康 军,王红英 沙棘总黄酮对大鼠心肌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中国药理学通报 1997,13(1):53-55
[12]  李庆林,陈志武,马传庚 黄蜀葵花总黄酮对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01,17:(4)466-468
[13]  高 瞻 木黄酮对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01,15(2):159-160
[14]  邓 杰,罗 玫 银杏黄酮降低血液粘稠度的疗效观察 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7,10(5):477-478
[15]  周 明 苦马豆总黄酮甙的降压作用及其机理 湖南中医药导报 1997,3(5):21-23
[16]  张俊平,王淑英,李小萍,等 水飞蓟对小鼠肝脏炎症损伤和肿瘤坏死因子的产生及活性的影响 药学学报 1996,3
[17]  蒲含林等 艾纳香二氢黄酮对脂质过氧化损伤大鼠原代培养肝细胞的保护作用 中草药 2000,3 1(2):113-115
[18]  沈文梅,王成彬,汪德清,田亚平等 黄芪总黄酮对失血性休克再灌注肝损伤的防护作用 中国药理学通报 1997,1 3(6):532-534
[19]  汪德清等 黄芪总黄酮对扑热息痛所致小鼠肝损伤防护作用的研究 中国中药杂志 2001 26(7):483-484
[20]  ChungCP,ParkJB,BaeKH. Pharmascologicaleffects of methanolic extract from the rootof Scutellariabaicalensis and its flavonoids on human gingval fibroblast . PlantaMed,1995,61(2):150
[21]  LinCC,ShiehDE. Theanti infammatory activity of Scutellaria rivularis extracts and its active compompponents, baicalin,baicalein and wogonin. AmJChin Med, 1 996 ,2 4(1 ):31
[22]  胡芝华,钦 佩互花米草总黄酮局部用药的抗炎作用 植物资源与环境 1998,7(2 ):6-1 1
[23]  姚余有,江礼生,陈敏珠 黄芪总黄酮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及机理研究 中成药 2001,9,23(9)
[24]  张逸凡,于庆海等 淫羊藿总黄酮的抗炎作用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1998 ,16(2)
[25]  赵铁华,邓淑华,高 巍 黄芩茎叶总黄酮对免疫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01,8(3):177-178
[26]  王根林,陈 杰等 大豆黄酮对去卵巢猪 LH分泌的影响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1998,1 4(1 ):70-73
[27]  秦达念,佘白蓉等 菟丝子黄酮对实验动物及人绒毛组织生殖功能的影响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00,11,11(6)
[28]  戚本明等 葛根总黄酮治疗去势大鼠鼻粘膜萎缩的研究 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1,15(8):366-367
[29]  季 晖,刘 康 淫羊藿总黄酮对维 A酸诱导大鼠骨质疏松症的防治作用 中国药科 大学学报 2000 ,31 (3 ) :222-225
[30]  程丛娟,黄敏丽等 依普黄酮治疗女性骨质疏松的评价 上海医科大学学报 2000,2 7(5):401-403
[31]  斯拉甫等 一枝蒿总黄酮类调节人肝癌细胞凋亡基因 p53、Fas和 bcl-2的表达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1,17(2):226-229
[32]  赵铁华,高 巍,邓淑华等 黄芩茎叶总黄酮对LA795小鼠肺腺癌抑瘤作用的初步观察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01,8(3):172
[33]  余杰,陈美珍 亮叶杨桐中类黄酮提取及其抗氧化、抑菌作用的研究 汕头大学学报 1997,12(2):52-58
[34]  彭 勇,梁少伟,李文魁等 国外抗流感病毒研究近况 国外医学•植物药分册 1999,1 4(1 ):7-9
[35]  石 钺,石任兵,刘 斌,陆蕴如等 银翘散抗流感病毒有效部位群中黄酮类成分研究 中国中药杂志 2001,5,26(5)
[36]  Morel I,et al.Methods Enzymol,1994,23(4):438
[37]  张根葆,钱大青,孙 俊,秦 兵等 徐玉兰银杏叶提取物对大鼠应激性溃疡的保护作用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1999,7(10 ):869 -871
[38]  俞灵莺,李向荣等 植物黄酮类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  2000,27(6):331-332
[39]  郜 文,王丽娟,景朋,姚娴等 银杏叶提取物及银杏总内酯对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作用   中国新药杂志 2000,9(7):458-462
[40]  McKenna DJ, Jones K, Hughes K. Efficacy, safety, and use of ginkgo biloba in clinical and preclinical applications. Altern Ther Health Med 2001 Sep-Oct;7(5):70-86, 88-90
[41]  沈连忠 崔艳英 王淑仙 银杏叶提取物血液流变学研究 中国中药杂志1998,23(10): 622-624
[42]  李旭光,朴金建 银杏叶黄酮扩血管机理的探讨 佳木斯医学院学报 1998,21(2):50
[43]  陈长勋等 中国中药杂志 1991,16:681
[44]  Petwor,V.D.plantaMed 1993,59:106
[45]  郜 文,王丽娟,景 朋等 银杏叶提取物及银杏总内酯对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作用 中国新药杂志 2000,9(7):458-462
[46]  孙嘉麟 中成药杂志 1 984,(2 ) :44
[47]  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0 ,(1 ):58
[48]  李俊义等 华西药学杂志 1994,9(1 ):39
[49]  Ammellal,M.B.eral,plantaMed 1979,36:16
[50]  Beretz,A.etal.plantaMed 1979,36:193
[51]  游松等 沈阳药学院学报 1988,5:142
[52]  国外医讯 1992 ,(12 ):18
[53]  王爱平,贾存英 蜂胶的药用价值 时珍国医国药1998,9(5)
[54]  于晓红,李淑华,李树伟等 蜂胶对小鼠免疫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中医药信息 2001,18(4):53-54
[55]  梁郁强,王 俊,刘 红等 蜂胶抗菌作用的研究 中国养蜂1999,50(4):5-6
[56]  郭丽新,齐彦 蜂胶黄酮对小鼠肝脏SOD活性的影响 中医药信息 1999,6
[57]  齐彦,郭丽新等 蜂胶黄酮对小鼠肝脏CAT活性的影响 中医药学报 1999,5:53-54
[58]  刘丽波,郭丽新,齐彦2000,2:77-78 中医药学报 蜂胶黄酮对小鼠肝脏MDA活性的影响 
[59]  吕泽田,姜德勇,田惠争 蜂胶中黄酮类化合物抑制肿瘤作用的试验与应用 蜜蜂杂志 月刊 1999,3
[60]  殷静先 紫河车有效成分与临床应用 时珍国药研究 1 998,9(1):17
[61]  高 岭,曹秀琴,张 宁 枸杞胎盘液对小鼠免疫增强作用研究 江苏中医 1999,20(2):47-48
[62]  张 洁,兰自侃,刘景田 胎盘脂多糖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增强作用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1999,19(3):233
[63]  张天钧 胎盘荷尔蒙 当代医学台湾1997,24(9):708-710
[64]  刘月新,王勋楚,段茂芳等 一种新的免疫调节剂 中国免疫学杂志 1985,1(5):5
[65]  王国贤,边学义,齐志敏等 胎盘因子对小鼠四氯化碳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1997,18(5):238-241
[66]  田仲萍,闫燕华 人胎盘因子对小鼠体内抗体分泌的影响 免疫学杂志1999,2(15)
[67]  周 义,吴 明,张 华等 胎盘肽治疗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 徐州医学院学院1991,11(3):234
[68]  张曙光,侯宪荣,赵江川等 特异胎盘转移因子的实验研究和临床乙肝的结果 前卫医药杂志 1992,9(3):143
[69]  彭立义,杨道理,齐法蓬等 胎盘免疫调节肽的鉴定与临床应用 新药与临床1990,5(3):172
[70]  丰慧根 胎盘免疫调节肽对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 新乡医学院学报1995,12(2):134
[71]  张曙光,赵汇川,侯宪荣等 胎盘肽治疗急性肝炎270例观察 人民军医 1992,(9):37
[72]  张曙光,孙思才,韩纪举 乙型肝炎在特异胎盘肽治疗中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前卫医药杂志 1990,7(6):258
[73]  张曙光,孙思才,韩纪举 胎盘肽和特异胎盘肽对小白鼠免疫功能影响的实验观察 前卫医药杂志1991,8(2):89
[74]  黄楚华,殷学伦 超滤法制备胎盘肽的初步研究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1991,15(2):133
[75]  苗明三主编《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技术》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7年6月
[76]  焦 艳,闻 杰,张德山 膜荚黄芪茎叶总黄酮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中医药信息 1997,5:44
[77]  蔡海江主编 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与临床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年5月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4.0 万

7 17 2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7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