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前稀释滤过分数的计算方法真的合理吗?
但我再想了想,按照公式,设想在零平衡时,前稀下FF=0,0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那我们再来看看滤过分数怎么来的。滤过分数(FF) =Quf/Qp,Quf(ml/h) = 超滤速率 (每小时从流经滤器血浆内清除的液体量),Qp(ml/h) = 血浆流量。的确,从整体而言,按照公式没问题,零平衡下的确是0.
那滤过分数到底体现什么意义,价值何在?就我个人看来,滤过分数主要价值是滤器凝血方面,FF高,血液浓缩,容易凝(至少在后稀是这样的),因为前稀低,所以不用考虑,但想想同样条件下,前稀3000ml/h同500ml/h,FF完全相同,那FF还有何价值。
也许,前稀下谈FF是多余的,那前稀加后稀呢?FF=(后稀置换液-每小时平衡)/[60×BFR×(1-HCT)]。假设同一个患者,BFR=150ml/min,50kg,HCT30%,零平衡,A方案前稀500,后稀800,B方案前稀3000,后稀1000,那A的FF=12.7%,B的FF=15.9%,同一患者,同种条件,FF是A<B,理论上B方案更容易凝,实际上我相信大家更会同意A方案更易凝吧。当然,不能把FF同凝血方面等同,两者无一定相关性,那试问滤过分数到底体现什么意义,价值何在?有计算的必要了吗?
再回到原始问题滤过分数怎么来的?我想,在前稀下不从整体考虑,单从滤器本身而言可能价值更大,那公式应改为FF=(前稀置换液-每小时液体负平衡)/[60×BFR×(1-HCT)+前稀置换液],(而前稀加后稀当然也要改了),这样本人认为更能体现滤过分数的意义。
不知大家对本人看法如何?请赐教!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5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