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也谈大鼠MCAO模型的实验体会(原创)

发布于 2004-10-30 · 浏览 1.3 万 · IP 广东广东
这个帖子发布于 20 年零 210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我的课题是关于某药物对缺血性神经疾病的保护作用研究,因此对于动物脑缺血模型尤其是MCAO模型的制作不得不熟练掌握,于是有了大量郁闷的摸索与重复劳动,也有关于它的提高与体会,虽然前面有很多前辈对于MCAO的贴子已经很专业了,但我想也许自己也能有此微弱的闪光让后面的朋友们感到少许光明和温暖,哪怕只是一个愿望,呵呵!
关于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目前文献能查到的有三种制作方法,应用手术的方法和颈内动脉注射ET-1的方法都不如线栓法流行,而我自己的实验也证明线栓法制作MCAO是效果稳定并可行的。下面谈谈我自己的一些体会,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一)关于实验大鼠的选择:前面我曾查到一篇贴子谈到了大鼠种系选择,而我自己作过wester鼠和SD大鼠,感觉从解剖层次上看品系上差别并不是太大,或者说对于造模的影响还不如大鼠体重的选择。大鼠体重太轻,对于缺血及手术刺激的的耐受能力差容易死亡;而大鼠体重太大,适应能力是强了,但造模的效果却让人不放心,因为要考虑其血管相对于直径相同的栓线和相同的插入深度来说显得稍粗,造成血管堵塞不完全而造模缺乏一致性的问题。经过一些摸索,最后定在大鼠体重在220—280mg之间,感觉不错,造模后用TTC染色观察梗死面积基本相当。

二)关于栓线的选择:我查到的文献谈到插入的栓线时一般都只会笼统提一句…鱼线或者…尼龙线,而对于栓线直径则有一定出入,还有文献谈到对于尼龙线头进行灼烧以保证栓线顶端不刺伤血管的处理。在实际的摸索中我强烈地感觉到其实这栓线的选择是造模成败的关键,我先用的直径0.24mm的尼龙线,并灼烧线头,发现这并不是个好方案,很难掌握灼烧的火候,线头常常太大不易进入并且该直径相对于上面提到的大鼠显得太粗,于是我又试了不同的鱼线,最后我选择了直径0.22mm的火牌进口鱼线,其韧性比较合适插线,线头没有特殊处理只是剪线时注意不要剪得明显太尖,最后取脑后观察几乎未见明显血管损伤出血。

三)关于操作技功:实际上造模的困难主要在于操作时分离与插线过程中的熟练程度不够,因此最根本的办法是多作几只老鼠,呵呵,所以我认为技巧都是相对的。
1.分离时要层次清楚:正中剪开SD大鼠颈部皮肤,分离皮下结缔组织时会发现该组织与颈部两侧鼓泡腺体(很多人误认为那是甲状腺)结合紧密,因此不必分离过于太细,直接在正中两侧鼓泡腺体之间分离,这样能不接触胸锁乳突肌而直接暴露颈前颈群且不会损伤腺体造成过多出血。下一步是分开颈前肌群,这时候要注意用小钳子作撑开分离动作要在左右肌肉块之间而不是一块肌肉的肌纤维之间,虽然它们看起来很模糊,但这样能保证不会出现较多条索状细肌纤维条影响下一步颈内动脉的寻找与分离,并且能整块地向一侧牵开颈前肌群暴露颈动脉鞘。见到颈动脉鞘了则要注意细致分离迷走神经,若损伤则可能影响其呼吸而死亡的。

2.插线血管的选择:目前存在两种插线法,一种是结扎颈外动脉从颈总动脉插线,另一种是结扎近端颈总动脉而从牵拉后的颈外动脉插线,我试过后者,颈外动脉常常极细牵拉后容易拉断又不好插线,因此我推荐前者,简单易行损伤小!那么,就须要在结扎颈外动脉时尽量靠近颈内外动脉血管分叉处,这样不仅能保证栓线不进入颈外动脉残端,并且可以让使线节成为一个分叉标志用于衡量进线深度时用。

3.血管的剪口大小:在颈内动脉血管上剪口是个细致活,剪口大小常常成为影响实验速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剪口太大时不仅血管容易断而且由于血管内血液流出太多使剪口处血管壁粘合在一起,根本找不到插入的开口;而过分小心使剪口太小刚血是看到出来了点但入口也找不到。我的经验是剪一个斜行的切口(眼科剪与血管约成45度),这样在血液刚流出时仍能看上翻的断口管壁,这样即容易插入栓线且血管受得了插线时一定的牵拉。

4.插线时动作轻柔:栓线进入后颈内动脉后即可逐渐插入了,有时候很顺利一插到底,但有时候在中间就怎么也进不去了,这是因为在血管入颅穿过颅骨时有一个狭窄或者角度。因此,碰上这种明显阻力时,一定不能盲目向前使力插,越插栓线前端变形越进不去且容易损伤血管。这时候正确的作法是往外抽出较多栓线,也许会有一定的动脉血流出,不必慌,只要顺着血管走行调整一下进线角度轻柔的使劲,一般都能进去,反复试几次还不行最好换根栓线,很可能前端也经变形角度变了!

四.最后谈谈进线深度。查阅文献描述关于插入深度都写的18.5+/1.5mm,其实这深度是要根据大鼠体重略作调整的!插线太深绝对是MCAO后大鼠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很多是死于深插线后血管受刺激蛛网膜下腔出血。因此必须在造模前先将栓线作标志,我上在17mm和20mm处各用记号笔点上一个小白点,然后根据进线时手感控制深度的,一般在18mm左右,千万不能到了深度但没感觉到阻力就仍往里使劲送线,这样往往要遭遇惨重的后果的,呵呵!
谈到MCAO死亡率高,我曾解剖过好些个死鼠,除了刚才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外,还有一些老鼠肺出血明显,整个肺暗红,我也想不出原因,不知道是不是医学临床所说的脑肺综合症?后来作得熟练了(单只造模时间在10分钟左右),插线深度控制好了,死亡率一般能控制在20% 以下,也就没有注意肺出血了,不知道师兄师姐们有什么认识吗?
(本贴为新手第一次倾情原创,所谈均为自己亲身体会,欢迎各位战友们指教讨论,并申请斑主加分!)

















最后编辑于 2004-11-01 · 浏览 1.3 万

31 165 17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31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