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对血液灌流的一点浅释,希望对初学者有帮助
2. 怎样预防血液灌流或血液滤过初期的血压下降:由于多数需要进行血液灌流或血浆吸附的患者可能存在血容量的不足或低血压等情况,在上机初期由于需要将血液引出体外,可能会进一步减少血容量,一般情况下,进行血浆灌流,灌流器中的血浆加上管路、血浆分离器中的血液大约300ml血液,此时患者可能会出现血压下降或导致加重低血压情况,此时在大量补液效果不佳,预防的办法是,在上机前,将管路中的预冲管路的肝素盐水用羟乙基淀粉氯化钠溶液来冲掉并保留在整个管路中,上机的时候将血滤管动静脉接。
3. 血浆吸附或灌流抗凝需注意的事项:一般情况下,在管路预冲的情况下预冲液的中应该每500ml盐水加肝素100mg,如果按照灌流器说明书加20mg肝素通常不能达到管路及灌流器肝素化,易导致灌流器及血浆分离器凝血,经过多次临床验证后我们按照前者来配制肝素液。在上机前一般按照每公斤体重60-80单位的剂量给予肝素达到全身肝素化,但上机前一定要注意,管路中与灌流器中的肝素一定要放掉,尤其是注意灌流器中的肝素盐水完全放净的时间取决于血浆分离器分离血浆的速度,例如血浆分离器每分钟分离血浆40ml的话,那么将灌流器中的肝素盐水放净需要大约5分钟(一般情况下市面上的灌流器的容积为150-200ml),在这5分钟内至少需要无肝素液体约1000m(具体也要取决于血泵的流速),不要只将管路中的肝素冲洗干净后就上机,不要忘记如果按照以上所说的预冲液的配比方法,灌流器中的肝素量将达到4000单位。
4. 血浆吸附治疗初期滤前压增高的原因及对策:多数患者在给了肝素后已经达到全身肝素化了,但是上机的头30分钟滤前压和跨模压迅速上升,此时在追加肝素已经无济于事,常见的原因为血液浓缩导致的血粘度增高所致,此时如果患者心功能好的情况下,可大量补充晶体液,我们多数患者在补充晶体液1500ml左右的时候上述压力可逐渐降至可接受的范围,甚至可将液体接在管路的动脉段的动脉壶前端的接口处直接补液,速度一般每小时200-300ml/小时即可达到预期效果。部分患者上机初期滤前压、跨膜压均持续增高,经过补液后会逐渐降低甚至降至正常者不在少数。
5. 治疗时间:通常情况下,灌流器一般在治疗2.5-3小时吸附剂即已经达到饱和,继续延长治疗时间,不会增加治疗效果,这也是根据吸附剂的吸附力学所要求灌流器达到的目的。从治疗角度考虑,为减轻患者的痛苦及不便,血液灌流过程要求时间越短而又发挥最佳的吸附效能,一般要求灌流器在2-3小时内完成治疗所需。毒素的分子量对吸附时间也是有要求的,小分子物质一般30-40分钟可以达到吸附平衡,中分子物质大约120分钟,大分子物质要更长些。从目前的各种文献以及书籍中报道,不适当延长灌流时间可能会出现吸附的毒素与吸附剂解离,这在活性炭的吸附机制物理吸附中有详细的介绍出现解离的机制。
6. 回血的方式:常用的回血方式是用生理盐水回血,但是据文献报道生理盐水回血可能会导致已经达到吸附饱和的灌流剂吸附的毒物解离,我们一般用空气会血,当血回到静脉壶的时候,将管路动脉段与血浆分离器入口处断开与灌流器入口接好,缓慢回血,将灌流器中的血浆全部回净,当血回到静脉壶以下时可能会空气报警,此时将管路从空气探测器中取出手动回血。
7. 吸附剂的分类:主要分为活性炭及树脂两大类,其中根据合成上述吸附剂原料的不同即制备工艺不同,又可分为多种类型,如吸附树脂、碳化树脂(树脂碳)、阴离子交换树脂等,还有根据不同疾病的发病机制研制的特殊的一些灌流器,如多粘菌素B纤维吸附柱、蛋白A免疫吸附柱、DNA280吸附柱等。
8. 吸附剂的吸附方式:主要有物理吸附、化学吸附、生物亲和吸附和物理化学亲和吸附四种方式。
9. 吸附剂的选择:一般情况下,活性炭与树脂吸附剂适用于各种药物中毒、农药中毒、有毒气体中毒等,活性炭的适应症树脂是全部具备的,由于树脂的合成原料较活性炭广泛以及制备工艺多样化,其中特殊制作工艺的树脂灌流器还可应用于肝肾疾病、免疫类疾病、危重症等,对于一些特殊疾病,如红斑狼疮可选用DNA280免疫吸附柱、AR350是专用于吸附胆红素的树脂灌流器等。
10. 血液灌流(吸附)的常见并发症:颗粒栓塞(多见于灌流器中的碳粒脱落,由于目前灌流器中碳粒采用了包裹技术及滤网技术的提高,此种并发症远较出现灌流出现初期少见)、发热(多见于对灌流器中的吸附剂过敏或管路、吸附剂作为致热源所致)、血压下降(体外循环导致的血容量不足或原发病所致)、血小板减少(不经过包裹的吸附剂治疗2小时可使血小板降低40%左右,经过包裹的可在30%以内)、空气栓塞(多有操作不当或灌流机无空气监测观察不细所致)、凝血(抗凝不足、血液高凝状态)。
11. 血液灌流对溶质清除的特点:从目前各种关于血液净化及灌流的资料中显示,对于溶质的清除,尚无统一的意见,总体上可以概括为吸附治疗可清除体内大、中、小分子物质,对中小分子的吸附能力要强于大分子物资。经过特殊工艺制作的灌流器可选择性的作用于不同分子量的溶质。
12. 影响灌流疗效的因素:灌流器的吸附效果主要取决于吸附剂颗粒的微孔结构与比表面积,微孔越发达,其比表面积越大,吸附能力越强。由于树脂的结构与活性炭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1g活性炭的比表面积比1g树脂的比表面积高500-900m2,所有从某种意义上讲,活性炭的吸附能力可能比树脂更强。另外血流速、血浆流速(一般情况下血流速越慢吸附能力越强,可能与血液或血浆与吸附剂接触的时间长有关,大过慢会导致凝血的发生)、温度(一定条件下温度与疗效成正比)、溶质的分子量(成反比关系)、PH值(PH高利于带正电荷的溶质吸附,PH低的利于带负电荷的溶质的吸附)以及包裹吸附剂的膜的厚度均是影响吸附疗效的因素。树脂吸附剂除上述因素外,合成树脂的物理化学特性、结构骨架也参与其内。
13. 常见的血浆吸附模式:血液灌流、血浆吸附、血液滤过吸附、血液透析吸附、连续性血浆滤过吸附(CPFA)、分子吸附再循环(MARS)等。
14. 什么是吸附:两相界面层中一种或多种组分浓度与体香中浓度不同的现象称为吸附,处于吸附状态的物质称为吸附质,处于体香的物质称为吸附剂。
15. 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物理吸附是指吸附质分子与吸附剂表面原子或分子间进行的吸附作用,物理吸附是被吸附的流体分子与固体表面分子间的作用力,为分子间的吸附力,这种吸附机制是可逆的,也就是说液体分子可以吸附在固体的吸附剂上,在一定条件下亦可以与吸附剂解离,如温度的增高、液体分子的动能增加等。化学吸附值吸附质分子与吸附剂表面原子间发生电子的交换、转移或公有,形成吸附化学键的吸附作用,此种吸附机制也是可逆性吸附。目前灌流器最常用、直接的吸附机制为物理吸附。
16. 生物亲和吸附:生物物质,特别是抗体、酶等蛋白质,具有识别特定物质并与该物质的分子相结合能力,这种识别并结合的能力具有排他性,生物分子间的这种特异性相互作用称为生物亲和作用,利用这一原理研制出了具有特殊功效的吸附剂即灌流器来治疗某种特殊疾病,如免疫性疾病、血液病等。
17. 吸附疗法的临床应用:主要涵盖以下几方面:中毒(各种药物、气体、重金属、毒物)、尿毒症(不能替代血透)、肝脏疾病、炎性疾病(SPA、脓毒症)、免疫风湿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血液病、血脂净化、戒毒等。
18. 对于药物中毒灌流的适应症:1.中毒药物应经超过或达到致死剂量者;2.药物或毒物有继续吸收可能性的;3.严重中毒导致呼吸循环衰竭、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低体温,尽管经过积极抢救,病情仍持续恶化者5.伴有严重的肝肾疾病导致中毒药物排泄受限者;6.能够产生代谢障碍和延迟效应的毒物中毒(如百草枯、乙二醇、甲醇等)。对于一些剧毒药物无法确定其血药浓度即中毒程度者,也应积极考虑早期行血液灌流治疗。
19. 哪些中毒不宜行灌流治疗(个人觉得有点脱离实际):1.作用迅速的药物如氯化物;2.药物代谢速度超过灌流清除率;3.能被血透或血滤清除,同时产生酸中毒的药物,如乙酰水杨酸钠、非那西丁、咖啡因等药物;4.药物的作用是不可逆的,如百草枯。5.分布容积大的药物,如三环类抗抑郁药物;6.没有严重毒性的药物中毒,如扑热息痛、半胱氨等。以上为国外学者(Farrei)报道。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对于非脂溶性、伴有酸中毒的药物中毒(醇类、水杨酸制剂、含锂、溴化物)灌流的疗效不如血液透析或滤过,临床可参考以上情况选择联合治疗。
20. 分子大小的界定:通常情况下,把分子量在300-5000的称为中分子物质,5000-10000以上的称为大分子或高分子物质。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6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