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方舟子--造假的“打假者”(ZT)

发布于 2010-10-02 · 浏览 5750 · IP 日本日本
这个帖子发布于 14 年零 227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方舟子十年前因为涉嫌剽窃《科学》杂志的文章,被一网名“昏教授”的人告发(方认为这人是肖 传 国,所以从此开始了二人一直到现在的仇恨),揭开了他是一名造假的打假者的黑幕,方舟子的剽窃方法很有特点,就是把英文类似文章翻译成中文,然后以自己的名义发布,据说这事不止一次,甚至就连揭发别人剽窃的文章,都是他自己剽窃来的,晕,有些拗口是吧,那就看方舟子在2006年6月,抄袭“高等教育内幕”(Inside Higher Ed)网创始人与编辑Doug Lederman的两篇文章而作成《学生剽窃,导师有责》一文的事情吧,这篇发表于北京科技报》。方舟子此文抄袭量巨大,占全文长度的60%,基本上是在摘取原文资料的基础上加点国情点评了事。

方舟子的抄袭剽窃是属于聪明人的勾当,他可能是故意要掩盖其抄袭行为,他的中心思想以及题目可能是借于Lederman的《学生剽窃,导师有责》一文,但是如果你彻查他的同名文章,并不能发现任何明显相同之处。事实上,他全文的前6段(共10段)内容抄自Lederman在2005年11月1日发表的《俄亥俄大学发现剽窃》一文,基本上是从原文中翻译出部分段落,再略加修改或者完全不修改而成。

方舟子为了掩盖抄袭而略加修改或者想当然地随意添加内容时,如同他编译抄袭科普一样,他无法避免犯错误!

方舟子错在哪里?他抄了“高等教育内幕”网上Lederman的文章,便以为Lederman是最早批露俄大抄袭事件的。事实上是当地学生报纸《观察》(The Post)最先踢爆该案,并且持续不断地跟踪报道,向工程学院与大学施加压力,几乎是引导着整个事件的发展!

从2005年5月见报开始,工程学院就处于尴尬地位,院长在2005年11月受“高等教育内幕”采访时的确在内部展开过调查,最开始的是非正式调查,可能就是他随便找人看看情况,并未对马特卡的指控进行详细评估。随后在日益增加的舆论面前,他任命了一个正式的委员会调查,这个委员会名字叫学术诚信监控委员会(Academic Honesty Oversight Committee,AHOC),主要由工程学系外的教授组成,主席是Jerrel Mitchell,电子工程系的一位教授。不过,为马特卡所指控的他的前导师Alam也在其中任职,不难想像,即使是在美国,护短行为也不是不常见。

这个委员会是在2005年11月任命的,而非方舟子说的2月份。方舟子抄书不认真,由于他并不了解事件始末,他想当然地把教务长Kathy A. Krendl在2006年2月份任命的两人调查组误以为是AHOC的开始工作时间。AHOC以护为主,对学生严历,对犯事的教授客气,有Alam在其中工作,不难想像。不过,AHOC仍然认定了不少的抄袭案例,AHOC产生过一系列的报告,方舟子提及的是在3月底的报告。

马特卡并非一开始就产生了44个案例指控。而是他跟工程学院的院长及官员们较上了劲,他后来在一家化工厂工作,业余时间就追查剽窃论文,越查越多,到后来,工程学院的委员会得到院长的指示,用语要模糊化,免得出丑,让人觉得他们追查的力度不及这些业余的学生。他在2005年5月后,应当就得到了部分学生的支持与帮助。到最后产生多达55个案例,是长期审查论文逐渐揭露出来的。

AHOC产生的报告护短行为是导致教务长任命两人独立调查组的原因之一,有一个报告中AHOC认定一些案例不属抄袭,结果马特卡等人拿着这些论文再查,找出了更多的证据,让AHOC颜面扫地。

两人独立审查的结论比AHOC明显严历得多,涉及55篇剽窃论文,对学生处罚相对于AHOC的建议轻得多,AHOC对自我抄袭明显放水,两人独立审查就没有客气,AHOC有建议要求重写论文及潜在地撤销学位,而两人审查则建议给予学生更宽松的补救方式。

两人委员会的建议大多得到了执行,原系主任Jay Gunasekera下课并取消了他的研究生教职三年,即他不能再参与教究生指导工作起码三年,并且也取消了他的奖励资格。不过,事情并未完结,Gunasekera随后在法院控告学校侵犯了他的合理程序权利(Due process right),最初法院拒绝立案,但2009年1月,联邦上述法院否决了原法院裁定,最终审判结果,还得拭目以待。

“美国学术界有比较规范的处理学术造假的渠道”,方舟子如是说,但显然俄大的事件丝毫也不能证明这一说法!从马特卡开始指控,到Gunasekera状告学院侵犯他的合理程序权利,整个过程都显示“规范的处理学术造假的渠道”的缺乏!爱文院长内部的不正式调查,到后来的临时的委员会AHOC的调查,再到教务长任命的独立审查组,全部都不是“正规渠道”,而正规渠道的学术道德委员会在整个事件中居然缺位!学校因为受舆论左右而忽视***,恐怕是美国人需要不时警惕的一种苗头。

俄大剽窃事件的发展充分说明了言论自由与民主精神的必要。马特卡敢于一开始孤身奋战,跟院长与教授对着干,一点儿也不担心毕不了业,这在中国是不可想像的。如果马特卡在中国,恐怕揭发材料再多一倍,也得等到毕业后找到工作了才敢声张的,中国的马特卡还多半不敢用真名揭露,以致于所有的功劳与贡献,都得算在职业打假人身上。

想像方舟子抓到剽窃他的文章的人时那副得意嘴脸,“连打假斗士的文章也敢抄”,中国造假何其深入人心也!方舟子连揭露剽窃的文章都敢剽,这样的职业打假人,不要也罢,中国造假何其深入人心也。





附一:方舟子的抄袭之处:



1)原文:2003年,托马斯·马特卡(Thomas A. Matrka)在当了十年工程师后,成了美国俄亥俄大学工程院一名硕士研究生。他的课程学得不错,但是在他写论文时,他说,他的导师M.K. Alam,机械工程系Moss教授,多次表示对他的进度的不满。(Alam对本文未予置评。)在2004年夏天,他到大学的图书馆翻阅以前的研究生学位论文,想看看那些得到Alam认可的课题有否可供借鉴之处。(英文原文:In 2003, 10 years into his engineering career, he enrolled at Ohio to get a master’s degree. He got good grades, but as he worked on his thesis, he says, his adviser, M.K. Alam, the Moss Professor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repeatedly expressed dissatisfaction with his work. (Alam did not respond to requests for comment for this article.) Hoping for insight into projects that had previously won Alam’s approval, Matrka spent some time in the university’s library in the summer of 2004 thumbing through past theses.)

方文:2003年,托马斯·马特卡(Thomas A. Matrka)在当了十年工程师后,决定回到大学深造,成了美国俄亥俄大学工程院一名硕士研究生。他的课程学得不错,但是到了2004年夏天,他在写毕业论文时却遇到了麻烦。他的导师多次对他的论文进展表示不满。于是他到学校的图书馆翻阅该导师以前指导的研究生学位论文,想看看有没有可供借鉴之处。【点评:此段100%抄袭。】



2)原文:这一看让他大吃一惊。当他阅读这些论文时,马特卡说,他注意到不少学位论文的许多段落都非常相似,有时非常大胆,范围宽广。例如,有两篇写于1997年和两篇写于1998年的论文的第三章有关“流动与多期模型”实际上一模一样。(英文原文:He was struck by what he found. As he looked the papers over, Matrka says, he noted similarities ~ occasionally blatant, extended ones ~ between many of them. He discovered four theses, for example, in which the third chaplers on "fluent and multiphase models" were virtually word for word. Two were from 1997 and two from 1998. )

方文:这一看让他大吃一惊。他注意到不少学位论文的许多段落都非常相似,例如,有四篇分别写于1997年和1998年的论文的第三章实际上一模一样,还有一篇从以前的论文照抄了50多页。他用4个月的时间,平均每周花费10个小时来比对这些论文,发现有44篇论文有剽窃的嫌疑。【点评:这一段抄袭50%,后半段抄袭自《高等教育时记》(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2006年2月28日刊出的一篇文章,原文如下:他说,有一例从以前的俄亥俄大学的论文中抄袭了50多页。马特卡估计他寻找剽窃的证据在随后的四个月中,每周花了10个小时。英文原文:In one case, he said, more than 50 pages had been plagiarized from a previous Ohio University thesis. Mr. Matrka estimated that he spent 10 hours a week for four months looking for evidence of plagiarism.】



3)原文:他认为,其中有些抄袭是如此明显,那些负指导责任的教授不可能不会知情。……这些指控将是严重的事件,他首先向爱文(工程院院长)做了反映。据马特卡说,院长说他会进行调查,但是并没有接受他意欲分享相关资料。……看到事件发展毫无进展,马特卡说,他“又向更高一级的学校领导反映”,将他的指控呈递给负责校纪的官员,副教务长,以及大学内外的其他官员。在每一个环节,他说,官员们要么对他的发现不感兴趣,劝他不要多事,要么说这不在他们的职责范围以内。(英文原文:Some of the overlap is so obvious, he says, that it would be impossible for the professors who oversaw the theses not to have known about it…Those are serious charges, and Matrka first brought them to the attention of Irwin, who Matrka says told him that he would investigate but did not take him up on his offer to share more information… Perceiving a lack of momentum, Matrka says he "went up the chain," taking his charges to the university ombuds office, an associate provost, and a number of other officials at Ohio and elsewhere. At every stage, he says, officials either have expressed little interest in what he has found, discouraged him, or said it was outside their scope of responsibility.)

方文:他认为在学位论文中存在如此大量的剽窃现象,导师不可能不会发现。他向工程院院长做了反映。院长说他会进行调查,但是实际上并没有采取什么行动。于是马特卡又向更高一级的学校领导反映,包括负责校纪的官员和副教务长,但是他们对此都不感兴趣,甚至劝马特卡不要多事。【点评:此段100%抄袭。】



4)原文:马特卡换了导师,完成了论文课题(“在高温下测量飞机排过度张力的实验设计”)并通过答辩,在2005年6月顺利毕业,获得硕士学位。尽管离开了俄亥俄大学,他继续了他“打假”运动。在近期数周内,他向俄亥俄大学州教育委员会理事会、全国性的技术与工程认证理事会、以及向俄亥俄大学整体提供认证的中北部大学协会的高等教育委员会递交了揭发材料,其中包括所指控的剽窃案例。上月他还把此案捅到了大学研究生参议中。……[在Lederman2005年11月1日的文章《俄亥俄大学发现剽窃》中告前部分,马特卡的引言]“如果不区分剽窃作品与诚实工作,他们让诚实学生的学位跟着贬值。”……“我不是专家,我只是一个在图书馆里随便察看的人。我只是希望他们能够调查此事,把那些剽窃论文从公共记录中撤掉,因为保留它们会玷污我们所有的人。”(英文原文:Matrka switched advisers and prepared a project thesis ("Design of an Experiment to Measure Plane Strain Row Stress at Elevated Temperatures") that passed muster; he earned his degree in June 2005. Though he has left the university, his campaign has continued. In recent weeks. he has sent packels of materials containing examples of the alleged plagiarism to Ohio University’s Board of Regents, the Accrediting Board for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a national accreditor, and the Higher Learning Commission of the North Central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and Schools, which accredits Ohio University as a whole. Last month he laid out his allegations before the university’s Graduate Student Senate. [Earlier in Lederman Nov. 1, 2005 article “Perceived Plagiarism at Ohio U.”, Quotes of Matrka] "They’re compromising the value of the degree of honest students by not distinguishing between the plagiarism and the honest works”…"I’m no expert - I’m one guy over there poking around the library. I just want them to look into it and remove these from the public record, because you’ve tainted all of us by leaving them there.")

方文:马特卡换了导师,通过答辩,在2005年6月顺利毕业,获得硕士学位,离开了俄亥俄大学到一家化工厂工作。但是他继续进行“打假”,向俄亥俄大学理事会和高校认证机构寄去揭发材料,呼吁他们进行调查。他同时也向媒体反映,借助舆论向校方施加压力。一个在2004年才创办、但是已经在美国高校中很受欢迎的网站“高校内幕”在去年11月份最早报道了这个事件。马特卡向该网站记者出示了剽窃的证据,指出如果学校不对弄虚作假的论文做出处理的话,将会使所有的学位都跟着贬值:“我只是希望他们能够调查此事,把那些剽窃论文从公共记录中撤掉,因为保留它们会玷污所有的人。”【点评:这一段80%的属于抄袭。方舟子自作聪明,因为他只能从网上看到最早的相关报道来自于《高校内幕》,于是乎大笔一挥,想当然地以为最早的报道就是他抄袭的该文,却料不到,最早的报道是早在当年5月5日,Suzanne Wilder在当地学生报纸《观察》(The Post)上面发文批露了相关事件。事实上,也正是该报在推动相关调查方面起到无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也就是说,80%的内容是抄袭来的,剩下20%内容是错的,属于误导。】



5)原文:俄亥俄大学工程院院长邓尼斯*爱文否认了马特卡的观点,认为在他们的工程系研究生中普遍存在剽窃行为,也否认了校方没有认真对待马特卡的反映。他说学院已调查了马特卡向他反映的“四或五起”案例,但是一项关于学生隐私的联邦法律禁止他透露其细节,他承认“一个或者数个论文已被撒出了”图书馆。爱文接着说,“我知道马特卡先生对我们迄今所行不满,但我所听见的全是指控,而没有任何证据说这些指控是真实的。”部分原因在于,院长说,可能是“马特卡所认定的剽窃跟大学自己的理解不一样”。对于工程学论文这样的技术作品,他说,“注定会有相似性,尤其是方程式与插图。”他接着说,“如果有两个人在同一实验或者工具的基础上工作,他们一起发展出可以用于各自的论文的描述性插图是可以理解的。”(英文原文:The dean of Ohio’s Russ Colleg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Dennis Irwin, rejects Matrka’s view that a widespread plagiarism problem exists in the engineering program, and says the former student is wrong to believe that Ohio officials haven’t taken his charges seriously. The college, he says, has investigated the “four or five” cases that Matrka has brought to his attention, and while Irwin asserts that a federal student privacy law prevents him from discussing details of the review, he acknowledges that “a thesis or theses have been removed” from the library…Irwin adds: “I know Mr. Matrka is not satisfied with our actions to date, but all I’ve heard are accusations, and I haven’t been presented with any evidence that those accusations are true.” Part of the problem, the dean says, may be a “different in interpretation between what [Matrka] considers to be plagiarism” and the university’s own interpretation. With technical works like engineering theses, he says, “there are going to be similarities, particularly in equations and diagrams.” He adds: “If the same two people worked on the same experiment or apparatus, it is conceivable that they would jointly develop schematic drawing of that that might be used in both of their theses.”)

方文:俄亥俄大学工程院院长则对“高校内幕”的记者否认在他们的研究生中普遍存在剽窃行为,也否认校方没有认真对待马特卡的反映。他说他已调查了马特卡反映的四、五起事例,但是法律禁止他透露其细节。院长并批评了马特卡的说法,说他只会提出指控,却没有给出确凿的证据。他说马特卡之所以会对论文中的相似之处大惊小怪,是因为他不熟悉工程学论文的写法,不知道在论文中有相似的段落和插图是正常的,不能算剽窃。【点评:方舟子剽窃得缺乏专业精神,诬陷起爱文院长来了,别人可没有说过可以有相似的“段落”,另外别人也没有指责马特卡先生是“大惊小怪”。如果方舟子在美国写作,恐怕经常要吃诽谤官司的。长话短说,方舟子这一段100%剽窃。】



6)原文:爱文说学院已改变了他们的一些政策,会加强他们对将来学生潜在的剽窃行为的监督能力,包括要求论文电子版与采用软件将新的论文跟以前递交的论文电子版进行比较。院长说,但是学校并不因为他所谓的“莫须有的猜测”而计划让教师花费时间对图书馆收藏的成千上百的工程学学位论文进行全面审核。……爱文说学院开始“向研究生宣传剽窃的性质与后果,以及如何避免剽窃他人的作品”,以及要求项士博士论文递交电子版与学生签署原创申明。(英文原文:Irwin says college officials have also altered their policies in ways that will improve their ability to monitor potential plagiarism in student work in the future, including by requiring electronic submission and using software to check new theses against those previously submitted electronically. But the university has no plans, the dean says, to invest the faculty time necessary for what he calls a “witch hunt” to review the hundreds of past engineering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in the library…Irwin says the college has begun “briefing graduate students on the nature of plagiarism, its consequences, and how to avoid plagiarizing others’ work,” and that it now requires electronic submission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and a statement of originality signed by all students. )

方文:该院长说学校对剽窃现象是非常重视的,已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加强对剽窃行为的监督,包括采用专门的软件对论文进行比较,并对学生进行学术道德教育,但是学校并不计划让教师花费时间对图书馆收藏的学位论文进行全面审核。【点评:抄袭内容100%。显然,爱文院长提到的各项措施,尤其是学术道德教育(应该换成写作道德教育)与原创申明这两项,应该是接受方舟子作品的出版机构需要实施的措施!】





附二:学生剽窃,导师有责

作者:方舟子

2003年,托马斯·马特卡(Thomas A. Matrka)在当了十年工程师后,决定回到大学深造,成了美国俄亥俄大学工程院一名硕士研究生。他的课程学得不错,但是到了2004年夏天,他在写毕业论文时却遇到了麻烦。他的导师多次对他的论文进展表示不满。于是他到学校的图书馆翻阅该导师以前指导的研究生学位论文,想看看有没有可供借鉴之处。

这一看让他大吃一惊。他注意到不少学位论文的许多段落都非常相似,例如,有四篇分别写于1997年和1998年的论文的第三章实际上一模一样,还有一篇从以前的论文照抄了50多页。他用4个月的时间,平均每周花费10个小时来比对这些论文,发现有44篇论文有剽窃的嫌疑。

他认为在学位论文中存在如此大量的剽窃现象,导师不可能不会发现。他向工程院院长做了反映。院长说他会进行调查,但是实际上并没有采取什么行动。于是马特卡又向更高一级的学校领导反映,包括负责校纪的官员和副教务长,但是他们对此都不感兴趣,甚至劝马特卡不要多事。

马特卡换了导师,通过答辩,在2005年6月顺利毕业,获得硕士学位,离开了俄亥俄大学到一家化工厂工作。但是他继续进行“打假”,向俄亥俄大学理事会和高校认证机构寄去揭发材料,呼吁他们进行调查。他同时也向媒体反映,借助舆论向校方施加压力。一个在2004年才创办、但是已经在美国高校中很受欢迎的网站“高校内幕”在去年11月份最早报道了这个事件。马特卡向该网站记者出示了剽窃的证据,指出如果学校不对弄虚作假的论文做出处理的话,将会使所有的学位都跟着贬值:“我只是希望他们能够调查此事,把那些剽窃论文从公共记录中撤掉,因为保留它们会玷污所有的人。”

俄亥俄大学工程院院长则对“高校内幕”的记者否认在他们的研究生中普遍存在剽窃行为,也否认校方没有认真对待马特卡的反映。他说他已调查了马特卡反映的四、五起事例,但是法律禁止他透露其细节。院长并批评了马特卡的说法,说他只会提出指控,却没有给出确凿的证据。他说马特卡之所以会对论文中的相似之处大惊小怪,是因为他不熟悉工程学论文的写法,不知道在论文中有相似的段落和插图是正常的,不能算剽窃。

该院长说学校对剽窃现象是非常重视的,已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加强对剽窃行为的监督,包括采用专门的软件对论文进行比较,并对学生进行学术道德教育,但是学校并不计划让教师花费时间对图书馆收藏的学位论文进行全面审核。

不过,到今年2月份,俄亥俄大学工程院就改变了态度,宣布已组成一个三人委员会调查马特卡发现的44篇涉嫌剽窃的论文。在调查过程中又发现还有别的论文涉嫌剽窃,总共达55篇。到3月底,该委员会公布了其调查结果,认定其中大多数都构成不同程度的剽窃,建议将所有剽窃论文从图书馆中撤掉,让剽窃者修改其论文,否则就要吊销其文凭。马特卡批评这对剽窃者太宽宏大量了,而且也没有追究导师的责任。

随后,学校教务长任命助理校长和教员代表会前主席组成一个独立的委员会审查这个调查结果。在5月底,审查委员会建议对剽窃者做更严厉的处罚,要求他们再次答辩并修至少一个学分的课。但是审查委员会并不认为责任应该完全由学生来承担,却放过了导师。这些剽窃论文绝大多数都是在三名导师指导下完成的,其中一位还是机械工程系主任。审查委员会建议学校开除这位系主任以及一位有多达11名研究生剽窃的教授,并建议对一位有5名研究生剽窃的教授给予停止指导研究生两年的处罚。教务长说将对该事件做更深入的调查,并将咨询研究学术不端行为的校外专家。

这个事件有一些值得中国读者特别注意的地方。美国学术界有比较规范的处理学术造假的渠道,即便如此,仍然离不开像马特卡这样的业余“打假斗士”的参与,没有他的专注和执着,整个事件就不会暴露出来。即使在事情暴露之后,校方也未必愿意认真对待,因此舆论监督也很有必要。奇怪的是,中国目前连处理学术造假的规范渠道都还没有建立起来,却已经有很多人反对所谓“私人打假”和“媒体炒作”了。



























































































最后编辑于 2010-10-02 · 浏览 5750

142 1 点赞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142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