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神经介入治疗栓塞材料
栓塞材料一般分为颗粒性栓塞材料、机械性栓塞材料、液体栓塞剂;颗粒性栓塞材料又可分为:可吸收性和不可吸收性两类。机械性栓塞材料有微弹簧圈及可脱性球囊两种。液体栓塞材料则分为粘附性及非粘附性。此外,按材料性质可分为:对机体无活性材料、自体材料及放射性颗粒三类; 或按使血管闭塞的时间长短分为:暂时栓塞剂,永久栓塞剂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栓塞剂。下面就各种栓塞材料进行分述。
(一) 颗粒性栓塞材料
1 不可吸收的栓塞材料
1.1聚乙烯醇(PVA)泡沫微粒
由聚乙烯醇泡沫与甲醛合制而成,为非水溶性,具多孔结构,弹性好,吸水性强,浸泡于盐水中可膨大到原体积的10倍以上【2】。可存放在75%酒精中。生物相容性好,在体内不被吸收。PVA颗粒大小在150~1000μm,有150、250、500、1000μm等。PVA的弥散性或穿透性除和其颗粒大小有关外,还和其悬液的浓度有关。小颗粒和低浓度的PVA,多用于闭塞小的血管,而大颗粒高浓度的PVA用于闭塞较大的血管。栓塞作用机理是使用时将其混入造影剂以悬浮液的形式经导管注入病变部位,机械性阻塞并诱发血栓形成,从而将血管闭塞。PVA颗粒的优点是:为永久性栓塞材料;注射时相对不受时间限制,在微导管不能完全到位的情况下仍能进行栓塞治疗,注射过程相对简单,易于控制【1】。缺点是:PVA栓塞后再通现象的发生率较高,文献报道为30%[4];栓塞时会很快膨胀堵塞较大血管。主要用途:栓塞脑动静脉瘘、硬脊膜动静脉瘘、脊髓血管畸形等。
1.2 真丝微粒和线段
可以单独实施栓塞,也可以和α—氰丙烯酸正丁酯联合栓塞。微粒有25、50、100、150、200、250、500、1000μm等规格;线段为3-0、5-0手术用真丝线制成,长度可剪成0.5、1.0、1.5等不同规格【2】。使用时,根据病变大小选择1~4cm长度不同的线段用1ml注射器逐根注入进行栓塞治疗。缺点是:操作时间长;丝线对血管壁的反复机械刺激易引起局部脑血管痉挛,出现头痛、拔管困难[3]等现象。适于:DAVF、硬脊膜AVF、脑AVM和头颈、颌面、肝、肾等AVM的栓塞治疗。
1.3 缓释水凝胶微粒
水凝胶微粒经含有碱性纤维母细胞生成因子的缓冲液浸泡而成。动物实验表明这种微粒栓塞血管后,不仅机械性闭塞血管,还可释放出碱性纤维母细胞生成因子,后者可促进AVM栓塞处纤维母细胞和细胞外间质的增生,从而防止血管再通。
1.4 白芨粉
白芨粉由小分子物质组成,内含薜苈果多糖、淀粉和少量挥发油,无抗原性;也可用来作栓塞材料。其特点是:可机械性阻断血流,因其表面粗糙,可使血小板解体,且其含粘液质成分,能促进红细胞积聚,缩短凝血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加速血栓形成;颗粒小,栓塞时可缓慢膨胀,在靶器官内均匀分布,并可选配不同稠度用于栓塞动脉主干与分支,达到完全性栓塞的目的【3】。
1.5 羟磷灰石微粒(Hydroxyapatite ceramic microparticles)
最近研究报道羟磷灰石微粒是优良的生物相容性栓塞材料,在注射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可见度。能有效地闭塞远端毛细血管床[15]。
1.6 壳聚糖微球体(chitosan microspheres)
又有研究将壳聚糖球体作为新型栓塞材料进行评估。研究报道将该微球体与PVA微粒在同时植入兔子的肾动脉中,结果表明在植入后的肾在总的病理学上的改变两者无差别,在组织学上,壳聚糖微球体的血管炎反应略重于PVA微粒,但与PVA微粒相比较壳聚糖微球体植入者无血管再通发生。结论表明壳聚糖微球体能提供有效的、安全的、技术上易操作的栓塞,可能是良好的栓塞材料【18】。
2 可吸收性固体栓塞材料
2.1 冻干硬脑膜微粒
是人或猪的硬脑膜经冷冻真空干燥而成,为德国进口产品。临用时剪成微粒(200~500)。主要用于栓塞DAVF、硬脊膜AVF、脊髓血管畸形等。
2.2 海藻酸钠微球
是以海藻酸钠为原料制成的微球栓塞剂,无化学性药物作用,在靶器官内产生永久性的栓塞效果。微球在3~6个月后,逐渐以分子脱链的形式无毒降解消失,最终降解产物为无毒的、不参加机体代谢的多糖,如甘露糖等随尿液排出【3】。
2.3 自体血块
自体血块是短期栓塞物,具有易得、易经导管注入,无菌和无抗原性等优点。血块在通过导管内腔时,可能破碎成许多小碎片,碎粒状小血块随着注射压力呈阵雨式地进入血管小分支内,因而能较好地控制胃肠道小动脉出血,但不能用于需一定大小栓子的血管畸形治疗。它作为栓塞材料的主要缺点是不能预计闭塞血管的时间[3]。
2.4 明胶海绵
属蛋白基质海绵,能被组织吸收,它堵塞血管后,起网架作用,能快速形成血栓,为非永久性闭塞,时间约为几周至几个月。剂型有薄片和粉剂两种。优点:无抗原性、易得、廉价、能消毒,并可按需要制成不同大小和形状,摩擦系数低,用一般的血管造影导管即可快速注射,闭塞血管安全有效【3】。
2.5 微胶原纤维止血剂
是牛皮胶原的一种衍生物,用于术中止血,效果优于明胶海绵。将其注入血管后,血小板被激活,发生聚集,形成血栓,逐渐纤维化后,使血管长期闭塞。优点:能进入细小动脉。缺点:由于侧枝血供的广泛中断可引起组织的缺血梗死。
(二)机械性栓塞材料
1 微弹簧圈:适于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颅内动脉瘤和AVM。
1.1 钨丝微弹簧圈:
用钨丝制成的栓塞材料。其规格有直径2、3、4、5、7、9、11mm,需通过Magic-3F/2F微导管送入。优点:非常柔软,可随动脉瘤大小、形态成形,不会刺破动脉瘤,置入动脉瘤内促使瘤内血栓形成,放置后稳定;不透X线且不影响磁共振检查等。缺点:在微导管中摩擦力大。用于治疗:直径4~40mm的动脉瘤,也可与球囊合并使用治疗动脉瘤、颈动脉海绵窦瘘。
1.2 电解铂金微弹簧圈(GDC):
推进器与铂金微弹簧圈的连接采用微焊接技术。GDC由3部分组成:近段(175cm)由不锈钢金属芯制造,中间部分由非常柔软的不锈钢圈制造,末段是铂金制成的弹簧圈。有GDC-10和GDC-18两种型号,每种型号又分3种规格,即单直径型、双直径型、三维型。其中单直径型和双直径型又分为标准型与柔软型。标准型用以充填动脉瘤腔形成网篮支架,柔软型充填网篮支架间的空隙,以达到紧密填塞动脉瘤的目的。三维型有利于螺旋圈在动脉瘤内成形,使微弹簧圈能与动脉瘤内壁很好接触,使弹簧圈不致从瘤颈脱出,闭塞载瘤动脉。最近又推出抗解螺旋型弹簧圈,对需调整弹簧圈在动脉瘤内的位置,不致使来回送进、退出使弹簧圈螺旋变直而不能使用。优点:铂金对X线的不透性好,且非常柔软,所以该弹簧圈极柔软,对瘤壁压力小,当管腔内压力轻微增高,弹簧圈就能非常好地适应动脉瘤的形状和大小;用专用的直流电解装置接通弱直流电(0.5~2mA),铂弹簧圈与推送器间的未覆盖绝缘层的不锈钢即被电解,使弹簧圈在动脉瘤内不需拉动就可解脱,这种特性可减少弹簧圈误入载瘤动脉造成的误栓。缺点:价格昂贵。
1.3 机械解脱钨丝微弹簧圈(MDS-N)
它的性能和效果与GDC相似,其主要区别是它用机械方法解脱钨丝螺旋圈,能够自由拉回或重新放置螺旋圈,直到位置满意后,将推进器头端超出微导管,螺旋圈可立即解脱于瘤腔内。缺点:栓塞不完全,血栓形成率低,术中破裂出血等,且价格昂贵、制造工艺复杂,并不是一种理想的栓塞材料。主要用于治疗颅内囊状动脉瘤。
1.4 螺旋解脱微弹簧圈(DCS)
由铂金材料制成,预安装在可控释放系统上。当DCS完全进入动脉瘤后,在微导管尾端逆时针(CCW)旋转脱离锁定系统(DLD)20~25次,DCS即可在30秒内脱离。其有以下类型:①螺旋形:主要用于直径大于2.5cm的打血管瘤和AVF的栓塞。②头端多螺旋J形(MCJ):头端为3、4个螺旋,后部为直形。适于需要放一系列的栓子的情况下作为第1个栓子,也适合连续使用。头端的螺旋有利于栓子在瘤腔内固定,直的部分可以随意寻找空间,沿瘤壁进行填塞。③J形:头端为1个螺旋,后部为直形。标准形只适于巨大动脉瘤,柔软形适于大和小的动脉瘤。④直形:适于小的弯曲动脉的栓塞。⑤塔形:由粗到细的螺旋结构,适于短小解剖结构部位的栓塞,在动脉瘤颈部的使用效果非常好【2】。
1.5 FGF-核心弹簧圈(the FGF-core coil)
最新有报道一种新型铂金微弹簧圈,它具有一个用来吸收和释放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活性物质的聚乙烯醇核心。方法是将一小段PVA线嵌入原弹簧圈的中心,把这个弹簧圈叫做PVA-核心弹簧圈。把PVA-核心弹簧圈浸入bFGF 溶液中一个小时。让PVA-核心吸收了bFGF制成FGF-核心弹簧圈。体外试验表明PVA-核心可在24小时内将bFGF释放到盐溶液中。动物试验表明在第14天和第28天,FGF-核心弹簧圈植入组的老鼠颈动脉内腔,都有显著的细胞繁殖;细胞成分在植入的弹簧圈周围增生扩散,这些成分多数被马森三色染成蓝色。这些改变在植入PVA-核心弹簧圈及未处理的弹簧圈组没有发生。因此研究者认为FGF-核心弹簧圈在动脉瘤中诱导纤维化改变是有效的。这些弹簧圈可以用做治疗脑动脉瘤的栓塞材料。【17】
2. 可脱球囊
有乳胶球囊和硅胶球囊两种。用永久性填充剂填充球囊后,与微导管配合使用,待球囊进入瘤体并充胀后,轻轻后拉导管,即可解脱球囊。由于球囊的使用技术较为复杂,目前临床上只适合于颅底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眼动脉瘤、闭塞试验及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栓塞治疗。
(三)液体栓塞材料 液体栓塞材料可直接注入动脉瘤瘤腔内,完全适应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动脉瘤腔,使瘤壁和栓塞材料之间不留任何空隙,从而达到永久性栓塞。由于易于操作,可通过细长微导管直接注入血管,因而相对其他栓塞材料来说是比较理想的栓塞材料。近年来,在血管内治疗领域受到了相当多的关注。液体栓塞材料分为两种,粘附性液体栓塞材料和非粘附性液体栓塞材料。
1 粘附性液体栓塞材料
最具代表性的是氰丙烯酸酯类组织胶,目前临床应用的主要是α-氰丙稀酸正丁酯(NBCA)和α-氰丙稀酸异丁酯(IBCA)。氰丙稀酸酯类是由甲醛和相应的烷基氰乙酸酯合而成的聚合物,再经裂解蒸溜所得的液体单体。它们在血液中可瞬间聚合,在盐水中聚合需15~40s,而在5%的葡萄糖溶液中却不发生聚合。Cromwell和Kerber[8]在体外实验中发现这类胶和碘苯酯混合后可延长其聚合时间,并且随二者的混合比例不同,聚合时间也相应发生变化加不同剂量的碘苯酯,可相对延缓聚合时间,常用浓度为20%~66%。同时加入适量钽粉,可增加显影效果。钽粉对胶的聚合时间无明显影响[7]。在栓塞前后用5%的葡萄糖溶液冲洗导管,可避免其在导管内发生聚合[1]。氰丙稀酸酯类胶最早应用于动脉瘤的加固和栓塞治疗[9]。以后被广泛应用于脑AVM的栓塞治疗[10]。优点:有快速粘结作用;低浓度的NBCA栓塞的畸形团和供血动脉比较柔软,容易切除,并不增加手术并发症和手术致残率[11]。缺点:以NBCA为代表的氰基丙烯酸酯类液体栓塞材料的最大缺点是“粘管”问题,由于其粘附性,注射后,必须立即撤管,否则将有微导管粘附于畸形团的危险;某些动物实验提示IBCA可能有致癌作用,现已被NBCA所代替[7]。NBCA聚合后所释放的热量以及以后的降解产物可能引起毒性反应;栓塞引流静脉、静脉窦,使导管变硬或堵塞等。以NBCA(又称蓝色组织胶)为代表的氰丙稀酸酯类液体栓塞剂是目前所有栓塞材料中被公认为相对理想的AVM栓塞材料。
2 非粘附性液体栓塞材料
这类栓塞材料大多是由非水溶性的大分子聚合物溶于某种有机溶剂中配制而成的。当与水性溶液接触时,聚合物沉淀析出而起到栓塞作用[1]。目前已用于实验和临床的非粘附性液体栓塞剂主要有次乙烯醇异分子聚合物(EVAL)及Embolyx-E、聚乙烯醇(PVA)、醋酸纤维素聚合物(CAP)、等,现分述如下。
2. 1 次乙烯醇异分子聚合物(EVAL)、Embolyx-E及聚乙烯醇(PVA)
次乙烯醇异分子聚合物(EVAL)是由乙烯和乙烯醇合制而成。EVAL的DMSO溶液的粘质度和密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而沉淀时间则不受温度影响[7]。Embolyx-E可认为是EVAL的商品名(Micro Therpeutics),但二者是有差别的[6]。前者聚合物的成分为EVOH。Embolyx-E中的EVOH含48mol%的次乙基,52mol%的乙烯醇。而EVAL含67mol%的次乙基,33mol%的乙烯醇。当次乙基的含量降低后,聚合物将更柔软,更具有弹性,沉淀时间也发生变化。EVOH的分子量较小,配制成溶液后的粘质度也就小,更易于通过微导管注射。Embolyx-E采用钽粉为其显影剂。Embolyx-E的栓塞作用机理和使用技术要求与EVAL完全相同,由此可简单地把二者视为同一种栓塞材料。PVA主要成分为聚乙烯和聚乙烯醇,溶于二甲基亚砜(DMSO)中。与血液接触,二甲基亚砜立即弥散,而PVA则聚合成固体。优点:为非粘附性的液体栓塞材料,注射过程中不粘导管,可经同一微导管多次注射栓塞;栓塞后组织反应轻。缺点:DMSO的严重血管毒性作用,用于血管内治疗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最近几年的研究结果又使非粘附性栓塞材料出现了转机。0.3毫升DMSO在40秒钟内注射是安全的。小剂量,低速度注射DMSO是安全的。由此看来,DMSO及相关非粘附性材料的应用,注意掌握注射速度和注射剂量是成功的关键。另外,DMSO对目前使用的大多数微导管均有破坏作用。但在一次栓塞过程中,这种破坏作用并不影响栓塞材料的注射。尽管EVAL可以完全栓塞畸形团,但仍可能复发,因而栓塞后还需手术治疗。
2. 2 聚乙酸乙烯酯(PVAc)乳液
PVAc可溶于酒精中而成为非粘附性的液体栓塞材料一种,其作用机理与其它非粘附性的液体栓塞材料基本相同。优点:不需要有机溶剂,颗粒在体内无生物活性和毒性,所用的非离子液体为水也无毒性。PVAc颗粒在血管内分布与其浓度有关。浓度越低,其所能栓塞的血管就越细。4.5%的PVAc乳液可闭塞小至5μm的毛细血管;7.0%和10.9%的PVAc乳液可闭塞小至50-80μm的小动脉血管;而14.5%的PVAc乳液可闭塞100-300μm靠近肾门的大血管。所有动物的静脉内无PVAc颗粒。因此其最佳浓度应大于7%,而用于人类AVM的栓塞浓度应达10%或更高。PVAc颗粒对血管的损伤要比其它栓塞材料如NBCA等小得多。
2. 3 醋酸纤维素聚合物(CAP):
CAP是粉末状非水溶性的固体,特性与EVAL基本相同。可溶于DMSO中。CAP混合剂是由CAP250mg、DMSO3ml、三氧化铋900mg组成的液体栓塞剂。CAP遇水性溶液或血液后,DMSO很快弥散,CAP成形、渐硬、沉淀成固体而起到栓塞作用。三氧化铋不溶解,用作X线示踪剂。CAP最早由Mandai应用于动脉瘤的栓塞治疗,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13]。优点:不粘管,可在短期内(5分钟)完全凝固。CAP栓塞后的病理变化比PVA栓塞后的变化要轻。缺点:临床应用病例尚少,对其安全性、长期疗效还难以做出全面评估。
2.4 离子阳性聚合物-Eudragit-E
Eudragit-E是固体粉末,是由0.50mol的甲基丙稀酸甲酯,0.25mol的甲基丙稀酸丁酯和0.25mol的甲基丙稀酸双甲基氨基乙酯所组成。Eudragit-E可溶于浓度为50%以上的酒精中,在盐水和血液中则发生沉淀而起到栓塞作用。由于其含阳性离子,在血液中可吸附带阴离子的红血球,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导致血栓形成,类似于电凝血栓形成机制。加入碘苯酯使其显影。碘苯酯和纯酒精的比例为1:1时,既可使Eudragit-E获得最佳显影效果,又不影响其溶解性。Eudragit-E混合物的粘质度在所有非粘附性液体栓塞材料中最低,因而较其它栓塞材料更易于通过微导管;而其沉淀时间又是非粘附性栓塞材料中最短的,与粘附性胶的聚合时间相当【5】。Eudragit混合液栓塞动物血管时易通过微导管,不产生堵塞、粘连微导管现象,可诱发血栓形成,能产生有效的血管栓塞作用,无毒、副作用,无血管再通现象。栓塞后急性期无炎症反应,亚急性期和慢性期发生轻、中度管腔内和血管周围的炎症反应。Eudragit和NBCA的对比研究可见NBCA栓塞的血管异物反应明显,血管内膜广泛受损,管壁坏死严重,这可能表明NBCA的毒性重于eudragit。结论:甲基丙烯酸共聚物混合液作为一种非粘性液体栓塞材料具有良好的血管栓塞作用,是一种较理想的新型液体栓塞材料。
2. 5 甲基丙稀酸-2-羟基乙酯-co-甲基丙稀酸甲酯共聚物-Poly(HEMA-co-MMA)
Poly(HEMA-co-MMA)是由甲基丙稀酸-2-羟基乙酯(HEMA)和甲基丙稀酸甲酯(MMA)聚合而成的共聚物。可溶于很低浓度的酒精中。在盐水和血液中可发生沉淀而起到栓塞作用。溶于16%酒精的HM-2最适合AVM的栓塞。用HM-2栓塞治疗了1例AVM,用2.8mlHM-2,5分钟内注射,AVM达90%以上栓塞。栓塞后手术切除无困难,术后病理未见炎性反应。
2. 6 甲基丙稀酸-2-羟基乙酯(HEMA)
是一种随人体温度聚合的物质。主要用于充填可脱性球囊,作永久性栓塞。缺点:不能充填乳胶球囊(因HEMA中含乙醚,会使乳胶球囊破裂),只能充填硅胶球囊。
2.7 热敏聚合物Poly(NIPAM-CO-NPAM)
此类聚合物属于智能材料,在环境发生微小变化时,其微结构发生可逆变化,低温时,材料在水中溶胀,大分子链因水合而伸展形成溶胶;当温度升至一定程度时,材料发生急剧的脱水合作用,大分子链聚集收缩而形成凝胶,从而起到栓塞作用。该聚合物最低溶解温度(LCST)为24-26℃。低于这个温度聚合物为水溶性,达体温时则失去其水溶性而沉淀成固体,起到栓塞作用。优点:该聚合物为水溶性,不需要有机溶剂,无毒、非粘附性。其动物试验已取得了理想效果,还尚未应用到临床,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2.8 聚氨酯(PA )
为一种新型非粘附性液体栓塞材料,体内实验以猪自然存在的颅底血管网(RMB)为AVM的模型。PA/DMSO溶液栓塞后不同时期行脑血管造影复查造影,结果PA栓塞后动物无不良临床反应或死亡。通过微导管注射PA/DMSO无困难,未发生微导管粘附于血管壁的情况,PA在RMB内的弥散和铸型良好。复查未见血管再通。主要病理改变为血管内弹力层的断裂或消失以及炎性反应。结论:PA可达到永久栓塞的目的,其病理反应不引起不良症状,临床上可以接受。为较理想的AVM的栓塞材料。【16】
2.9 液体硅胶
液体硅胶是由双组份液体医用硅胶按不同比例混合而成的,具有持久的生物相容性,在血管内可固化。用于血管性病变、肿瘤等栓塞。固化时间随加入的催化剂和交联剂的量而定。添加钽粉、,碘苯酯或二氧化锆使其不透X射线。缺点:当细小血管全部或大部分被闭塞后,易造成器官梗死。
(四)其他栓塞剂
1 纯酒精 纯酒精能使血液蛋白成分发生变性,损伤血管内皮,具有很强的致血栓形成的能力。曾被用于周围系统血管性疾病的栓塞治疗[14] 。纯酒精是最危险的栓塞材料,初用者应先用于周围系统血管性疾病的治疗,待获得丰富的经验后方可用于颅内AVM的治疗。
2 硬化剂目前已使用多种硬化剂来作为栓塞材料,如高渗葡萄糖液,十四烃基硫酸钠、鱼肝油酸钠和聚乙二醇单十二醚等,硬化剂可用于精索静脉曲张、胃食管静脉曲张等。
3 载药微囊 利用不同配比的乳酸/乙醇酸共聚物制成的微球状栓塞剂。主要应用于介入疗法治疗肿瘤。产品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被人体吸收,对人体无害等优点,同时它可根据血管粗细、栓塞时间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粒径及聚乳酸含量的微球计精密的调整,使治疗方便、简单、安全。 聚乳酸是一种高分子材料,可以通过改变工艺条件制成各种粒径的微球,克服栓塞剂的直径尺寸难以控制的弊病。同时按照临床的需求调整降解时间,适合复合栓塞的需要。还可将抗肿瘤药物包裹在微球中,在血管栓塞的基础上,缓慢释放药物,降低治疗全身药的毒副作用。
神经介入栓塞治疗适用于脑AVM(瘘)、脑动脉瘤(含巨大动脉瘤),颈动脉海绵窦瘘、椎动静脉瘘、Galen静脉动脉样畸形、DAVF、颈动脉与椎动脉动脉瘤(含巨大动脉瘤)、脊髓AVM、髓周动静脉瘘、硬脊膜动静脉瘘、椎管内静脉高压及Cobb病等。栓塞材料的正确选择应基于对其特性的熟悉、所需阻塞的水平、阻塞的时间和潜在的并发症。动静脉瘘、动脉瘤、高血流的AVM及AVM多采用微弹簧圈或球囊。可脱性弹簧圈(GDC),机械性可脱弹簧圈(MDS)用于颅内动脉瘤,使栓塞颅内动脉的安全性大大增加,动脉瘤的栓塞指征也越来越宽。尤其是后循环动脉瘤或大型动脉瘤,手术难以接近或无法夹闭者,可用栓塞动脉瘤而达到治疗目的。用冻干人体硬脑膜微粒及微丝作脑膜瘤术前检塞及头面部AVM、内脏AVM等的治疗,目前也用于脑AVM的治疗。脑动静脉畸形、Galen静脉瘤及SCAVM主要用IBCA和NBCA。因GDC、MDS对于治疗颅内动脉瘤等疾病有较好疗效,但它仍存在栓塞不完全,血栓形成率低,术中破裂出血,且价格昂贵、制造工艺复杂,并不是一种理想的栓塞材料。在所有的经导管栓塞材料中,液体栓塞材料是相对理想的,它有注入方便,可以完全适应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动脉瘤腔等优点。非粘附性液体栓塞材料无“粘管”的缺点,且固化柔软而要优于粘附性液体栓塞材料,但其载体有机溶剂的血管毒性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因此,不用有机溶剂的非粘附性液体栓塞材料如PVAc乳液和热敏聚合物可以说是目前最理想的栓塞材料,有着相当广阔的应用前景,也是今后非粘附性液体栓塞材料研究开发和应用的方向[3]。
参考文献
1 姜除寒,吴中学。脑动脉畸形的非粘附性液体栓塞材料。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0,8(5);302~305。
2 马廉亭。脑血管疾病血管内治疗学及图谱。河南科学技术出版杜,2002,3~36。
3 赵成如。介入医学栓塞材料。山东生物医学工程,2002,21(3),54-57 4 P.H. Nakstad, S.J. Bakke,J.K. Hald. Embolization of intracranial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 and fistulas with polyvinyl alcohol particles and platinum fibre. Neuroradiology 1992;34: 348-351
5. K.Yama***a,W.Taki,H.Iwata,H.Kikuchi. A cationic polymer, Eudragit-E,as a new liquid embolic material for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 Neuroradiology 1996; 38: s151-s156.
6. Y.Murayama, F.Venula,A.Ulhoa.et al. Nonadhesive liquid embolic agent for cerebral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 preliminary histopathological studies in swine rete mirabile. Neurosurgery 1998; 43:1164-1175.
7. MF.Brothers, B.M.Kaufmann: N-butyl 2-cyanoacrylate: substitute for IBCA in interventional neuroradiology-histopathologic and polymerization time studies. AJNR 1989; 10: 777-786.
8. LD.Cromwell, CW.Kerber: Modification of cyanoacrylate for therapeutic embolization: preliminary experience. AJR 1979; 132: 799-801.
9. PH.Zanetti, FE.Sherman: Experimental evaluation of a tussue adhesive as an agent for treatment of aneurysms and arteriovenous anomalies. J Neurosurg 1972; 36: 72-79.
10. JF.Dion, GR.Duckwiler, P.lylyk, Vineula, et al: The role of embolization and stereotactic surgery. Neurosurg Clin North Am 1994; 5: 459-474.
11. F.Vinuela, JE.Dion, G.Duckwiler,et al: Combined endovascular embolization and surgery in the management of cerebral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 experience with 101cases. J Neurosurg 1991; 75:856-864.
12. K.Yama***a, W.Taki, H.Ichiro,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ethylene vinyl alcohol copolymer(EVAL) mixtures. AJNR 1994; 15: 1103-1105
13. K.Tokunaga, K.Kinugasa, S.Mandai, et al: Partial thrombosis of canine carotid bifurcation aneurysms with cellulose acetate polyner. Neurosurgery 1998; 42: 1135-1144.
14. F.W.Yakes, DK.Haas, SH.Parker, et al: Sympomatic vasular malformations: Ethanol emboltherapy. Radiology; 1989; 170: 1059-1066.
15. Michiya Kuboa, Naoya Kuwayamaa, Yutaka Hirashimaa, et al:Hydroxyapatite Ceramics As a Particulate Embolic Material: Report of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Hydroxyapatite Particles and the Animal Study 。American Journal of Neuroradiology 24:1545-1547, September 2003
16. 姜除寒, 吴中学,王忠诚。聚氨酯栓塞脑动静脉畸形的动物实验研究。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02V28N4 276-279
17. Matsumoto, Hiroyuki;Terada, Tomoaki, et al: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leased from a platinum coil with a polyvinyl alcohol core enhances cellular proliferation and vascular wall thickness: An in vitro and in vivo study.Neurosurgery (Hagerstown) 53 (2): 402-408 August 2003
18. Lee, Jong Ik; Kwak, Byung Kook; Shim, Hyung Jin,et al: Embolization effects of chitosan microspheres on rabbit kidney.Chung-Ang Journal of Medicine 28 (1): 55-64 February 2003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6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