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讨论】吴一龙教授作答丁香园肺癌/循证医学专帖:
【推荐】热烈欢迎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主委、《循证医学》杂志主编---吴一龙教授做客丁香园!!!
http://www.dxy.cn/bbs/post/view?bid=58&id=12365530&sty=1&tpg=1&age=0
wuzhang2050 wrote:
热烈欢迎、感激吴教授百忙中来丁香园传道授业,我等后生不胜感激!
吴教授您好!我是丁香园会员wuzhang2050,对于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有些疑问想请教吴教授:
我们常看到有些选题在早两三年就有人做了很好的meta分析,但从其meta分析完成到现在又出现了这一方面较多的临床试验,不知道这种情况下,我们若接着做这个选题方面的意义及必要性?如果有,那应该注意些什么呢?是应该尽量挖掘不同的角度或者在原来meta分析的基础上添加新增的临床试验就很足够呢?或者,象有些文献一样,就对原有meta分析作一简短的更新呢?
再次感谢吴教授!并祝吴教授工作顺利,万事胜意!
斑竹卓大夫和各位丁香园的战友,
大家好。谢谢邀请我到丁香园作客。对大家所提的问题,我将根据我的理解分别作答。
关于meta分析的问题,请大家注意,meta分析属于二次文献范畴,因此,其结果的可信度,取决于进入meta分析的原始研究的质量。正如烂菜腐肉做不出美味大餐一样,原始研究的质量不好,也难得出可信度高的meta分析结果。目前可信度最高的meta分析,应为基于个人更新资料(IPD)的meta分析。此种meta分析,需要各个原始研究者提供更新了随访结果的数据库供meta分析研究者研究用。2006年我参加了在伦敦举行的一个关于化疗联合手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meta分析研究者会,该meta分析协作组在分析综合了各个原始研究数据库后得出了一些结论,这些结论还需要各个原始研究作者共同讨论以确定是否成立。因此,IPD的meta分析,实际是一项新研究结果的创造过程,其意义,已超出我们原先所认为的二次文献的范畴,实质是一次文献的过程。对于同一个问题,相隔一段时间综合新出现的证据做新的meta分析是很有必要的。如化疗在各期肺癌治疗中的作用,1995年的IPDmeta分析,是一个里程碑;2006年新的IPD meta分析,又是一项新的里程碑。目前国内所做的meta分析,基本是基于文献的meta分析,甚至是基于摘要的meta分析,这样的meta分析所得出的结果,实际上选择偏移是相当严重的,尤其是国内发表的所谓随机对照的原始文献,高质量的其实不多,因此基于这样的文献得出的所谓meta分析的结论,其可信度并不高。鉴于目前国内文献的这种情况,我不主张大家去做这种基于文献的meta分析。利用meta分析软件去练练meta分析如何做,加深对循证医学的理解是可取的,但将此作为学位论文却是不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