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血管瘤治疗
是先天性良性肿瘤或血管畸形。起源于残余的胚胎成血管细胞。发生于口腔颌面部的血管瘤约占全身血管瘤的60%,其中大多数发生于面颈部皮肤、皮下组织及口腔粘膜。深部及颌骨内的血管瘤相对为少见。
1.毛细管型血管瘤多发于颜面部皮肤,口腔粘膜较少,是由大量错杂交织的扩张的毛细血管构成,呈鲜红或紫红色,与皮肤表面平,周界清楚。其外形不规则,大小不一。以手指压迫肿瘤,表面颜色退去;解除压力后,血液立即充满肿瘤,恢复原有大小及色泽。以资与血管痣相鉴别。此种类型的大面积者称为葡萄酒斑状血管瘤。另一类型为突出皮肤,高低不平,似杨梅状,称为杨梅样血管瘤。
2.海绵状血管瘤是由衬有内皮细胞的无数血窦所组成。似海绵状结构。有时窦内血液凝固而成血栓,继而钙化为静脉石。此型血管瘤好发于颊、颈、眼睑、唇、舌或口底部。位置深浅不一,表浅者则呈现蓝色或紫色。边界不清楚,扪之柔软,有时可触及静脉石。肿瘤可被压缩,当头低位时,瘤腔充血膨大;正常体位时,恢复原状,体位移动试验阳性。海绵状血管瘤体积不大时,一般无自觉症状。如继续长大,可引起颜面、唇、舌等严重畸形,导致功能障碍。若继发感染,则可引起疼痛、肿胀、溃疡、且有出血的危险。
3、蔓状血管瘤是一种纤回弯曲、极不规则而有搏动性的血管瘤。主要是由血管壁显著扩张的动脉与静脉直接吻合而成。此型血管瘤多见于成年人,常发生于颞浅动脉和颌外动脉所分布的区域。肿瘤高起是念珠状,表面温度较正常皮肤为高。触诊有震颤感或动脉搏动感,听诊有吹风样杂音。
上述三型血管瘤,各有其特征,诊断并不困难。位置较深的血管瘤应做体位移动试验和靠穿刺来确定。为明确血管瘤的范围及侧支循环情况,对海绵状血管瘤应行瘤腔造影;对蔓状血管瘤应行动脉造影。
【治疗】
1.药物治疗对生长迅速的婴幼儿杨梅样及海绵状血管瘤可口服波尼松,4-5mg/kg体重,隔日一次顿服,4周为一疗程。部分病例能使肿瘤得到明显缩小及停止生长。
2.手术治疗适用于各型可手术切除者,也是蔓状动脉瘤与颌骨中心性血管瘤的主要治疗方法。肿瘤切除后的缺损可用各种整复手段恢复;如肿瘤过大不能全部切除者,为改善功能与外形,直行分期切除。
3.硬化剂注射疗法适用于海绵状血管瘤,临床上多用5%鱼肝油酸钠、瘤腔注射时,一定回抽见血,宜暂压迫周围组织,阻断血流。1-2周注射1次,一般一次不超过5ml。
4.低温冷冻治疗适宜于表浅局限的血管瘤,冷冻剂可采用液氮。
5.激光治疗面部毛细血管瘤可试用氩离子激光治疗,对粘膜下海绵状血管瘤可选用激光照射。
6.经导管动脉栓塞治疗适用于蔓状血管瘤。常用的有效而安全的栓塞材料是明胶海绵。栓塞前应常规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明确肿瘤血供及交通。本法可产生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需要指出的颌骨中心性血管瘤手术时极易出血,应准备足够血源。为控制出血可采用低温、降压麻醉。也可采用经导管动脉栓塞技术,以便能有效地控制术中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