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窥镜下鼻出血处理程序及注意事项
一、鼻内镜检查
1、非出血状态下出血点的寻找:1%的卡因肾上腺素棉片(以下简称:麻醉棉片)充分收敛麻醉后,用吸引头清理鼻腔时,注意积血部位,大致判断出血来源,鼻内镜检查时首先仔细检查此处。如果鼻腔清洁,未见可疑出血部位,鼻内镜下依次仔细检查接近鼻顶处的鼻中隔前部和中部,必要时应将中鼻甲推向外侧,仔细检查与中鼻甲对应的鼻中隔部分。而后仔细检查中鼻道内,特别是中鼻道后段。检查时应将中鼻甲作轻微骨折内移,扩大中鼻道。最后检查下鼻道内,如鼻内镜进入下鼻道困难,可同样做轻微下鼻甲骨折内移。如仍不能发现确切出血点,可清除鼻腔内全部填塞物,继续留院密切观察,待出血状态时,重复鼻内镜检查。
2、出血状态下出血点的寻找:①非填塞情况下,凶猛出血的病人,首先在前鼻镜下直接用麻醉棉片迅速止血。如非凶猛出血,可在前鼻镜下用吸引头清理鼻腔内出血,并大致判断出血来源,然后,如上迅速止血。②填塞情况下,处于出血状态的病人,则用麻醉棉片,逐步替代原有填塞物。数分钟后,试着从鼻腔上部或下部依次抽出麻醉棉片,至发现出血为止,此时出血部位可仅保留1~2块棉片,出血点已非常明确。经上述处理,出血停止者,则依据非出血状态下出血点寻找的原则处理。
二、明胶海绵微型填塞
鼻内镜下发现确切出血点后,将0.5cm×2.0cm×5.0cm明胶海绵6~8块浸以庆大霉素,使其软化、变小,依次将其填塞于出血部位,然后用吸引头将其吸干、压紧。对于收敛麻醉后仍处于出血状态的病人,由助手帮助,边吸引,边抽出麻醉棉片,并迅速用明胶海绵同上微型填塞。依据这一操作原则,可以避免因鼻腔大量出血,内镜被污染情况的发生。
三、鼻内镜下出血点的特征
不同病人出血点的表现各异,能否找到出血点,是实施明胶海绵微型填塞的先决条件。①充分收敛麻醉后仍出血凶猛者,鼻内窥镜下由助手帮助,边吸引,边抽出麻醉棉片,可见柱状喷射性动脉出血。②既往反复凶猛出血,充分收敛麻醉后出血停止者,鼻内窥镜下可见出血点为一明显突起,表面欠光滑,突起随动脉搏动呈“灯塔征”,有少许鲜血从出血点缓慢流出。③近期内反复间歇性出血,麻醉前已经处于非出血状态者,鼻内窥镜下所见出血点,常表现为局部小的光滑突起,用吸引头轻触,可使其再次破裂出血。④大量失血后的陈旧性出血点,局部呈圆丘或圆形火山口状光滑突起,用吸引头触之不易再次破裂出血。⑤出血量较少,并及时接受鼻内镜检查,收敛麻醉后出血停止者,在鼻内镜下未能找到确切出血点,部分可以自愈,部分需要在出血状态,鼻内镜下二次寻找出血点。上述前3种情况,在行明胶海绵填塞时,明胶海绵会被血染,第4种情况,则不会出现类似现象。当然,上面描述的仅仅是典型出血点的几种表现特征,部分出血点的表现与病人检查前的出血状态并不完全一致,临床工作中需要灵活掌握。
四、注意事项
①明胶海绵微型填塞后,其它部位仍有出血,说明前期对出血点的判断有误,应在出血状态,鼻内镜下再次寻找确切出血点。②明胶海绵微型填塞后,原填塞部位仍然渗血或出血,说明局部填塞未能压紧,或病人填塞后倒吸、擤鼻等,使明胶海绵松脱,需在鼻内镜下重新填塞。③如既往多次接受填塞,鼻腔粘膜已严重损伤,甚至糜烂,或伴有血管曲张,鼻内镜检查时,不要将其误认为是出血点,而放弃全面细致的鼻内镜检查。
五、需要强调指出的是
熟悉镜下解剖,熟练镜下操作,熟知出血点特征,以及全面细致的检查,是找到确切出血点的关键,但是更多耳鼻咽喉科医生对鼻腔深部出血治疗观念的更新,以及临床一线值班人员整体鼻内镜技术水平的提高,才是鼻内镜下明胶海绵微型填塞这一治疗方式,能否被确认和在临床广泛应用的最主要因素。
总之,前、后鼻孔填塞是一种痛苦而又盲目的治疗方式,不符合目前微创治疗的医学观点。既往之所以对鼻腔深部出血的病人采取反复前、后鼻孔填塞及施行相关动脉结扎术,是因为看不到确切出血点。由此造成的大量出血、广泛损伤、病情迁延,可谓在所难免。在鼻内镜不断推广、完善的今天,绝大多数(占94.4%,118/125)鼻腔深部出血在鼻内镜下已经能够找到确切出血点,除非有危机生命的情况存在,无论出血或非出血状态下,有条件的医院,鼻腔深部出血的首选治疗方式,应该是尽早在鼻内镜下寻找确切出血点,而后采用局部明胶海绵微型填塞,而首选前鼻孔填塞,其次是后鼻孔填塞,甚至使用碘仿纱条、高分子膨胀材料等连续填塞5~7d的治疗观念应当改变。前鼻孔填塞只能作为一种应急措施,不应该再作为一种首选治疗方式。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3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