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采的“寒潮”,卫生院已“冻毙”,县医院正瑟瑟发抖
当“集采全覆盖”的宏大叙事遭遇基层脆弱的现实,我们看到的不是普惠,而是基层医疗体系加速崩塌的序幕——卫生院关门,县医院濒危。
我们医院的寒冬:工资拖欠三月,生存告急
“白条”已成常态: 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医院已经连续拖欠三个月工资(绩效工资);听说隔壁县医院,连基本工资也已经停发了。财务的通知永远是“暂缓发放”、“等资金到位”。房贷、车贷、孩子的学费、老人的药费……这些曾经稳定的支出,如今成了压在每个同事心头的巨石。医院已经开始出现医生护士下班跑外卖的了。
“卫生纸困境”是缩影:你说卫生纸?那只是冰山一角!为了省钱,医院后勤想尽办法:门诊厕纸早就不提供了;打印纸必须双面使用,打错一张扣钱;科室合并,减少人员支出和降低资源使用;甚至,听说有科室连基本的消毒液都在限量领用。这不是“节约”,是生存极限下的挣扎。
“全部集采”的连锁反应:卫生院率先“冻毙”
身边的“死亡”案例:我所在的县,以及周边县市,已经不止一家乡镇卫生院或小型专科医院,因为无法维系运营,选择了申请破产、倒闭清算或者被私人资本低价“托管”。这不是传言,是发生在我同事老家、我亲戚所在地的真实事件。
致命原因分析:
收入锐减,成本刚性: 集采药品耗材价格断崖式下跌,但医保支付标准调整滞后(甚至未调整),同时医院的仓储、冷链、损耗、管理、人力成本一分没少。“灵魂砍价”省下的钱,并未有效转化为对医疗服务提供方的合理补偿。
医保基金“穿底”,回款难上加难:县级医保基金池本就薄弱,集采后用药量(尤其是慢性病)理论上可能增加(因为便宜了),加上人口老龄化、报销比例提高等因素,基金入不敷出(“穿底”)成为普遍现象。直接后果就是:医保拖欠医院回款周期越来越长,医院现金流彻底枯竭。卫生院体量小,抗风险能力极弱,是第一波倒下的。
DRG/DIP 的“绞索”: 在我们县医院层面,DRG/DIP支付方式与集采低价叠加,产生了“毒药效应”。很多常见病种的打包付费标准,是依据集采前的成本或“理想最低成本”制定的。当集采药械价格下来了,打包价却没及时、足额下调,或者下调幅度远低于实际成本降幅,导致医院收治符合指征的病人越多,亏损反而越大。 这简直是“做得越多,死得越快”的悖论!
县医院:在“冻毙”边缘的我们
卫生站的倒闭,绝不是孤立事件,它敲响了县医院的丧钟前奏。我们目前的处境:
人才加速流失: 拖欠工资和看不到希望的未来,让骨干医生护士人心惶惶。我们医院已有数位中青年骨干(包括儿科、外科的)辞职,流向市级医院或待遇更好的民营机构。“孔雀东南飞”在基层医疗上演。
设备老化,服务能力萎缩: 没钱更新设备,没钱维修,只能停用或外包。检查做不了,手术难度受限,服务能力实质是在倒退的。
患者负担隐性加重: 医保控费的目标,可能以牺牲部分患者合理需求和医疗质量为代价。
卫生站倒了,县医院再倒,基层百姓何处就医? 都涌向人满为患、费用更高的大城市三甲吗?这岂不是与分级诊疗、强基层的医改目标背道而驰?救活基层医疗机构,就是保住老百姓在家门口看病的希望!
尤其是同在基层挣扎的兄弟姐妹们:
你们医院是否也在经历类似困境? 工资拖欠了吗?运营举步维艰了吗?
你们身边有卫生院、小医院倒闭的案例吗?
对于如何破解这个困局,你们有什么切实可行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