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骨关节炎相关最新研究进展「2025年6月」

医疗行业从业者 · 最后编辑于 07-02 · IP 北京北京
646 浏览

【1】Nature Aging:倪振洪/周思儒/陈林/连继勤团队发现,心脏药物辅酶Q10可通过抑制铁死亡,改善骨关节炎相关肌肉萎缩

2025-07-01报道,2025 年 6 月 27 日,陆军军医大学/陆军特色医学中心倪振洪、周思儒、陈林、连继勤等人在Nature Aging 期刊发表了题为:Senescent macrophages induce ferroptosis in skeletal muscle and accelerate osteoarthritis-related muscle atrophy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发现,衰老巨噬细胞诱导骨骼肌发生铁死亡并加速骨关节炎相关的股四头肌萎缩,并进一步揭示了其具体机制——衰老巨噬细胞铁过载,引起骨骼肌细胞线粒体损伤,导致天冬酰胺代谢物产量减少,抑制了 mTORC1-HMGCR 信号通路,进而损害内源性辅酶 Q10(CoQ10)合成,增强了脂质过氧化并促进骨骼肌细胞铁死亡,最终导致肌肉萎缩。此外,该研究进一步证实,外源补充 CoQ10 可通过抑制铁死亡减轻肌肉萎缩,从而减少骨关节炎关节的病理损伤。

研究员团队进一步证明,外源性补充辅酶 Q10,可通过抑制铁死亡来减轻肌肉萎缩,显著增加了股四头肌质量,并减少了对骨关节炎关节的病理损伤。

【2】40岁后膝关节软骨悄悄变薄?Geroscience:PAC1受体减少是关键,或揭开骨关节炎早老“密码”!

2025-06-06报道,近期,Geroscience发表的一项研究Cartilage degradation is followed by PAC1 receptor reduction in articular cartilage of human knee joints揭示了人类膝关节软骨衰老过程中PAC1受体表达与软骨退化的动态关联,为理解骨关节炎的发生提供了关键分子证据。




这项研究首次在人类样本中建立了PAC1受体表达与软骨退化的直接关联,为骨关节炎的早期干预提供了新方向:通过影像学(如MRI定量软骨厚度)联合生物标志物(如关节液PAC1受体水平)可筛查高风险人群;靶向激活PAC1受体或外源性补充PACAP多肽,有望通过增强Sox9活性延缓基质降解;针对40岁后软骨修复能力下降的特征,避免长期机械负荷、控制体重等生活方式干预可降低退化风险。

原文;doi:10.1007/s11357-025-01689-4

【3】每天动一动,关节疼痛情绪愁全赶跑!Life Sci研究证实规律运动可改善骨关节炎疼痛、情绪及神经炎症

2025-06-16报道,近期,Life Sci发表的一项研究Physical exercise ameliorates pain, mood alterations and neuroinflammation in a murine model of osteoarthritis,以严谨的实验设计揭示了规律运动对骨关节炎的多重干预作用,为该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方向。




综合来看,规律运动对骨关节炎的干预作用是多维度、多层次的。它通过抑制外周与中枢的炎症级联反应,调节胶质细胞活化状态,恢复抗炎与促炎平衡;同时促进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改善海马神经发生,增强突触可塑性,缓解慢性疼痛诱导的脑区结构与功能异常;还能纠正能量代谢紊乱,通过调节肠道菌群与免疫的互作,抑制全身低水平炎症,形成全方位的病理链条阻断。

这项研究为骨关节炎的非药物治疗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对于临床实践而言,规律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应成为骨关节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不仅在于增强肌肉力量、改善关节功能,更在于通过抑制全身炎症网络,阻断疼痛向情绪障碍的进展,提升患者整体生活质量。尽管研究基于小鼠模型,但其揭示的机制和规律为人类骨关节炎的防治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方向。在骨关节炎的防治旅程中,运动不仅仅是一种身体活动,更是一种蕴含科学力量的治疗方式,值得深入推广和应用。

doi:10.1016/j.lfs.2025.123710

【4】打游戏能治关节痛?J Clin Med研究显示任天堂神作竟成中老年骨关节炎患者“运动搭子”,10周玩转行动力UP!

2025-06-06报道,J Clin Med近期刊载的一项随机对照研究Effectiveness of Exergames on Functional Physical Performance in Older Adults with Knee/Hip Osteoarthriti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表明,将体感互动游戏(Exergames, EXGs)融入传统物理治疗(CT),能为膝/髋骨关节炎患者的康复带来新的希望。




该研究选取了60名60-84岁、诊断为轻至中度膝/髋骨关节炎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EXG/CT组(30人)和CT组(30人)。干预为期10周,每周3次。

体感互动游戏之所以能取得良好的康复效果,在于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它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多感官反馈,让患者在游戏过程中主动调整动作,增强神经肌肉协调性;游戏中的任务需要患者在运动时进行思考和决策,增加了认知负荷,激活前额叶皮层的执行功能,有助于提升平衡控制能力;而游戏的关卡设计、奖励机制等元素,能激发患者的积极性,减少传统训练的枯燥感,提高依从性。 这项研究为膝/髋骨关节炎的康复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商用游戏设备如任天堂Switch®具有成本低、易获取的特点,适合在社区等场景中应用。未来,可进一步开发针对骨关节炎患者的定制化游戏内容,优化康复方案,同时探索将其与药物治疗等相结合的综合管理模式,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康复手段。

doi:10.3390/jcm14092968

【5】研究揭示痛风及类风湿性关节炎膳食预防作用及机制

2025-06-18报道,近日,油料所油料品质化学与加工利用创新团队联合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发表系列研究,揭示了n-3多不饱和脂肪酸降低痛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风险及其作用机制,为从膳食角度预防痛风及类风湿性关节炎提供了理论依据。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欧洲流行病学(Europe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和《关节炎和风湿病(Arthritis & Rheumatology)》上。

N-3多不饱和脂肪酸广泛存在于植物油、鱼类等食物中,具有抗炎和调节脂质代谢等作用。团队通过队列研究、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及中介分析等发现,n-3多不饱和脂肪酸能通过调节血浆代谢物及蛋白水平,降低痛风及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风险。特别是植物来源的α-亚麻酸,摄入量每增加0.8克可使痛风发病风险降低8%;海洋源n-3多不饱和脂肪酸,摄入量每增加0.2-0.3克可使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风险降低9%-10%。 据专家介绍,植物来源的α-亚麻酸存在于亚麻籽、紫苏籽、油菜籽等中,海洋源n-3多不饱和脂肪酸存在于海洋鱼类、海藻、微藻等中。

【6】JAMA:二甲双胍再显神通!随机临床试验表明,对于超重或肥胖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而言,二甲双胍可以显著减轻疼痛

2025-05-03报道,近日,由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的Flavia M. Cicuttini团队领衔完成的随机临床试验结果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表明二甲双胍能够缓解超重或肥胖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膝关节疼痛症状[1]。 研究结果显示,超重或肥胖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患者连续半年服用2000 mg/天的二甲双胍之后,膝关节疼痛和僵硬得到明显缓解,功能提高,相较于安慰剂组具有统计学意义的中度改善,最常见的不良事件为轻微腹泻和腹部不适。

结合此前临床前动物实验和本次初步临床试验,现有证据表明二甲双胍可以减轻炎症、保护软骨并改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膝关节疼痛。未来的研究需要通过更大规模、疗程更长的临床试验来进一步验证其疗效,评估二甲双胍对关节结构的长期影响,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提供新的常规治疗选择。

【7】Science:新研究揭示胆汁酸代谢在骨关节炎中起着关键作用

2025-05-02报道,在一项新的研究中,耶鲁大学骨科与康复学系研究副主任Chuan-Ju Liu博士及其团队揭示了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涉及胆汁酸代谢和胰高血糖素样肽 1(GLP-1)信号传导的肠道-关节轴在骨关节炎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这项研究标志着在理解骨关节炎的代谢基础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为治疗开辟了令人兴奋的新途径。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




Liu说,“纵向临床试验和先进的代谢组学分析应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以完善患者选择标准并优化治疗方案。肠道-关节轴的概念为骨关节炎之外的其他疾病提供了令人感兴趣的可能性,有可能扩展到类风湿关节炎和脊柱关节炎等其他关节疾病。肠道菌群、胆汁酸、葡萄糖稳态和全身免疫反应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新兴领域,有可能发现多种肌肉骨骼疾病的共同治疗靶点。”

DOI: 10.1126/science.adt0548.

【8】Biomaterials:关节响、疼得难受?新型仿生软骨类器官来帮忙,模拟真软骨实现精准修复!

2025-05-15报道,近期,发表于Biomaterials的一项研究A multi-gradient organoid of articular cartilage with bionic matrix microenvironment,为关节软骨修复提供了极具潜力的解决方案——一种具有仿生基质微环境的多梯度关节软骨类器官。




该研究团队通过控制胶原水凝胶中纤维的取向,构建出从表层平行排列到深层随机分布的梯度结构,同时建立了硫酸软骨素的浓度梯度,模拟天然软骨的成分。将软骨细胞包裹在这个结构中,形成了“软骨类器官”。

这项研究通过塑性压缩调控胶原纤维取向、引入硫酸软骨素梯度,成功构建了仿生关节软骨类器官。该类器官在体外和体内均展现出优异的性能,能够有效模拟天然软骨的异质性特征,促进软骨组织的成熟和再生。这一成果为关节软骨修复提供了新的策略和方向,有望改善众多关节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未来的临床应用中具有巨大的潜力。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发展,这一创新成果将为更多饱受关节病痛折磨的患者带来希望,推动关节软骨修复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doi:10.1016/j.biomaterials.2025.123393

【9】J Nanobiotechnology最新研究用单个BMSC软骨类器官,借天然血管环境修复受损骨软骨

2025-05-26报道,近期发表于J Nanobiotechnology的一项研究Single BMSC-derived cartilage organoids for gradient heterogeneous osteochondral regeneration by leveraging native vascular microenvironment,为骨软骨损伤的修复带来了新的曙光。




该研究聚焦于利用单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衍生的软骨类器官,借助骨软骨组织内自然的血管化梯度,实现梯度异质性骨软骨再生。研究人员首先从兔子体内成功分离出BMSCs,并通过体外三维软骨诱导培养,获得了软骨类器官。

综上所述,这项研究成功证明了利用单个BMSC衍生的软骨类器官实现梯度异质性骨软骨再生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通过巧妙借助骨软骨组织内自然的血管化梯度,研究人员成功引导软骨类器官在不同微环境下分别向软骨细胞和成骨细胞分化,实现了软骨和骨的同时再生。这一研究成果为骨软骨损伤的修复提供了全新的策略,有望推动再生医学和组织工程领域的进一步发展,为广大骨软骨损伤患者带来康复的新希望。

doi:10.1186/s12951-025-03403-0

【10】Int J Biol Macromol:柑橘果胶“变身”生物材料,融入3D打印助力软骨修复,关节疾病治疗迎来新希望!

2025-05-21报道,近期,发表于Int J Biol Macromol的一项研究Effect and potential mechanism of modified citrus pectin in 3D printing-based cartilage tissue engineering,聚焦改性柑橘果胶(MCP)在基于3D打印的软骨组织工程中的作用及潜在机制,为软骨修复提供了新思路。




该项研究表明MCP在基于3D打印的软骨组织工程中潜力巨大。它不仅能促进软骨细胞增殖、维持细胞表型,还可通过调节相关基因通路,为软骨修复创造有利环境。这一研究成果为软骨损伤和骨关节炎的治疗提供了新方向,有望推动相关治疗手段的进一步发展,为广大关节疾病患者带来福音。不过,从实验室研究到临床应用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后续还需更多深入研究和验证。

doi:10.1016/j.ijbiomac.2025.144022

骨关节炎 (122)
类风湿关节炎 (88)
痛风 (113)
膝关节骨关节炎 (62)
关节疾病 (8)
1 收藏4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1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