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骨病临床诊疗指南(2024年版)

一、诊断
- 定义:多发性骨髓瘤骨病(MBD )是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导致的骨破坏病变,表现为骨质疏松、高钙血症、溶骨性破坏及病理性骨折等。根据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MWG)标准,影像学检查(X 线、CT、MRI、PET/CT 等)显示≥1 个穿凿样溶骨性骨破坏病灶(≥5 mm)即可诊断。
- 临床特征
- 骨相关事件(SRE)风险高,包括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等,需手术或放疗干预。
- 实验室检查可见骨吸收标志物(如 β-CTx)和骨转换率(如骨钙素)升高,广泛型骨损伤患者尤为显著。
二、辅助检查
影像学检查
- 全身低剂量 CT(WBLD CT):首选检查,敏感度高,适合诊断及治疗后评估,尤其对脊柱、骨盆病灶检出率优于 X 线。
- MRI:评估骨髓浸润的 “金标准”,可鉴别病灶是否为肿瘤浸润,对脊髓压迫诊断重要。
- PET/CT:用于髓外病变、骨髓微小残留病变(MRD)评估及预后判断,但费用高、可及性差。
- X 线:敏感度低(骨量丢失 30%~50% 才能检出),仅作为其他检查不可及的补充。

实验室检查
- 骨代谢标志物:β-CTx(反映骨吸收)、骨钙素(反映骨转换)升高,治疗前后监测可评估疗效及预后。
- 肾功能、血钙、维生素 D:评估肾功能状态及低钙血症风险,指导药物选择及剂量调整。
三、治疗
基础治疗
- 抗 MM 治疗:标准化疗、靶向治疗等控制原发病,延缓骨质破坏。
- 一般治疗:鼓励适当活动(如步行、游泳),避免剧烈运动;脊柱病变患者建议卧硬板床,预防脊髓压迫。
骨靶向药物
- 双膦酸盐
- 作用机制: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吸收,降低 SRE 风险。
- 药物选择:
- 第一代:氯屈膦酸(口服 / 静脉),适用于高钙血症、骨痛。
- 第二代:帕米膦酸(静脉),用于骨痛及高钙血症。
- 第三代:唑来膦酸(静脉),疗效优于前两代,需注意肾毒性及颌骨坏死(ONJ)。
- 疗程:至少持续 12 个月,病情缓解后可延长给药间隔至每 2~3 个月 1 次,总疗程 2 年。
- 地舒单抗(Denosumab)
- 作用机制:靶向结合 RANKL,抑制破骨细胞活化,减少骨吸收。
- 优势:肾毒性低,无需调整剂量,适合肾功能不全患者;预防 SRE 效果与唑来膦酸相当,且可延长无进展生存期(PFS)。
- 疗程:每月 1 次,持续至少 2 年。

多学科协作(MDT)治疗
- 放疗:用于孤立性浆细胞瘤、脊髓压迫、严重骨痛,推荐剂量 8~10 Gy / 次,可与全身治疗同步进行。
- 骨科手术:干预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重建骨稳定性,改善生活质量。
- 疼痛管理:遵循世界卫生组织 “镇痛阶梯” 原则,避免非甾体抗炎药(肾毒性、胃肠道刺激)。
特殊人群管理
- 肾功能不全:优先选择地舒单抗,双膦酸盐需根据肌酐清除率调整剂量。
- 颌骨坏死(ONJ)预防:治疗前评估口腔健康,避免侵入性牙科操作;发生 ONJ 后停药,必要时抗生素治疗。

随访与监测
- 影像学随访:每年 1 次,与基线检查一致(如 WBLD CT、MRI)。
- 实验室监测:双膦酸盐治疗期间每月查肌酐清除率、血钙、维生素 D;地舒单抗每月监测血钙及维生素 D。
四、指南推荐要点
- 一线药物:所有活动性 MM 患者均应接受骨靶向治疗(双膦酸盐或地舒单抗)。
- 肾功能不全优先:地舒单抗肾毒性低,适合肾功能不全患者。
- 疗程管理:骨靶向治疗持续至少 2 年,根据疗效调整给药频率。
最后编辑于 2 天前 · 浏览 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