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通心络防治冠心病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22】通心络防治冠心病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入编-叙事药学-7,-心血管类-【126】-另入12-中医药类-【22】
原件全文:1,存桌面,2,存D 盘,叙事药学-
期刊: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24 年 4月第32 卷第 4 期
作者 :霍勇 吴宗贵 林谦 代表《通心络防治冠心病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2024-10-23,20:30 编辑,辛老师(全文,见上传附件)
标题-提要:
1 共识形成过程
1. 1 临床问题构建
1. 2 临床证据汇总
1. 2. 1 文献的检索、筛选与提取
1. 2. 2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1. 2. 3 研究质量评价与证据综合分析
1. 2. 4 形成专家共识;
表 1 检索策略
2 共识证据质量评价与推荐标准
3 通心络的组方与作用机制
3. 1 组方
3. 2 药物成分
3. 3 作用机制
3. 3. 1 降脂、稳定易损斑块;表 2 临床决策或治疗措施推荐等级的定义;表 3 证据质量水平的定义;
3. 3. 2 抗炎、抗氧化应激、抗细胞凋亡/焦亡
3. 3. 3 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3. 3. 4 抗凝、改善微循环灌注
4 通心络在冠心病人群中的应用
4. 1 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4. 1. 1 稳定型心绞痛
推荐意见 在冠心病二级预防的基础上联合通心络,有助于进一步改善患者心绞痛症状,并提高运动耐量(Ⅰ,A)。通心络可以改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并降低炎症反应(Ⅱa,C)。
4. 1. 2 CMVD(不合并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的CMVD)
推荐意见 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通心络,有助于进一步降低CMVD患者的心绞痛发作频率,改善冠状动脉血流情况(Ⅰ,C)。通心络可以提高CMVD患者的运动耐量(Ⅱa,B)。
4. 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包含不稳定型心绞痛和STEMI,以及PCI术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目前尚缺少相关循证依据。
4. 2. 1 不稳定型心绞痛
推荐意见 在冠心病二级预防的基础上联合通心络,有助于进一步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肌梗死发生率,并改善心绞痛症状(Ⅰ,A)。通心络可以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炎症反应(Ⅱa,A)。
4. 2. 2 STEMI(含合并阻塞性冠状 动脉疾病的CMVD)
推荐意见 急诊PCI术前,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通心络负荷剂量(8粒),有助于降低STEMI,患者PCI术后24 h的无复流发生率(Ⅰ,B)。在冠心病二级预防的基础上联合通心络,有助于进一步减少STEMI患者的主要心血管事件风险(Ⅰ, A)。
表4 通心络治疗冠心病的推荐意见
4. 2. 3 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
推荐意见 冠心病二级预防的基础上联合通心络,有助于进一步减少PCI术后患者的主要心血管事件(Ⅰ, A)。通心络可以降低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率(Ⅱa,A)。
4. 3 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
推荐意见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通心络,可以进一步提高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NT‐proBNP,并提高患者的运动耐量(Ⅱb,A)。
4. 4 冠心病合并缺血性卒中
推荐意见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通心络,可以进一步改善稳定型心绞痛合并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神经功能(Ⅱa,B)。
4. 5 老年冠心病患者
推荐意见 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通心络,可以进一步改善60岁以上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心绞痛症状(Ⅰ, C)。
4. 6 颈动脉粥样硬化
推荐意见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通心络,可以延缓颈动脉内中膜增厚(Ⅰ, A),以及缩小颈动脉斑块患者的斑块体积(Ⅱa,A)。
5 通心络的安全性
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截至2023年3月31日,收到通心络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共计7 860例,报告率约1.95‱,累及系统—器官排名前三位的是:胃肠系统疾病(73.30%)、皮肤及皮下组织类疾病(8.67%)和各类神经系统疾病(7.71%)。不良反应表现主要为恶心、腹部不适、腹痛、呕吐、腹胀、腹泻等。详见表5。
表5 通心络排名前5位的药品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及不良反应表现
6 小结
中医药防治冠心病日益得到重视,随着通心络防治冠心病的基础及临床证据不断完善,临床实践中需规范通心络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因此本共识严格遵循制订规范,为临床医务工作者合理应用通心络防治冠心病提供指导,以期减轻我国心血管疾病负担。共识推荐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不同类型的冠心病患者联合应用通心络,以增加临床获益。
指导专家:
张运(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葛均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最后编辑于 2024-10-23 · 浏览 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