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ABMED|弥合分歧:协调临床实验室医学实践中的两极分化

在当今的医疗保健中,临床实验室医学是患者护理的基石,提供了重要的诊断依据,指导疾病管理的决策。然而,在这一关键领域,支持临床实践的两种主要实验室检测模式之间存在着二元对立:即时检测(point-of-care testing, PoCT)和中心实验室检测。这种分歧源于实际需要和技术发展,但它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值得我们更仔细地审视。
PoCT的特点是即时性和可干预性,可在患者所在地或附近提供快速结果,促进快速临床干预并提高患者满意度。PoCT使用的设备通常小巧便携,能够在从急诊科到偏远诊所的不同环境中进行检测。这种模式为医疗提供者提供了实时数据,以便及时做出医疗决策,从而缩短诊断和治疗开始的时间。
相反,中心实验室检测规模更大,通常在配备先进仪器和自动化的专用设施中进行。中心临床实验室拥有广泛的测试项目,提供全面的诊断能力,涵盖了一系列医学专业;严格执行标准化和质量控制措施,确保检测结果的灵敏度、可靠性和准确性。此外,中央实验室促进规模经济,降低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然而,PoCT和中心实验室检测之间的这种划分在互操作性、数据管理和标准化方面带来了挑战。将PoCT结果整合到电子病历(electronic health records, EHR)中仍然是一个重大障碍,限制了不同医疗环境之间临床数据的无缝交换。此外,PoCT设备和中心实验室检测之间的测试方法和质量保证协议的差异可能会导致结果的不一致,给患者安全和临床决策带来风险。
然而,在这些挑战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PoCT和中心实验室检测之间需要协同作用。目前正在努力弥合差距,利用技术创新增强连通性,简化数据交换,并协调不同医疗环境中的测试方法。可互操作的EHR系统和中间件解决方案正在促进PoCT结果与中央实验室数据库和EHR的无缝集成,从而促进患者护理的综合方法。
此外,现场检测技术的进步,如芯片实验室设备、手持设备和手机APP,有望在保持中心实验室检测的严谨性和可靠性的同时,扩大PoCT的范围和能力。这些创新使患者能够积极参与他们的治疗过程,促进自我监测,并促进慢性病的早期干预。
呼吸道病毒病原体检测是一个很好的例子。PoCT已成为诊断和管理常见呼吸道感染的关键,如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COVID-19等。PoCT和中心实验室检查在这种情况下具有不同的目的,在以下特征方面存在差异。
1. 速度与准确性:PoCT提供快速结果,通常在一个小时内,使其在需要立即医疗决策的环境中变得非常宝贵,如急诊科或门诊。而中心实验室检测可能需要几个小时到几天,但由于其精密的设备和检测方法,通常提供更全面、更灵敏和更准确的结果。
2.可访问性和便利性:PoCT设备通常是便携的,并且可以部署在各种医疗环境中,包括偏远或资源有限的地区,从而能够及时诊断和启动治疗。中心实验室检测需要专门的设备和训练有素的人员,限制了它们的使用。
3.可靠性和质量控制:中心实验室检测通常经过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并且由训练有素的实验室专业人员执行,以确保测试结果的一致性和可靠性。PoCT设备虽然方便,但质量可能有所不同,如果设备没有得到适当的维护和校准,可能会导致结果的潜在差异。
4.成本和资源分配:与中心实验室检测相比,PoCT设备可能具有较低的初始成本和更低的基础设施要求。然而,必须考虑与耗材、维护和质量控制相关的持续成本。中心实验室检测可能需要大量的初始投资,但可以高效地处理更多的测试和样本,从而降低每次测试的成本。
5.整合与标准化:协调PoCT和中心实验室检测涉及调整协议、结果报告格式和质量保证措施,以确保不同测试平台的一致性。标准化有助于将测试结果无缝集成到EHR中,并使参与患者护理的医护人员之间的能够进行有效沟通。
在呼吸道病毒病原体检测的背景下,协调PoCT和中心实验室检测对于优化患者护理至关重要。PoCT可以为即时临床决策提供快速结果,而中心实验室检测提供全面的诊断和质量保证。通过整合和标准化这些测试模式,医疗系统可以利用每种方法的优势来提高诊断准确性、可访问性和患者结果。
总之,虽然临床实验室医学中PoCT和中心实验室检测之间的二元对立可能存在固有的挑战,但它也为创新和合作提供了机会。通过创新与整合,相关从业者和研究人员可以利用两种测试方法的优势来提供更好的患者护理。通过持续的合作、标准化和技术进步,我们可以为临床实验室医学的未来铺平道路,实现更加综合和以患者为中心的发展。

iLABMED《智能实验医学(英文)》是由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学术支持,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Wiley全球发行的一本高质量的同行评议(Peer-Review)和开放获取(Open Access)的英文期刊,内容涵盖实验医学和相关学科研究的各个关键主题。
iLABMED致力于推广和传播关于临床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检验医学各个方面高质量的原创性文章。目前,期刊划分了14个学术分区,涵盖检验医学、分子病理、智能医学、体外诊断、公共卫生、肿瘤分子诊断与监测、生物治疗、临床检验、免疫学检验、生物化学检验、微生物学检验、病理检验、分子生物学检验、输血检验等多个领域。
iLABMED于2023年9月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项目,已被国际数据库CAS(美国化学文摘)收录。
本刊名誉主编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董家鸿、中国科学院院士马光辉共同担任,主编由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卢洪洲担任,美国微生物学院院士、美国传染病协会会士、美国微生物学会新冠病毒资料馆馆员汤一苇教授,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病学研究所浅川哲也(ASAKAWA Tetsuya)教授,以及来自AffyImmune Therapeutics的Eric von Hofe 教授共同担任。执行主编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刘杰教授担任。
期刊发表论文类型多样,包括Original Articles,Reviews,Commentary,Short Communications,Case Reports,Clinical Guidelines,Letters to the Editor和Editorials。
2026年前免收版面费;对已接收文章提供高质量的、免费的语言润色服务;采用自由格式投稿模式,减轻作者负担。
最后编辑于 2024-08-22 · 浏览 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