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说考研考博,最应该读的其实是学硕/学博
本文首发于“肖祯医生”公众号。受论坛邀请,贴在这里,向各位站友请教。
目前,绝大多数专业的研究生教育都实行了学术型和专业型。
专业型,以培养中级技能为主;学术性,则以科学理论研究为主。国家推出二分类的原因,一方面是为了给社会各行业提供适时的、必须的人才保障,同时也要兼顾到行业和技术发展进步的需求。
正是因为这种培养的特点,在医学上,专业型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临床技能,有一个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证书,可以直接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力,刚毕业时很受欢迎,薪资这段时期也会更高一些;
而因为科学研究的迟滞性,学术型的学生,似乎没有前者那么风光:他们要么经过层层考核、考试、申请之后去读博士,将工作的时间推迟到3-5年之后;要么,因为没有住培证书,以及缺乏必要的临床训练,而需要重新培养一段时间。因此,找到的工作,总体来说,没有专业型的那么理想。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认知现象:
专业型,因毕业后的“好出路”,录取分数更高,所以大家觉得这个选择更好;
学术型,因找工作时经验的限制,录取时要友好一些,于是觉得不那么香。
对大多数人来说,的确,脚步声就是最好的投票。大家都认可的事情,肯定最主流、最安全、最具性价比。
可是,因为目前优质的职业发展机会仍在集中在大(学)医院,大(学)医院的用人需求,对于那些注重职业发展的医学生来说,仍然具有指挥棒的作用。
所以,以大(学)医院为职业发展目标的医学生们,如果要在专业型和学术型之间作选择,无论是硕士还是博士,都不应该单纯随大流,而需要更进一步的思考。
大(学)医院是医学高端技术的集散地,是医学技术人才的生产者和输出方。因此,专业型方案培养的不论是硕士、还是博士,除极少数不世出的天才人物——能以祖师爷赏饭的天资、超强的学习能力、对专业极高的热情,当然还必须得有领导的大力支持——快速地在新的工作岗位开疆拓土之外,绝大多数人工作之后,还需要进行较长的等待期和成熟期。
以大(学)医院医疗工作的强大惯性和平台赋能,即便开始工作时,不同类型培养的毕业生在临床技能上存在或多或少的差距,但经过这一段时间的等待和成熟,医疗技能上的差距基本会被抹平。
甚至,可能频繁出现,入职时没有经验的医生,在理论和技术水平上,超越那些曾经有一定基础或先入职的医生的现象。
吴阶平院士曾说:
第2年的住院医肯定强于第1年的,第5年肯定强于第3年的,但第10年的医生就不一定强于第5年的,就是这个道理。
任何职业领域,拉长到一定的时限,比拼的都不是年资,而是勤奋、投入、思考和态度。
相反,这一段时间内,学术型的毕业生和专业型的比起来,开展科研工作却具备了一些先天优势。
比如,曾经受过的一些实验室训练,让他可以更快的在科研上进入状态;
曾经在论文撰写、投稿、发表方面的成功经历,则会给他更大的信心;
更重要的是,严谨、乏味、持续探索、频繁失败的科研训练,沉静了心境,淬炼了思维,这样会促进他在临床工作中的所想所为,从而进一步完善技术、促进变革......
医院的考核体系,在临床工作上,一般是以年资为硬条件,同时考量其他因素;而在科研工作上,则以论文、专利、课题、专著等进行综合考评,其中论文和课题,占据最重要的地位。
所以,专业型的毕业生,在经历了刚刚入职时的驾轻就熟之后,不少人陷入了“中级危机”——即长时间停留在中级职称,晋升高级职称则缺乏课题和论文。
因为科研成果的缺乏而无法晋升职称,直接形成了职业发展上的瓶颈——
想升职,突破职业瓶颈,希望渺茫;
想跳槽,寻找新的机会,出路有限;
想退出,逃避评价体系,缺乏能力。
不少人,会因此陷入怨天尤人中......
当然,这里并不是控诉专业型和学术性的划分有问题,也不是指责大(学)医院对某些类型的毕业生不友好。
而是说,在大(学)医院,考察医生的试卷中,多数人在临床考核上得分很可能是差不多的,但科研上的能力,则会拉开相当的差距。
放在医院的整体层面来看,科研上的产出和影响、新技术的开发和推广,这两点则直接决定了大(学)医院的综合影响力,其向上向下获取资源的多少,以及各类榜单排名的先后。
鉴于多数大(学)医院的起步学历门槛已经是博士,所以,对于那些职业目标是大(学)医院的医学生而言,如果你是本科生,面临着考硕士研究生,其实更合适的选择应该是学术型,而不是专业型。
通过学术型的训练,获得一些做课题、发表论文的技能和经验,为下一步读学术性的博士做好充分的准备。
如果你专业型硕士毕业,已经工作数年,有一定的经验,在临床上已经可以胜任相当一部分工作,目前正打算考博士。
那么,学术型的博士应该是你的选择。因为,学术性的博士生涯,可以带给你必要的科学研究的训练,以及将来从事科研工作的前期基础:包括论文储备、经验储备、心理储备和一部分人脉储备。
不过,这样的同学在申请学术性博士时,常常会遭到拒绝。因为他们长时间从事临床工作,缺乏必要的科研训练,和胜任科研工作的能力证明。
所以这时,需要具有坚定的毅力和充足的智慧,通过向导师证明自己比年轻人更加成熟,以及具备更深广的思维水平,来获取博士生的入学资格。
因此,医学生若获得硕博连读的机会,应尽量选择学术型。
如果一旦选择专业型,直接读到博士,主要是在进行临床训练,没有在学术上进行过深度探索,那么很可能在未来的工作中遭遇难以想象的瓶颈。
当然,内心坚毅、勤奋果敢的同学,不会受任何上面一种情况的困扰。
因为,这样的人,不论处于什么状态、遇到何种情况,都能积极地利用各种优势和条件,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绝地破局,逆风翻盘。
说了这么多,最根本的就一点:
职业上的发展没有任何捷径,马拉松比拼的是身体的绝对素质,一时的抢跑或是快慢,对结果不会有任何影响。
老实人、按照体系发展的要求,踏实做事的人,才走得更远。
最后编辑于 2024-06-26 · 浏览 1.9 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