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疼痛学科建设之路
张达颖教授访谈 —— 医者仁心,创新求变:中国疼痛学科建设之路
疼痛科是一个年轻的学科,但疼痛是普遍常见的临床症状。随着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现代医疗模式从过去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渐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规范化的疼痛管理可以在提高医疗质量的同时节约医疗成本,降低患者的感觉、情感、认知和社会维度的痛苦体验。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1〕18号)精神,加强医院疼痛管理,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决定在全国开展疼痛综合管理试点工作。基于此,特别推出“疼痛管理高质量发展思与变”系列专家访谈,得到多位专家的大力支持.特别邀请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达颖教授,他立足国家政策,围绕疼痛学科建设和疼痛综合管理话题展开详尽阐述与深远展望。
标题-1:从无至有,疼痛学科开辟中国疼痛治疗新时代
在疼痛科诞生之前,张达颖教授作为一名麻醉科医生,常常穿梭于各个科室会诊疼痛患者,这些患者或疼痛原因不明,或镇痛治疗棘手,缺乏系统、有效的诊疗措施。患者的痛苦不堪激起了张达颖教授及其团队医护人员强烈的同情心和责任感。“我们中国人常说,‘疼,忍忍就过去了’,但实际上有些疼是忍不过去的。”张达颖教授谈道,“疼痛需要干预,当时国内尚未开设疼痛专业,但我们觉得需要有人来做这个事。”
20世纪90年代,为了满足患者就医需求和医院管理需要,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于1992年率先开设疼痛门诊,成为国内首批建立疼痛门诊的医院之一,并于1999年创建了疼痛科。张达颖教授则是第一批扎根疼痛领域的医生。
疼痛门诊建立后,来自全国各地的疼痛患者络绎不绝。然而,疼痛致病机制繁杂,病因不同,相应治疗药物的选择也大相径庭。匮乏的诊治经验和尚不纯熟的治疗手段让张达颖教授及其团队深深地认识到,重新构建疼痛诊疗体系迫在眉睫。为此,他们倾尽了十几载的春秋岁月。
随着疼痛诊疗体系不断完善,神经阻滞治疗、神经调控治疗和微创治疗等多种新型镇痛治疗模式相继问世,填补了国内疼痛治疗领域的多处空白,为更多患者带来疼痛缓解和康复的机会。如今,国内疼痛医学已经拥有一套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疼痛学科也得到了国家卫生管理部门的高度认可。
历经30余载的临床实践积累和20余年的疼痛科室建设,如今的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疼痛科已成为了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江西省疼痛临床医学中心,拥有了一套健全、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技术体系,建立了一支技术力量雄厚、医疗设备先进、人才队伍完备、医教研全面协调发展的高质量医疗团队。在科室主任张达颖教授的带领下,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疼痛科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以微创治疗为特色,注重疾病的整体评估、综合诊断、优化治疗、防治结合,其疼痛诊疗、疼痛研究、临床教学和学科建设等综合实力均居于国内一流水平,并具备相当的国际影响力。
标题-2:求新求变,疼痛综合管理仍在持续完善
长期疼痛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社交功能,对家庭与社会也会产生不良影响。同时,由于个体组织结构的特殊性和当前临床技术的局限性,临床医生对于疼痛的认知尚不全面,疼痛管理仍存在诸多挑战。因此,规范化、多学科协同的疼痛综合管理势在必行。
2023年1月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颁布《关于印发疼痛综合管理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对推动公立医院的疼痛综合管理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张达颖教授指出,这是一项前瞻性的战略布局,我国正快速进入老龄化,肿瘤、糖尿病、脑血管疾病、退行性骨关节病等高龄疾病带来的疼痛问题日益增长。
疼痛作为复杂的多学科临床问题,需要医疗机构统筹疼痛相关学科,建设规范化疼痛综合管理平台,健全联动机制,整合多学科优势资源,为疼痛患者提供综合、系统的诊断与治疗,让患者以最快的路径、最短的时间、最少的医疗成本获得安全有效的诊疗服务,尽早干预疼痛,延缓疾病进展,同时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浪费。
2021年,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疼痛综合管理平台搭建并投入使用,受到广大患者一致好评。张达颖教授深有感触地表示,止痛是每个疼痛患者内心深处的朴素愿望。为此,众多患者辗转多地求医问药,在投入大量时间和经济成本后,也未必能够获得相应的治疗效果。疼痛综合管理试点工作的推行和疼痛综合管理平台的搭建与普及或将成为扭转局面的关键所在,为数以万计的疼痛患者带来曙光。
随着群众对生活质量的需求不断增加,疼痛综合管理工作愈发注重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2023年5月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改善就医感受 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方案(2023—2025年)》,其中明确要求医院及时为患者提供疼痛管理路径,同时鼓励二级及以上医院为患者提供疼痛管理服务。该方案的出台对医务人员的疼痛评估、分级干预等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进一步推动了疼痛综合管理工作的开展,保障了疼痛患者的就医体验。此外,以“麻醉+”(即在疼痛治疗中将麻醉技术与其他学科专业知识相结合)为代表的多学科疼痛管理,在提升疼痛诊断水平和治疗效果的同时,保证医疗的安全性与舒适性,同样让疼痛患者的就医体验得到显著改善。
标题-3:展望未来,中国疼痛管理的挑战与机遇
随着国内医院对疼痛管理的认知日益深入,越来越多的疼痛综合管理试点医院崭露头角,但疼痛管理的成功落地在医院制度、人才培养和基层医疗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多掣肘。
从医院制度来讲,目前除疼痛科以外,许多其他疼痛相关学科对于疼痛尚缺乏整体、全面的认识,这就要求管理者制定基于疼痛整体评估的技术要求和考核标准,进一步深化疼痛综合管理观念。张达颖教授指出,目前我国在癌痛综合管理制度方面局势大好,国家正积极推广癌痛综合管理理念,加快建设癌痛规范化诊疗病房,深化改革癌痛终末期管理。未来癌痛综合管理的理念仍需与时俱进、迭代更新,以制度推动学科发展,以实践优化管理措施,包括强化癌痛认知、规范癌痛药物、推动癌痛管理基层化等。
此外,在人才培养方面,考虑到我国疼痛科整体普及率较低、诊疗技术参差不齐,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疼痛诊疗能力的医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这就要求医院积极开展临床培训、模拟演练和考核测评等工作,以提升医务人员的疼痛诊疗水平,同时制定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和人才激励机制,助力提升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提到基层医疗,张达颖教授表示,社区基层医生对于疼痛仍缺乏系统的认识,而当前我国有大量的疼痛患者就诊于社区医院。为改善这一局面,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将联合推动疼痛基本诊疗知识和基本诊疗技能的通识培训下沉至基层,覆盖常见疼痛相关疾病的基本诊断知识、基本管理理念和基本药物治疗,旨在帮助基层医生提升疼痛管理水平,传递“三级医院制定方案,基层医院落实管理”的治疗理念,让疼痛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利高效的疼痛诊疗服务。
作为国内疼痛规范治疗的推动者,萌蒂(中国)陪伴着中国疼痛事业一路成长,为疼痛患者带来了更好的生活质量。相信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疼痛综合管理工作将不断得到落实,我国的疼痛管理和医疗服务水平将出现质的提升,真正让疼痛患者感受到现代医学的进步,享受健康无痛的生活。
论坛报
综合周刊2023年07月06日A11版.pdf
最后编辑于 2023-08-30 · 浏览 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