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研究发问的水平与层次直接反映作者的水平与层次

发布于 2023-07-03 · 浏览 1297 · IP 湖北湖北
这个帖子发布于 1 年零 312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icon做科研的大师兄 推荐

每次读《庖丁解牛》,总不禁想起一件小事。小时候家里吃鸡,父亲操刀,手起刀落,干净利索。有一次,父亲不在家,奶奶替补。结果,她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准血管,在鸡脖子上反复割了多次,仍然没有把鸡杀死。写文章好比杀鸡,而发问如同下刀,找准血管很重要。

很多文章之所以被退稿,就是没有找准血管,即使论据再棒(如同土鸡很香),也是无的放矢。鸡都没杀死,哪里来的美味鸡丁?做学问,归根到底,是为了传道解惑。学术的推进与发展,其最终动力在于不断发问,那些对人类社会有重大影响的科学发展,都是源于有效且持续的发问。

牛顿问:苹果为什么不往天上跑?

爱因斯坦问:假如我追得上光速,结果会怎样?

一篇文章的立意与境界,首先体现在研究发问上。研究发问的水平与层次直接反映了作者的水平与层次。因此,每一位研究者都必须学会有效发问。

一、提一个真问题

学术灵感多如牛毛,但并非每个发问都值得深入的、系统的后续研究跟进。研究者必须对这些研究问题进行筛选,选出那些最重要的问题,继续研究。一篇好的研究,一定建基于一个真问题。 什么是真问题呢?所谓真问题,就是指它能够对应一个真实的社会疑问。人们什么时候才有疑问呢?人们行走在路上,如果大路通天,那么,人们尽管直行即可。但是,假如有一天,人们发现,前面的路堵上了,行不通了,或者人们发现,前面有两条路,不知道哪条路更好。这时,人们就有了疑问,就需要理论来帮助人们继续前行。

二、研究问题学术化

很多作者不太懂得学术研究与横向课题之间的区别,往往直接将课题结项书拿来投稿,结果当然很不理想。横向课题研究提问题时,通常会非常关注现实问题,喜欢使用政策性问题作为研究发问,比如,怎么才能让“钉子户”不上访?这个问题问得很有现实意义,但是如果放在学术语境下,这还算不上一个好的学术问题,因为它没有及时将现实问题转化为理论问题。学术研究不能停留于就事论事,而必须能够揭示一个社会因果机制。那么,如何才能揭示一个社会因果机制呢?答案就是类型化。学术读者不是为了听你的故事才看你的文章,他们是为了获得一类问题的学术答案,他们还希望听听你如何解读这个故事,如何回答这个故事代表的那类问题。所以,上面的问题可以这样问:“钉子户”上访的社会动力机制是什么?

研究发问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事实层面,还要能够追问这个问题背后的类型学意义。只有通过这个类型学的考察,你的故事才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而真正成为理论的“论据”。实际上,你应该暂时搁置你的现实问题,而专注于现实问题背后的理论回答。 假如你能够将这一类型的问题做一个理论性的系统回答,解决对策也就自然而然浮出水面了。如果你已经探寻出“钉子户”上访背后的社会动力机制了,难道还不知道怎样防止他们上访吗?

三、学术发问的几个原则

第一,发问必须直抵要害。发问如杀鸡,要找准血管,一刀封喉。

有一次,跟一个朋友喝完酒,他找了代驾。这个朋友有一个规模不小的公司,且已经财务自由,因此我好奇:为什么你不请一个司机,而是找代驾?于是,他跟我讲起养一个司机的各种附带问题,包括你要处理与司机的关系,承担司机的其他支出,而且司机还不一定随时有空,等等,但是代驾不仅能够解决即时性问题,而且还没有那些额外的成本。表面上看,这是一个请代驾还是请司机的问题,实际上,这背后是一个组织与市场的选择问题:请司机是一个组织手段,而请代驾则是市场手段。其实这个问题可以追溯到科斯(Ronald Coase)。科斯曾精辟地指出:假如市场可以有效地解决人们的经济问题,我们为什么还需要组织呢?就好比如说,假如你每天都可以喝到新鲜的牛奶,何必非得自己养一头奶牛呢?

第二,一次只问一个问题。论文与散文的区别在于:论文是高度提炼过的,必须高度聚合。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就像一个军队只能令出一门,君命甚至都可以不从。

第三,研究问题小中见大。很多作者喜欢高大全的提问方式,这样的提问方式很有抱负,也很诱人,但是却让研究难以聚焦,通常的结果就是空对空,通篇论述都悬浮在空中,并不能提出有效的社会因果机制,更不能打动读者。好的研究问题一定是能大能小、能上能下的。

第四,发问要敢于质疑。学术无禁忌,一定要敢于打破常识,敢于挑战定论。只有如此,才有学术进步与理论创新。

第五,研究问题要有对话的脉络。好的研究问题一定根植于一个很深厚的学术脉络与理论渊源,它一定能够负载学术的传承与对话。


发问水平随着研究水平水涨船高。同样看到一个现象,不同研究者提问的角度与水平却可能有天壤之别,这其中的差别体现的就是学术功力。提升发问水平,没有终南捷径,不外乎多读书多读文献,多思考,当然也要多开会,多听听同行怎么看待你的研究问题。

最后编辑于 2023-07-03 · 浏览 1297

12 11 3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12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