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每日一文】专家笔谈丨从肠道菌群角度谈科学进补以降低月子“过敏”风险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产科 王子莲
“坐月子”是中国孕产妇分娩后特有的传统习俗。时至今日,“坐月子”这种历史延续传承下来的习俗也与时俱进,逐渐从家庭走向社会,从个体走向集约式经营,各式各样的月子中心成为社会的一种新生事物,是康养产业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种月子习俗的改变有赖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和整个社会对生育群体的重视,以及对“月子”这一特殊时期健康管理的关注密不可分。
无论是传统的家庭式“坐月子”,还是现代各式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月子中心”,传统习俗与现代文明的碰撞,都绕不过营养这个主题。尽管有各种琳琅满目的食物、各种时髦的烹调器皿以及各种创新的烹饪方法,但都始终聚焦于如何进补这一话题。
在普通人群的理念中,高蛋白和高脂肪食物是属于有营养的食物,在“坐月子”期间需要多吃,才能帮助产妇尽快恢复,达到进补的目的,这种通俗的营养观在日常生活中深入民心。但是,人们在满足一日三餐的基础上,也会逐渐提升对餐饮质量的要求。同时,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表明,高蛋白-高脂肪膳食模式非但无益,反而会给产妇和新生儿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其中食物过敏是近些年大家特别关注的问题。
一、“过敏”及“过敏”的危害
各种因素导致机体致敏产生异常的免疫反应称之为“过敏”。其中,食物过敏是最常见的一种过敏形式。当人体摄入某种或某些食物后,机体会通过免疫系统对外来的物质进行识别,并产生相应的抗体;当机体再次遇到该食物时,如果诱发了异常免疫反应,就会引起生理功能紊乱和(或)组织损伤,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常见症状包括发热、皮疹和腹泻等,严重者可致器官功能损伤,同时对远期预后也会产生影响。
研究发现,儿童过敏性疾病(包括湿疹、食物过敏和哮喘等)的患病率正逐年上升,影响儿童生命质量,而儿童过敏性疾病的发病风险与孕期营养、分娩方式、母亲喂养方式以及环境等明显相关。
二、“坐月子”与“过敏”
产褥期是女性生命中的一段特殊时期,产褥期营养与新生儿以及婴幼儿甚至成年后的健康密切相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产褥期膳食对子代代谢和生长发育的影响。产褥期营养除了要满足母亲的基本营养需求以外,还要满足母乳喂养的需求。这种特殊的营养状况会导致孕妇增加营养需求,自然而然就会增加高蛋白-高脂肪的摄入量,许多在非孕期不吃或不喜欢吃的食物,会成为月子期间的所谓营养食品。对个体而言,这些“陌生”的高蛋白-高脂肪食物会成为“过敏”的潜在风险因子,而且还可能通过乳汁将这些潜在的过敏原传递给子代,导致子代的过敏风险增加。
三、从肠道菌群角度谈科学进补,降低月子“过敏”风险
营养与妊娠期和产褥期肠道微生态的关系在调节人体营养代谢方面的作用正日益受到重视。孕产期营养与肠道微生态的相互作用更是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肠道菌群与妊娠期和产褥期膳食对子代代谢和生长发育的影响。
近期,Gut Microbes期刊发表的《孕期饮食与肠道微生态对18月龄幼儿微生物群和生长发育的影响》颇有新意。这项研究纳入86对母婴,应用16S rRNA法对出生时的母婴粪便样本进行基因测序,同时记录母亲膳食信息和18月龄幼儿的临床相关数据,结果发现母体微生物群的构成与膳食密切相关,膳食纤维、ω-3脂肪酸和多酚的摄入量以及植物源性成分的摄入量均会影响母亲肠道菌群中优势菌群的占比,母亲的肠道菌群以及分娩方式对子代从出生至18月龄的纵向BMI和WL z评分轨迹密切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妊娠期的膳食摄入是影响子代生命早期发育的重要的围产期因素,不同的饮食构成比可以通过肠道菌群的变化,影响胎儿以及出生后的生长轨迹,因此证实了孕期科学营养的重要地位。
无论是这项来自西班牙的研究,还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有关肠道菌群的研究,都从多个层面揭示了肠道微生态在人类健康和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揭示了在治疗和预防疾病领域,优化肠道微生态环境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方法。
母亲是婴儿生命早期菌群定植的主要来源,分娩方式、喂养方式和母亲的营养代谢状态都会影响婴儿的肠道菌群组成、丰度和分布情况。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母亲的糖脂代谢水平与婴儿肠道菌群的组成和结构密切相关。相较于正常母亲所生的婴儿,孕前超重母亲所生的婴儿在出生后1个月时拟杆菌属数量显著减少,在出生后6个月时双歧杆菌和产气荚膜梭菌数量显著减少,而柔嫩梭菌和葡萄球菌属数量则有所增加。有研究者比较了肥胖母亲与正常母亲所生的婴幼儿在出生后18~27个月的粪标本,结果发现母亲体重与婴儿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呈正相关,在前者所生婴儿的肠道中,普氏粪杆菌和颤螺旋菌属等菌群数量显著增加,而劳特氏菌属和真杆菌属数量有所减少。母亲孕前、孕期和产后的血糖水平也会影响婴儿的肠道菌群。妊娠糖尿病孕妇、糖尿病合并妊娠孕妇以及正常孕妇所生胎儿在出生后的首次粪标本检测结果显示,血糖异常的母亲所生的婴儿的肠道菌群表现为拟杆菌门和乳酸杆菌科等数量增多,而变形杆菌门数量减少,提示高血糖环境可能会改变婴幼儿肠道菌群的组成。
四、月子期间的科学进补
月子可以成为改善母儿营养状况的关键时期。世界卫生组织建议,产后至少6个月的纯母乳喂养,以及产后及哺乳期女性要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国际妇产科联盟建议,妊娠早期体重过低或妊娠期体重增长过少的女性,可在能量摄入标准的基础上,增加约500kcal/d,而超重或肥胖女性则不需要额外补充能量,维持与妊娠期相同的能量摄入水平即可。月子期间所需的宏量营养素比例与非哺乳期女性相同,可以通过摄入高质量的蛋白(肉、鱼、蛋、奶)等获得足量的必需氨基酸,素食者则可以摄入植物性蛋白(豆类、坚果、水果、块茎类蔬菜和谷物)。月子期间对碳水化合物和纤维素的摄入量应与妊娠期相同。鼓励月子期间继续保持高纤维和低精制糖的饮食模式,有助于减轻产后体重滞留,并降低其远期发生心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的风险。
五、小结
重新审视营养在孕产期保健中的地位十分必要。产科和儿科医师不仅应当掌握妊娠期疾病的防控,开展肠道微生态与母儿预后的相关研究,更需要从疾病预防的视角出发,获取更多有关膳食营养方面的新知识,并将这些新理念融入日常的围产期保健实践中,摒弃一些传统或者不科学的膳食理念(例如:月子期间盲目摄入大量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而忽略膳食纤维等的摄入),指导孕妇建立科学的营养观,优化饮食构成比,不仅能够保障母亲健康,还能使婴幼儿拥有良好的生长环境,并为其在生命早期的健康发育奠定基础。
【往期阅读推荐】
【儿科每日一文】专家笔谈丨后生素 :微生态疗法新理念以及应用前景

最后编辑于 2023-03-08 · 浏览 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