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小荪治疗子宫内膜异位3方
内异Ⅰ方(蔡小荪)
[组成]当归9g,丹参9g,牛膝12g,赤芍12g,香附9g,川芎6g,桂枝45g,没药6g,失笑散12g,血竭3g。
[功效]理气活血,散寒破癥。
[主治]子宫内膜异位痛经。
[用法]经前或痛前3~7天之内,水煎服之。
[方解]在大队理气活血药中,再配散寒破血见长之没药、血竭、失笑散,破散癥积宿血,兼具定痛理血之功。服药时间尤应注意,一般须在经前3~7天内进服,方能奏效;过晚则瘀血既成,日渐增多,而药效不能速达,难收预期之功。
按语:蔡氏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的痛经与一般痛经症有所不同:后者多由各种原因引起的经血排出困难所致,若瘀血畅行或块膜排出,腹痛当即减轻或消失;而内异症的痛经并不因瘀下轻减,相反瘀下越多越痛,因为它的瘀结不在宫腔,而在子宫肌层或其他组织内,排出无路。故治疗上应依据其病理特点,不能专事祛瘀通下,而应采取促使瘀血溶化内消之法,以达通畅之目的。
高某,36岁,工人。
每值行经,小腹剧痛,严重时可致数次昏厥,常因此急诊注射盐酸哌替啶方得缓解。4周前做腹腔镜检查,确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同时行内膜囊肿剥离术。但1周前仍如期剧烈痛经昏厥,急诊来院请中医治疗。经前3~4天用“内异”Ⅰ方,痛止或经净后改用“内异”Ⅲ号方(方药见下文)21剂。如上述周期法调治7个月后停药。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内异Ⅱ方(蔡小荪)
[组成]当归9g,牛膝12g,赤芍12g,香附9g,熟大黄炭12g,生蒲黄9~60g,丹参12g,花蕊石15g,血竭3g,震灵丹(包)15g。
[功效]活血化瘀,止血定痛。
[主治]子宫内膜异位所致血崩。
[用法]在经前3~5天预先服药,借以搜剔瘀血,达到止血定痛目的。
[方解]暴崩之漏通常以止血为首条,而内异症崩漏,如单纯用止血法则效果不显,盖因此症多由宿瘀内结、阻滞经脉,新血不守,血不循经所致。故纯用炭剂止血,犹如扬汤止沸,往往难以应病。治此须谨守病机,仿“通因通用”之法,重在化瘀澄源。方中以活血化瘀药为主,特别是蒲黄一味,常据症情,超量用之,多则可达30~60g。蒲黄专入血分,以清香之气,兼行气血,故能导瘀结而治气血凝滞之痛,且善化瘀止血,对本症经量多而兼痛经者尤为适宜。方中还常佐山羊血、三七、茜草等,以加强化瘀止血之功。经净之后,遂取复旧之法,重在益气血之品调理,以固其本。
金某,30岁,未婚。
素有痛经史,10年来呈进行性加剧。1980年4月在医院行急性阑尾手术时发现两侧卵巢巧克力囊肿,左侧大8cm3,即做左侧卵巢、附件切除;右侧病灶小,且患者尚未婚,未作手术切除。因术后痛经仍作、妇科肛检:子宫右侧扪及一肿块,超声波探查示:右侧卵巢部位一肿块5cm×3cm×5cm,来中医专科门诊就诊。时值经行,量多如注,且挟瘀块,腹痛剧烈,2天后始缓,腰部酸楚,平素右少腹疼痛如刺,脉细紧弦,苔薄质偏红。治以化瘀调经、拟内异Ⅱ方加减。
处方:炒当归9g,丹参6g,生蒲黄(包)30g,花蕊石12g,赤白芍各9g,怀牛膝9g,制香附9g,血竭3g,川断12g,桑寄生9g。投药4剂,经量旋减,1周净(原需一旬),唯右少腹刺痛未除,兼下黄带。妇检:右侧附件增厚。遂处方:炒当归9g,丹参12g,赤芍9g,川牛膝9g,制香附9g,桂枝3g,海藻9g,炙甲片9g,皂角刺12g,干漆4.5g,血竭3g,莪术12g,败酱草15g,鸭跖草9g,经前加川楝子、延胡索理气止痛。如法治疗10个月,痛经基本消失,经量正常,余症均减。妇科复查:宫体活动稍差、右侧宫底后扪及一鸽蛋大、质偏实的肿块,原医院超声波复查示:右侧卵巢部位囊性肿块,较治疗前明显缩小。
内异Ⅲ方(蔡小荪)
[组成]云茯苓12g,桂枝4.5g,桃仁10g,赤芍10g,丹皮10g,皂角刺20g,鬼箭羽20g,石见穿15g。
[功效]消癥散结。
[主治]癥瘕。
[用法]经净后,水煎服。
[方解]方内“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行气通阳、活血祛瘀,再加鬼箭羽、石见穿、皂角刺等“其功专于血分”“疗妇人血气”之品,其活血化瘀、消癥散结之功逾宏矣。
按语:癥瘕是内膜异位症患者共有症状,兼存于各种类型中,此为疾病之根本,以其形成是由于宿瘀内结,本着“血实宜决之”之治则,故经净后服此方以活血化瘀、消癥散结乃不失澄本清源之本意。
李某,34岁,职工。
1984年因本症行右侧卵巢切除,左侧囊肿剥离术。3年后妇检及B超复查,均示左侧有4cm×3cm×3cm囊性肿块。试用中医治疗,于经净后以“内异”Ⅲ方治疗3周,经前3天改服“内异”Ⅰ方加花蕊石15g、震灵丹(吞)10g,7剂,共服药150剂。经量正、腹痛除。二次B超复查,均示左侧液性暗区缩小至1.5cm×1cm。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作者:张丰强,邓英,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患者必须在临床医师指导下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