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国医大师干祖望诊治过敏性鼻炎经验(医案)

发布于 2022-04-18 · 浏览 1969 · 来自 Android · IP 河南河南
这个帖子发布于 3 年零 18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过敏性鼻炎又称变态反应性鼻炎,为机体对某些物质敏感性增高而出现的以鼻腔黏膜病变为主的特殊病变。临床上分为常年性(持续性)和季节性(间歇性)两种。其症伏表现为阵发性鼻塞,继之连续喷嚏,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很快出现鼻腔阻塞不通,流出大量清水样鼻涕,不能控制,嗅觉暂时性迟钝或丧失。局部捡查:双侧下鼻甲肥大水肿,鼻黏膜大多苍白,或充血,或暗红,鼻腔内有较多水样或稀薄黏性鼻涕,分泌物涂片捡查,可见嗜酸性白细胞增多。

中医称本病为鼽涕或鼻鼽。干老将本病的病因病理主要有总结为以下几点:


1.肺寒:肺为恶寒之脏,寒邪袭肺,经络壅塞,金叩乃鸣,而多鼽嚏。


2.肺热:鼻为肺窍,痒为火化,火乘肺金,故鼻中奇痒而气喷于声。


3.气虛:气虚卫外不固,腠理不密,难御微细之邪,乃使肺金受叩而鸣。


4.阳虚:肾阳不足,难以温养于肺,肺则虚冷自怯,易致寒邪侵袭,促发本病。

img




验案精选


1

徐某,女,45岁。


【初诊】1997年5月30日。


一遇风吹、冷气以及刺激气味,踵至鼻痒、狂嚏,清涕滂沱,终以鼻塞如感冒。


检查:鼻腔未见异常,皮肤划痕(-)。舌薄苔,边有齿痕,脉细。


临证思考 :卫失藩篱之职,难御点滴之邪,此证之体也,质禀过敏,此证之标也。治当固卫脱敏。


黄芪10g,白术10g,白芍10g,诃子肉10g,桂枝6g,徐长卿10g,穞豆衣10g,干地龙10g,甘草3g,14剂煎服。


【二诊】1997年6月13日


药进14剂,鼻痒减轻而狂嚏相应减少,难咯之痰涕已能畅咯,对冷气、刺激物已不太敏感,鼻塞已通,胸膺有些闷痞感觉。


检查:鼻腔(-)。舌薄苔,脉细。


临证思考:本取固卫,标用脱敏。药已见效,效不更方。


黄芪10g,白术10g,白芍10g,诃子肉10g,桂枝6g,防风10g,徐长卿10g,穞豆衣10g,干地龙10g,甘草3g,7剂煎服。


本案是典型的肺气虚寒、卫外不固的病例,肺气虚弱,藩篱失职,腠理疏松,风寒之邪乘虚而入,邪正相搏,祛邪外出而鼻痒难忍,喷嚏频作,肺失宣降,津液停聚,壅塞鼻窍,致清涕淋漓,鼻窍不通。


干老用玉屏风散合桂枝汤加减,方中黄芪、白术、防风益气固表,桂枝、白芍调和营卫,穞豆衣、地龙、徐长卿止痒抗敏,诃子肉收涩敛涕。这是干老最常用的验方。 

2

吴某,男,54岁。










【初诊】1995年4月5日。 










典型的过敏性鼻炎10年。每年2~4月均发作。刻下又应时而作,多清涕。










检查:鼻腔未见异常。










临证思考:夙疾按时而作,桂枝汤裁制。










桂枝3g,白芍6g,乌梅10g,干地龙10g,蝉衣3g,石榴皮10g,诃子肉10g,细辛3g,甘草3g,5剂煎服。










【二诊】1995年4月11日。










过敏性鼻炎,刻下准期发作。鼻痒狂嚏,清涕潮涌而溢。发韧于感冒之后。










检查:鼻黏膜充血。舌薄苔,中央有染黑苔,脉弦。










临证思考:感冒新邪,惹激夙恙。先清浮邪。










荆芥炭6g,茜草10g,紫草10g,墨旱莲10g,蝉衣3g,干地龙10g,诃子肉10g,桑白皮10g,14剂煎服。










【三诊】1995年4月25日。










药进14剂,其病告失。鼻之痒、嚏、涕已少且无。










检查:鼻腔(-)。舌薄苔,脉平。










临证思考:顽疾制服,力求巩固。










黄芪10g,白术6g,防风6g,太子参10g,茯苓10g,干地龙10g,蝉衣3g,诃子肉10g,石榴皮10g,甘草3g,5剂煎服。










干老认为,现代中医耳鼻喉科比古代先进之处,首先在于检查技术上的发展,可以“额镜犀烛”,现代先进的科学设备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不无裨益,所以他提出“望、闻、问、切、查”五诊合用的观点,现代检查已知鼻黏膜充血,结合中医传统舌诊脉诊,可见舌薄苔,中央有染黑苔,脉弦。










本案初诊由于鼻腔未见异常,夙疾又按时而作,所以选用桂枝汤中糅合具有抗过敏药理作用的乌梅、干地龙、石榴皮,以传统配伍理论结合现代研究成果,不能不说是中医理论和临床上的一次改革创新和大胆尝试。二诊时感冒新邪,激发旧病,好比湖水既平,清风骤起,激起无数涟漪。此时应先清浮邪,兼攻夙疾。










鼻为肺窍,故用桑白皮泄肺,茜草、紫草、墨旱莲等活血凉血,荆芥炭祛风力小,不至耗伤阴血,更重要的是入血分,可从血分中将风邪祛出。此方对症下药,配伍精良,所以三诊时顽疾已经攻克,平稳过渡,力求巩固。以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益气固表,守得机体固若金汤,风邪难犯,茯苓渗湿健脾,太子参气阴双补,犹善于病后调理,地龙、蝉衣、石榴皮三味巩固抗过敏疗效。 

3.

王某,男,62岁。




【初诊】1998年4月14日。




近年来常作狂嚏,清涕奇多,遇风冷则诸症倍增。检查:鼻黏膜色淡,两下鼻甲肿胀。舌质胖嫩,舌苔薄白,脉弱。




临证思考:花甲之年,虚寒之体;脾肾不足,土不制水,取缩泉法。




益智仁10g,乌药10g,山药10g,肉桂(后下)3g,太子参10g,诃子肉10g,乌梅10g,覆盆子10g,甘草3g,7剂煎服。




【二诊】1998年4月21日。




服药7剂,涕量明显减少。




检查:鼻甲肿胀已减轻。舌质略胖,舌苔薄白,脉细弱。




临证思考:坤土得充,五液乃治。原方稍事增损。




益智仁10g,乌药10g,太子参10g,山药10g,诃子肉10g,覆盆子10g,茯苓10g,甘草3g,7剂煎服。




本案患者年逾花甲,近年来狂嚏,清涕奇多,遇风冷而加重,鼻黏膜色淡,两下鼻甲肿胀。舌质胖嫩,舌苔薄白,脉弱者,一派阳虚之象,当责脾肾不足。




干老临诊中,凡见有耳鼻咽喉分泌物清稀、量多者,或伴有小便频,或夜尿多者,必考虑阳气固摄作用,或补脾气,或温肾阳,或脾肾同补。常用缩泉丸。




缩泉丸见于《魏氏家藏方》,原用于治疗“下元虚冷,小便频数或白浊、遗尿”。方中以益智仁温补脾肾、固精涩尿为君药。《医学启源》曾谓益智仁能“治人多唾”,干老取来,用于敛涕。

使用本方辨证要点:除了具备常见脾肾不足证候以外,关键点在鼻涕的“质”须较稀,“量”必甚多,乌药行气散寒,山药、太子参健脾补肾,均有益助肾气温煦以化寒水之功;另用肉桂、诃子、覆盆子旨在加强益火温阳,收涩敛涕作用。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1969

2 12 1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2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