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投稿经历:投稿后,审稿人私信你求“合作”怎么办?
SCI中有些杂志会讲究double-blind,即你投稿后,不仅仅你不知道审稿人是谁,审稿人也不知道你是谁。这种双盲管理虽然可能会增加投稿者的一些工作量(即隐去文章中的单位信息,提交投稿需要单独提交title page),但是却会让审稿变的公平公正,尽量避免审稿人带上滤镜对待稿件。
但是很多杂志未必就有双盲一说了,比如BMC,frontiers,hindawi等旗下的杂志基本上投稿后,审稿人都能看到作者单位和联系邮件,大多数情况下可能不会有什么影响。然而,有些审稿人可能会尝试“把握一些机会”。
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两次奇葩投稿经历,并且讨论下如何应对。

第一个是投稿后,某个外国大学的教授声称想合作,乍一看还以为是想国际项目合作了,仔细看看才发现这是个刚投的稿件的审稿人,此审稿人要求跟他合作并把名字加进审稿的这篇文章里(头一回听说审稿人名字可以加进稿件里的)。不得不佩服,此审稿人胆子是真的大!
对此,我没有回应,真没啥好说的。(这个学校我还特地去查了下,来自于阿联酋)对此,我事后截图给编辑部写了信,建议将此审稿人拉黑。

第二个奇葩事发生在我朋友身上,投稿后没多久收到邮件自称审稿人,要求加微信,加完微信后果断干脆的暴露”交易“的想法。看这样子,事情即使不成功,对方还有500能赚呢,看来“条约”本身就是不平等的。我朋友当时很为难,觉得如果不答应不给钱的话,自己的稿件肯定就完了~
对此,我当时就建议大不了撤稿,直接先把证据留下举报到杂志社,这是妥妥的学术不端行为。即使给了钱,稿件接收。看似交易成功了。在不明对方身份的情况下,自己学术不端的把柄已经落入陌生人手中。可想而知隐患有多大......

再换位推测下,可能这个求交易的人是某个管理导师邮箱的学生(各位觉得呢?)
遇到这样的事情,概率其实很低。在接触的这两个奇葩事中,杂志都是两三分水平的,但是如果遇到了,也不要慌,应对方法就是简单干脆的冷处理加举报。既然稿件能被这家杂志送审,肯定也有被其他同级别杂志送审的希望,不必就认定这一家。
最后编辑于 2022-03-04 · 浏览 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