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信SCI爆火背后的三大真相-2
真相二 科研资源的贫困,可能超乎想象,换个角度看国自然。
2019年新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机构,一共有1437所,瓜分了42000个项目。然而,刨掉排名前20的机构
获得项目少于等于3项的机构竟然有近600家(这里暂且先不谈重大项目等极少数不具基层代表性的例子和冷门学科)。如果再整合2017-2018年的结果,可以理解其实科研资源已经在走马太效应:
越是基层,越是缺失资源,越是缺失资源,越难产生文章、获得项目,形成了一个可怕的恶性循环。
真相三 擅长英文写作的人,仍然是稀有物种。
这点是硬伤,无需赘言。就算是2019年在顶级研究所,擅长英文写作的也是香饽饽。
如果你能理解这些,那么,你应该能明白
1. 为什么当“不做实验写文章”出现的时候会突然爆红。
2. 为什么当“纯干文章”劣于“干湿实验结合”,却仍然会吸引国人前仆后继。
3. 为什么国内SCI润色需求会越来越大
那么,你应该知道为什么生信分析可以突然崛起、野蛮生长,成为近两年国人SCI发表的一个主要促进因素。
另外,我们来看看目前国内SCI贡献大户。实际上,我国绝大部分的SCI产出来自各大顶级高校。
顶级高校富集了最优越的资源和人才队伍,但这里没有展现绝大部分中国医疗科研人员的现状。实际上,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大学生和研究生的扩招,拥有大学本科文凭的国人仍然是少见(不到6%)。而硕、博士则依旧是绝大部分地区的珍稀物种。加上一线城市的富集效应,真正组成中国科研大部分的基层,可能远比想象的落后。
再者,我们来看一下每年SCI发刊量(这里以中科院一区为研究对象)。2018年12月,中科院公布的最新中科院SCI杂志分期中,1区期刊(优质期刊)总数577本。月刊杂志居多,部分为半月刊和季刊。实际上,1区的发表文章数在大部分大学占比甚至连四分之一都不到。
遑论绝大部分基层。
日益增加的SCI需求量与有限的SCI接收量直接导致了不断增加的拒稿量和从上到下的压力。
所以,不难理解,有人会选择走SCI造假之路。然而,造假SCI从来都不是国人改变科研现状的首选。
我国科研亟待一个关键转折点,来消弭科研不均衡资源分布与日益增长的SCI需求。
生信分析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它的爆火也就不难理解了。
实际上,生信分析带给国人科研的,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文章数量的增加,而是真正的“科研教育”的普及。
对于双一流的某些顶级院所来说,可能一篇2分的SCI不值一提。但一篇2分SCI可能决定了一个三四五六线城市的医师、研究者是否能顺利晋升,项目是否能顺利申请。对所有基层科研人员来说,这些你看不起的“灌水文章”,却是他们一次重要的科研教育升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