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 做好感控这件事
按:
邱海波提出:”当机体存在创伤、脓毒症或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感染时,PCT均有可能升高。“临床确实存在”PCT升高,而体征不符。
2022-01-05,
凝心聚力 做好感控这件事
健康报,2021年12月29日(7)
近日,由上海斯菲克微生物应用技术研究中心、健康报社和上海市医院协会医院感染管理专业委员会、上海市院内感染质量控制中心联合主办,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承办的第17届上海国际医院感染控制论坛暨第5届东方耐药与感染大会联合会议(下称“SIFIC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成功举办。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医疗管理处处长张文宝、国家医院感染管理专业质控中心主任付强、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陆韬宏、上海市医疗质量控制管理事务中心主任谭申生等为大会致辞。
SIFIC会议已连续举办16届,并以“说感控问题、讲感控干货”在业内著称,多年来吸引了数以万计的感控专业人员参与。今年的会议精彩依旧,共设置了55个分会场、230多场学术报告。会上,众多专家学者就当前感控领域的热点、焦点与难点问题进行探讨与剖析。统计数据显示,本次会议共有21.7万人在线上观看,人均观看时长超过3小时。本报记者整理了部分学者的报告内容,与大家分享。
感控模式须不断升级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病科主任兼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胡必杰:目前,我们正面临着感染性疾病诊治与防控的新局面:院内感染易感人群呈现多样化(包括高龄人群、极低出生体重儿、肿瘤患者、器官移植、复杂高难度手术患者等),各类医疗处置措施(如留置导管、植入手术等)引起的感染事件频发,条件致病菌等感染病原体“更新换代”,这些均导致当前的感染性疾病诊疗防控工作的挑战加大。与此同时,国内医疗机构对复杂感染性疾病的接诊能力不足、可诊治疾病单一、相关医疗人员能力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
为适应感染性疾病发病形势新变化,与国际诊疗趋势接轨,中山医院感染病科首次提出“感染病科3.0版”概念,即开设具有感染性疾病诊治和预防双重功能的“大感染病科”。同时,提出建立“ID(感染性疾病)﹢ IP(感控)﹢CM(临床微生物)”的“三位一体”模式,打破感染科和感控管理部门间壁垒,扭转“感染病科即肝炎科、肝病科”的大众观念,设置多个亚专科,加强与影像科、病理科、重症医学科等平台学科合作,培养能胜任感染科、感控科、微生物室、分子诊断室和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等工作的综合性人才。
经过一系列探索,同时借助“三位一体”模式和被同行总结为中山感染科的“三宝”(微生物宏基因二代测序技术、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技术),我们解决了越来越多复杂和难治的细菌、真菌感染问题,实现了感染性疾病精准化诊治和防控。此外,新的模式和技术更显著推进了学科发展和团队成员个人能力提升。很多团队成员熟练掌握微生物和抗菌药物知识及影像阅片技能,做到了专业精进、全面发展。
管好抗菌药物事半功倍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所长王明贵:近十几年来,抗菌药物管理在我国逐渐受到相关主管部门、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以及民众的广泛关注。
国内抗菌药物管理目前主要实行以行政干预和专业化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近些年,我国在推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近几年,上海市布局实施“三网联动”计划,在抗菌药物管理方面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
2017年,上海市卫生计生委成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管理专家委员会,覆盖行政管理专家、感染性疾病诊疗临床专家、临床微生物学专家、临床药学及药理学家、医院感染管理控制专家,并搭建了细菌耐药监测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医院感染监测网(“三网”)。
“三网联动”计划借助上述专家委员会和监测网,加强信息融合互通,促进学术交流。同时,设立多个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相关指数,深度挖掘数据价值。此外,上海市每年组织召开抗菌药物管理年度总结会和报告会,并出版“三网年鉴”年度报告,为国内其他地区医疗机构的抗菌药物管理工作提供指导和借鉴。
接下来,在“三网联动”基础上,我们将联合全国真菌耐药监测网和中华医学会细菌感染与耐药防治分会,组建“四网一会”,进一步推进我国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科学管理。
阻击感染难在精准诊断
东南大学副校长邱海波:精准治疗一直是临床医生治疗感染性疾病的重要目标,但事实上,当前绝大部分的治疗离“精准”二字仍存在一定差距。要实现精准治疗,关键是解决疾病和病原的早期精准诊断问题。2018年的一项研究表明,临床上只有约1/3的重症感染患者获得了精准诊断。
目前,业内对于感染性疾病相关诊断仍有诸多争议。例如,SIRS(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是否属于感染?早期有学者认为,SIRS即为感染,但研究证明,SIRS是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依据,但并不是诊断标准。当前,不少学者还认为PCT(降钙素原)是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指标,见到PCT升高就应使用抗菌药物,其实不然。PCT的确在细菌感染时可能升高,但其本质上是炎症指标。当机体存在创伤、脓毒症或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感染时,PCT均有可能升高。
近些年,新型感染性疾病生物标志物不断涌现,然而这些标志物能否发挥诊断价值,还需看机体是否对于感染真正发生了反应。
此外,要实现感染性疾病的精准治疗,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是绕不开的环节。多项研究表明,早期使用抗菌药物能显著提高部分患者的治疗成功率。但一项于2015年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学研究提示,62%的患者无法查到病原微生物,22%的患者被明确是病毒感染,真正明确受到细菌感染的患者仅有11%。这给早期应用抗菌药物的普遍做法提出了警示。
总体来看,要实现感染性疾病患者早期精准治疗,第一要先实现感染性疾病的定性诊断,第二要重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第三要快速做出病原微生物及其敏感性诊断,第四要明确机体宿主反应和炎症免疫情况。做到上述几点,才有可能真正实现感染性疾病精准诊疗的目标。
生命伊始更需感控护佑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疾病预防控制科主任刘运喜:近年来,国内医疗机构新生儿院感事件频发,其中不乏三级甲等医院。
经过分析,涉事医院及科室常存在医疗机构内感染预防与控制、感染暴发事件报告与处置、抗菌药物使用、相关人员配置等方面的问题。其中,感控制度执行方面的问题最为突出,主要表现在感控基本制度落实不到位,对出现感染性疾病聚集等重要感染预警事件的警惕性不足、重视性不够;感染暴发、疑似感染暴发事件报告制度未得到严格执行,进而错失早期干预时机;新生儿重症病例诊疗重点环节和重点操作的感染防控不到位,尤其是呼吸机辅助呼吸、静脉输液,以及静脉营养液配置和输注等环节存在漏洞。
涉事医院或科室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主要表现为抗菌药物使用率过高、使用时间长,使用前病原学送检率低,治疗性抗菌药物级别过高、联合使用率高。
人员配置和科室管理问题主要表现在护理人员和诊疗区消毒人员数量配备不足,科室收治患儿安置管理不到位,医疗人员手卫生和设备管理存在漏洞等。
为降低新生儿院感事件发生风险,建议相关医疗机构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发力。一是提高临床医生对院感事件暴发的识别和诊断敏感性,做到首诊负责、首诊尽责。二是加强医疗各部门间协作,做到信息互通、密切配合。三是建立完善的院感事件暴发监测预警网络,尤其是建立以科室、病区为基础的感染暴发早期报告综合监测系统。四是提升医院实验室病原体分离与快速检测能力。五是在疫情防控背景下,持续做好基础感控工作。
本报记者夏海波整理

大会主席胡必杰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