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于尔辛晚期肝癌治验心得

发布于 2021-10-06 · 浏览 8290 · 来自 Android · IP 河南河南
这个帖子发布于 3 年零 208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吾师于尔辛集几十年治肝癌的经验,尤对晚期肝癌的治疗更具灼见,疗效卓著,现将其治晚期肝癌的独到经验,简介如下:


一、肝癌腹水忌用峻泻之剂


于氏治疗肝癌腹水,主张忌用峻泻之剂,如舟车丸等。认为峻泻虽取快于一时,但腹水迅即生长,愈泻益甚。且体质日亏,可致形瘦骨立,腹大如鼓。于氏据葛洪《肘后备急方》,强调腹水系虚损大病所致,峻泻则益虚其虚。罗天益有一案例,腹水,而以益胃分渗之剂为主,如四君、车前子辈,再参以理气之剂,如木香、大腹皮、地枯萝等。脾运得健,气道畅通,每能见效。


腹水之治,中药必以渗泄之辈,而不必用峻泻之剂,而治之乏效奈何,于氏认为,以中医论,除渗泄之药外,必予理气,未见不予理气而得效者。肝癌而不予理气,非其治也,治肝癌腹水亦然。


如再乏效,则必予中西医结合之法,除中药外,再予西医利尿之药。盖西医利尿之药,胜于中药峻泻之剂多。于氏认为:近日,有囿于中医不得用西药之陋习,斥西医西药于病榻之外,此大谬也。观吾中医列祖列宗,莫不欣然接受华夏以外之医理及药物,并纳之于吾中医之体系内,何尝有排斥之情绪。


肝癌腹水亦有中药、西药所不治者。依现代医理,当属下列情况:一曰门静脉、肝静脉或下腔静脉癌栓,水液循环之途既窒,自是积液愈甚,而药不失灵也。如患者情况许可,或能施以手术。二曰癌性腹水,其水液之生成,非由循环失道,而由癌肿之不断渗出,癌块未除,水液之生成不已。渗利治之,不效也明矣。三曰肝癌破裂而成血性腹水。对于癌性腹水,当于腹腔内用药,以抑制之,对于癌肿破裂,或施以急诊手术,或静待其破裂愈合。破裂愈合后,血腹未消者,再施以生理盐水冲洗腹腔可也。


二、肝癌黄疸不宜作肝胆辨


黄疸一证,习俗均以肝胆湿热辨之。细察仲景之论疸,无一字提肝胆。所谓谷疸、酒疸、女劳疸等,无一与肝胆两经相关。在《伤寒论》中,更明言阳明发黄之证。此则黄疸不必肝胆,而脾胃病亦可致黄也。尤在泾曰“谷疸为阳明湿热瘀郁之证”,与仲景所谓“瘀热在里”正相吻合。尤又曰:“阳明既郁,荣卫之源壅而不利,则作寒热,健运之机窒而不用,则为不食,食入则适以助湿热而增逆满,为头眩、心胸不安而已。


于氏认为,肝癌黄疸,正宜熟记此说。肝癌黄疸既以阳明瘀郁所致,自当以消阳明之瘀热为治。仲景用茵陈、山栀、大黄,此均阳明之药而非肝胆药如金钱草、郁金等。


除茵陈辈外,草药可用平地木、田基黄、溪黄草等。仲景曰:“诸病黄家,但当利小便”,因之,必佐以茯苓皮、车前子或西瓜翠衣、冬瓜皮之类。更因黄疸起于阳明之郁,消导药为必用之物,常用者如神曲、山楂、谷芽、麦芽、鸡内金等。如大便通利者,大黄不必常用。大便轻度不利者,但予半枝莲轻泻可也。


前论阳明可发黄,此肝癌黄疸之一端也。依近代学说观之,尚有所谓阻塞性黄疸,先贤未曾论及。胆汁下行受阻,以阳明发黄之药治之,无效也。以肝胆之药治之,亦无效也。阻塞性黄疸,必大便由黄转淡而发白,必周身发痒,此其候也。治必以中西结合之法,或以手术,使胆汁下流有径;或予放射,使癌肿缩小而胆管通畅;或施以外引流术,使胆汁外流,黄疸可退。此时中医治法,配合而已。


三、肝癌肿块,疼痛必从脾胃论之


肝癌主要症状之一为肝区肿块,扪及肝区肿块,习俗常以血瘀辨之。肝区疼痛亦为肝癌常见之症状,世俗亦以疼痛为血瘀之主证。依此推理,则肝癌将无别证可辨,均归之于血瘀,治则亦仅一种而已。于氏认为,实则不然。诵东垣《脾胃论》,有云:“脾病,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动气筑筑然,坚牢如有积而硬,若似痛也,甚则亦大痛,有是,则脾胃虚也。”其中,按之牢若痛,甚则亦大痛,坚牢如有积而硬,种种,东垣均指为“脾病”,且明确指出,为“脾虚病也”。中医辨证之精奥,可不叹乎。


中医理论述及肿块,因丰富多采,不唯血瘀一说,临床治法,亦各禀异彩,因亦非活血化瘀一法。以肝癌目,其病机,综述其主要症状,归于脾虚证。自临床而论,肝癌之症状,亦多为脾胃症状。以效果而论,亦以按脾胃论治为佳,此古近文献俱在,足资证明。


疼痛系肝癌常见症状。习俗论及肝癌疼痛,均甚可怖,治则必予杜冷丁、吗啡之类。此大谬也。于氏经验,肝癌之需用麻醉药,甚为少见。肝癌之疼痛,依其程度大致可分三类:肝癌以其同时存在之肝炎、肝硬化而致疼痛,疼痛较轻;肝癌癌肿有包膜下出血时,痛呈中度;肝癌有癌肿破裂时,或有骨转移时,痛常较剧。世界卫生组织曾有三级止痛之步骤。于氏认为,按吾国情,当肝区轻度或中度疼痛时,按辨证论治用药,得以缓解者达91.9%。正不必用麻醉或非麻醉止痛剂。除辨证论治外,关键还在于精神支持、安慰及其他措施,如多卧床、腹部包扎等。即使剧烈疼痛,亦不必均用麻醉剂,处理方法亦多。


四、肝癌发热之见解


发热,亦为肝癌常见之证候,西医所谓癌性发热也。肝癌之发热,表现常不同,有恶寒的发热者,常似表证;有不恶寒,但恶热者;有恶寒发热又有汗出者;有但发热汗出者;有发热而不汗出者。其热有高有低;有一日一发;有一日数发;有二日或三曰一发;有退清者,有持续发热者。有作表证治者,常不效;有作虚热治者,亦不效。有作半表半里治者,亦不见效。多汗者,汗常出于夜间,或昼寝亦汗,亦有闭目即大汗出。有作盗汗治者,常不效;有作表虚治者,亦未见效。中药果无所其用乎?不然。中药之效,与其辨证之不当有关。


于氏细诵先贤之书籍,发热之病机多矣哉。如夫饮食不节,则胃痛,……精神少而生大热”,是胃病亦可致大热也。又如:脾病似疟”,“脾病上下不宁,……寒热往来”,是脾病亦可发热也。《伤寒论》中,发热诸条,如太阳、少阳外,阳明可致大热,亦有“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等。于氏认为,何不一试以胃、脾诸药治发热乎?


按胃、脾治肝癌发热,常可有效者,以两方为主。一为仲景白虎汤,以生石膏为主,治阳明胃经之热。凡肝癌有大热,或肝区大热,有大汗出者,均可以白虎汤治之。生石膏为甚平和之药,先贤张锡纯氏曾数及之。前代亦有以生石膏治心腹大热者。故石膏之用,可无妨碍。脾胃又为阳明中土,实热则予白虎,虚热则以补中益气汤治之。盖阳明虚弱,中气不足,水火气血,上下往来失常,而热作矣。


肝癌癌热亦有以白虎不效者,或热虽成而未退尽,此时,可中西药并治。每宗张锡纯阿斯匹灵石膏汤法。予消炎痛辈,以生石膏汤和服,亦能收热退、汗止之效。或口服紫雪散,对癌热亦常有效。


不同部位之癌肿,所致癌热之治法常不同。肿癌常以白虎汤法,恶性淋巴瘤则常以当归六黄汤法,手术后之发热亦常以当归六黄汤。肺癌发热,亦常得予生石膏、寒水石辈。


众多之癌肿发热,或可以一方治之。常忆先师张耀卿先生曾云,可以豆豉、清水豆卷治癌热。于氏试之,果有效。临床应用,常以下法加减,如有恶寒者,加苏叶,倍豆豉,清水豆卷之用量。如有多汗者,再加生石膏,或寒水石,或并用。如热较高者,可再加银柴胡、青蒿、葛根。中药无西药退烧药之副作用,且有效。上方或可使多半之癌热者不必用西药。


五、肿癌不作血瘀辨


于氏认为,治癌习俗,常以活血化瘀药治之。尤以肝癌为甚。有所谓活血化瘀指标,以肝掌、蜘蛛痣、腹壁静脉曲张,毛细血管扩张,甚至以有形之肿块均归属于血瘀一证。自中医理论及临床治疗观之。此说可谓大谬不然。中医理论述及肿块。固丰富多采,不唯血瘀一说,临床治疗,亦各禀异彩,固亦非活血化瘀一法。以肝癌言,其病机,李东垣综述其主要症状,归于脾虚证。自临床而论,肝癌之症状亦多为脾胃症状。以效果论,亦以按脾胃论治为佳,此古近文献俱在,足资证明。


肝癌亦有可用活血化瘀法者,凡辨证实痛血瘀者,则亦应用活血化瘀法。近世之活血化瘀,均推重王清任。实则均源自仲景之人参鳖甲丸及大黄䗪虫丸等。观其组成中,如桃仁、杏仁、芍药、丹皮、紫葳,如干漆、赤硝,如鼠妇、䗪虫、蜣螂、蜂房、水蛭、蛴螬,如灶心灰等。近日之活血化瘀方、药,莫不出自其中。


肝癌亦可用鳖甲煎丸,其用法必据尤在泾所论。尤氏曰其邪必假血依痰,结为癥瘕,僻处胁下,将成负固不服之势,故宜急治。鳖甲煎丸,行气逐血之药颇多。而不嫌其峻,一日三服,而不嫌其急,所谓乘其未集而击之也。”观上所述,用鳖甲煎丸之要点,在于“乘其未集”。依今日之检查而言,其适应证必为:


1、甲胎升高而影象诊断中未见癌块;2、肝硬化结节疑其将逐个癌变;3、手术后,癌肿未清;4,其他治疗后,肝癌已消失时,如有血瘀证,当可用之。如癌肿已明显,则已非“未集”,而系大集,即使血瘀证明显,亦当以别法治之,不然,祸不旋踵矣。


肝癌亦有血瘀之证,其证候:肌肤甲错,两目黯黑,肝区痛而按之更甚,痛处固定不移,晚期肝癌而见此类证候,鳖甲煎丸及大黄䗪虫丸不当用也。何则,盖此时峻攻必致消化道出血或肝癌破裂,有百害而无一利。


此时当用何法,于氏经验,当以活血而兼具止血之药治之,花蕊石亦兼有止血活血之功,可有益而避免损伤肝癌之害。


文源:本文选自《上海中医药杂志》1996年01期。作者/徐益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学习,请勿以身试药。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附:赵绍琴肝癌治验

初诊:1985年5月20日。患者40岁,因胃脘部肿块伴疼痛呕吐于1984年11月经某省医学院附属医院检查确诊为胃癌,并行胃全切术。1985年因肝区疼痛来北京某医院检查,B超提示肝内有占位性病变,诊断为转移性肝癌。

   1985年3月14日超声所见:左肝外段及内缘均见低回声区,分别为0.2cm×2.1cm、3.0×2.9cm大小,边界尚清楚。右肝回声均匀,未见明显异常区。提示:左肝内多发实性占位病变。患者自觉右胁下胀满不适,阵阵作痛,心烦急躁,夜寐梦多,口干咽燥,舌红瘦,苔白而干,右脉弦细滑,左脉弦细。此为肝热阴伤,气机阻滞,络脉失和。良由情志不遂,肝郁日久,化火伤阴所致。先用疏调气机以解肝郁。 蝉衣6g,僵蚕10g,旋覆花10g,片姜黄6g,香附10g,木香6g,丹参10g,焦三仙30g,20剂。并嘱其注意忌食辛辣厚味,只吃清淡素食,并每日坚持散步运动,不可间断。

    二诊:1985年6月10日。胁下渐舒适,疼痛大为减轻,诊脉仍弦细,舌红苔白且干,心烦梦多。气机渐调,郁热未清,继用疏调气机方法。 蝉衣6g,片姜黄6g,僵蚕10g,香附10g,杏仁10g,枇杷叶10g,焦三仙30g,6剂。

  三诊:1985年6月17日。脉弦细而数,夜寐欠安,仍属肝经郁热未清、络脉失和之象,再以疏调,参以凉血化瘀。半枝莲10g,白头翁10g,蝉衣6g,僵蚕10g,片姜黄6g,竹茹6g,枳壳6g,焦三仙30g,6剂。

  四诊:1985年6月24日。夜寐渐安,心烦亦减,右脉弦细而滑,左脉濡软,郁热渐轻,仍用前法进退。半枝莲10g,赤芍10g,茜草10g,半夏10g,陈皮6g,蝉衣6g,片姜黄6g,僵蚕10g,焦三仙30g,6剂。

    五诊:1985年7月1日。脉象滑软,舌红苔白,嗳气不舒,再以清血化瘀通络方法。半枝莲10g,赤芍10g,茜草10g,陈皮6g,片姜黄6g,蝉衣6g,僵蚕1.0g,焦麦芽10g,6剂。

    六诊:1985年7月8日。脉象濡软且滑,舌白腻润,诸症皆减,仍用凉血化瘀方法。半夏10g,陈皮6g,半枝莲10g,半边莲10g,蝉衣6g,僵蚕10g,片姜黄6g,焦三仙30g,12剂。

    七诊:1985年7月22日。脉象濡软,舌红且绛,肝区不舒,用益气化瘀方法。沙参10g,茯苓10g,赤芍10g,生黄芪10g,茜草10g,蝉衣6g,僵蚕10g,片姜黄6g,6剂。

    八诊:1985年7月29日。 复查B超,结果如下:肝左内叶见1.30cm×l.20cm低回声团,边界清晰规则。余回声可。超声提示:左肝内叶窦性占位病变。诊脉弦细滑数,夜寐梦多,仍属郁热未清在阴分,继用凉血化瘀、益气活络方法。生黄芪20g,沙参10g,麦门冬10g,蝉衣6g,五味子10g,赤芍10g,茜草10g,焦三仙30g,半边莲10g,僵蚕10g,片姜黄6g,冰红花子10g,30剂。

    患者携上方返回山东老家,续服3个月,一切症状消失,身体日渐强壮。于1985年11月来京复查,1985年11月9日超声所见:肝内回声均匀,未见明显异常回声团,血管清晰。胰腺显示不清。超声提示:肝内未见明显异常。1986年8月患者再次返京复查,结果仍未有异常发现。

   [评析]本案为胃癌术后转移肝癌,恶性程度很高。综观本例治疗全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包括初诊、二诊,以疏调气机、解肝郁为主。虽然患者因癌肿消耗,手术及术后脾胃运化失司日久而致气阴两伤,但其病机的主要矛盾仍然是肝经郁热。因为患者得知自己患了癌症,术后复发转移,自以为无法可治,将不久于世,故而心情沉重,情绪低落,终日闷闷不乐。这是造成肝郁、气机失调的主要因素之一。肝郁日久必然化热,故表现为心急烦躁,夜寐梦多。郁热在里必然伤阴,故又有口干、脉细、舌瘦等表现。比较起来,肝郁是主要的,第一位的。故治以疏调气机,解肝郁热,方用升降散为基础,蝉衣、僵蚕秉清化之气而升阳上达,合旋覆花、杏仁、枇杷叶宣肺下气而降浊,用片姜黄疏利气血之瘀滞。以丹参助其活血化瘀,木香助其调气,焦三仙消积滞而通三焦。并教患者素食以保运化,锻炼以运气血,忌食辛辣厚味则六腑清净,郁热不生。如此综合调理则肝经郁热得以解散,虽不治癌,而直拔致癌之本矣。

    治疗的第二阶段从三诊到六诊,经过第一阶段的治疗之后,气机渐畅,症状渐减,患者心情较前平静,也增强了治疗的信心。此时的治疗重点逐渐转移到凉血化瘀方面。因为肝为藏血之脏,肝经郁热日久,必然造成热入血分而致瘀滞,故单纯疏调气机虽属必要,但针对性不强,必须和凉血化瘀结合起来,气血双调,故在升降散疏调气机的基础上,增入半枝莲清热解毒,白头翁、赤芍、茜草凉血化瘀。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治,患者自觉各种病状逐渐减轻,精神状态也越来越好,信心十足,积极配合治疗,经B超复查,提示肝内原有的两处癌肿,一处消失,一处明显缩小。

    治疗的第三个阶段从七诊开始,在原来疏调气机、凉血化瘀的基础上,增入益气扶正之品。因为本病之初就存在气阴两伤,属正虚邪实之病,经过前二阶段的治疗之后,郁热邪气得以渐渐消散,此时再议扶正即无恋邪之虑,况诊其脉象濡软,气分已显不足,若一味专以清化方法并非上策,此时选用扶正祛邪法最为恰当。故用药在疏调气机、凉血化瘀的基础上加生黄芪益气扶正,生脉散益气养阴。患者返乡前携带方中又增入焦三仙、水红花子,因其返乡后需长期服用,故增入焦三仙、水红花子以助消化,如此则配伍全面,方可长期服用。患者以此方坚持服用3个月,肝内肿物全消,收到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张林国)

备注:本文出处待考,仅供参考学习,不做用药指导,请勿以身试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8290

1 13 3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1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