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解释一下DC2.4

发布于 2021-06-22 · 浏览 6220 · IP 上海上海
这个帖子发布于 3 年零 330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差不多十年前,我在这里回复过一些关于DC2.4细胞系的问题,之后持续不断的有新同学给我发私信询问这个细胞系。我想有必要给新同学解释一下这个细胞的来龙去脉,以飨来着。

DC2.4是什么

这是一个永生化的小鼠DC细胞细胞系,小鼠的骨髓细胞通过病毒实现永生,并通过稳定转染IL-4+GM-CSF自分泌系统使其稳定的分化为DC细胞;在绝对理想的情况下,DC2.4是一个可以无限分裂传代的小鼠未成熟DC细胞。

为什么我不建议你使用DC2.4细胞进行研究

简单说,DC2.4是BMDC的替代品,是二十年前技术不成熟的产物,也是不得已的妥协,以今天的技术水平应该被淘汰。BMDC的培养需要低内毒素的细胞因子(IL-4+GM-CSF),这在二十年前可是个稀罕物,全世界只有几个公司可以提供,价格非常昂贵(当年,导师每年要从美国人肉走私进来的,可见其稀缺性);这个限制今时今日已经不存在了,很多国产的细胞因子已经足够好了,性价比非常好。另外,当年的基因编辑技术不成熟,比较普及的手段是在细胞里做siRNA瞬时敲低,而当时的技术不够成熟,在原代细胞里敲低的效果不好,因此,在可以无限分裂的DC2.4里挑选稳定转染ShRNA的敲低细胞,是一个很好的替代方案。当然了,那时候在小鼠里做基因敲除等基因编辑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只有最顶尖的几个实验室可以做,做出一个转基因小鼠就是一篇CNS。这个限制今天也不存在了,基因编辑小鼠早就商业化。其实,上述两条原因都只是次要的,最重要的一点是,DC2.4只是有DC的表型,其实际功能非常非常微弱,不足以支撑绝大部分免疫学实验。“BMDC如果是波音737,DC2.4顶多算个航模” 。很多对于DC细胞功能检测特别重要的细胞实验(主要是功能实验),DC2.4根本完成不了,比如刺激T细胞增殖等;导致实验结论不够显著,说服力不够。

总结一下,个人认为,BMDC是完全超越DC2.4的存在,BMDC也是非常简单的原代细胞培养,条件非常成熟,成本完全可控可接受,因此,今时今日,完全不存在因为条件所限,不得不使用DC2.4的理由了。说的功利一点,作为审稿人,除非是1分以下的超小文章,任何关于DC细胞的研究,即使使用了DC2.4,对于支撑文章的关键性实验结论,也必须用BMDC确认,否则很难令人信服。这也是现在大概的行情。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6220

回复36 21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