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在美国读医学博士是一种什么体验?

发布于 2021-01-21 · 浏览 4544 · IP 广东广东
这个帖子发布于 4 年零 118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icon推荐

在美国读医,能够为勤奋的医生获得最多的资源和出色的工作习惯。如果你能在这里,你就一直在路上。

如果要最简洁地概括我入学以来的感受的话,那应该是Feeling Blessed。每天都因为走在自己真心热爱的道路上而感到无比幸福,非常庆幸自己从没有因为一路被别人泼冰水而考虑过放弃,更要感谢我父母多年的努力给我提供了足够的支持。当初曾觉得要是没申请上医学院可以接受去读BME的PhD,结果在去过几个面试后就下定决心即使先去读别的学位,即使先去工作,我也一定不会放弃进医学院的目标。上帝保佑,让我很幸运地第一年就申请成功,更幸运的是我最喜欢的,本以为没有希望的学校也向我申来了橄榄枝——所有面试里唯二表现不好的之一(而另一所发挥不好的学校给了我唯一一个post-interview rejection)。

美国医学院的curriculum(大约可以理解为安排课程的方式吧)各不相同,所以有一周考一次,两周考一次,一个月考一次,半学期考一次或者一学期考一次等等不同的情况。而我就是不幸的两周考一次组(好歹还有一周考一次垫著),也就是说我基本就是要不正好考完,要不正在准备考试。我们学校是module制,一般有一门主课是每天上午几个小时的lecture(短期攻克型的,science类的一般一个月结束,解剖则有长短),而下午就是各种longitudinal的课程(贯穿型的,一般是doctoring course,比如physical diagnosis,patient-physician communication,service learning,ambulatory care等等,可以跨一个学期或者一学年)。我这学期的学分是31分,去国际生办公室签字的时候吓了dean一跳,要知道本科生的上限是21分,我必须要每天预习复习,否则根本跟不上节奏,而临时抱佛脚是绝对行不通的。

医学院有自己的图书馆和教学楼相邻,每天每时每刻都是有很多同学在里面学习的状态。甚至医学院里面自带的一个小超市都是早开晚关双休日照营业的状态,可见一斑。

而且美国的医学院很重视community service,是因为身为医生必须要有了解自己所在的社区,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吧。在pre-med的时候就要尽量积攒这些活动以加入申请中,进了医学院更有各种各样的机会。我们学校的毕业要求之一就是需要达到一定的「community service hours」(小时数),不达到不能毕业哦。

Lecture Capture and Note Taking Service

这个也是和国内医学院教育差别很大的一点。医学院觉得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学习方式,他们所做的事情就是提供各种不同的方式让我们自己选择。

Lecture Capture

绝对是睡懒觉党和翘课党的福音,意思是每一节lecture都是录下来的,所以不需要每天挣扎著起床去上课,可以睡到大中午,然后吃个午饭,下午慢慢听上午录下来的lecture,还可以调整播放速度。我本科期间的一位同学就是起床困难户,听说这个简直神往不已。

当然仅限于lecture,其它的例如lab,patient panel(病人来给我们讲他们的经历并回答我们的问题),small group(不同的课的小组讨论)之类的还是要本人去的。

Note Taking Service

有的人喜欢边听课边记笔记,有的人则觉得记笔记太分散精力。所以学校提供note taking service给大家,这样就可以专心听课不用担心笔记的问题了。其实本科期间也有这种服务,但是仅限于给有困难记笔记的同学(经常是有某些残疾的人,比如认识一个同学是海豚肢,一个同学患有脑瘫)。一年一百刀多一点,就可以获得所有lecture的笔记,复习的时候非常有用。而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报名参与记笔记,我也报名了,一节一小时的lecture整理出来的笔记60刀,紧急的考试前最后的lecture笔记(24小时内上交,一般48小时)则是90刀,写个两次就把自己的那份钱给付掉了。我用自己写两个noteset的钱买了个显示屏,因为学解剖只用笔记本屏幕不太方便。

这些笔记除了要求准确的信息外,还会要求大家尽量幽默。事实上在每个note的word模板裡面,都会有些地方写著「insert jokes here」。所以各位负责写笔记的同学们都绞尽脑汁让自己的note读起来更有趣更轻松。随手举个栗子:

那是开始上Gross Anatomy解剖上肢的时候,大家要解剖这个brachial plexus ——从肩膀到腋窝的那片皮肤里,有一个M状的神经结构,非常重要,分支连接前胸和胳膊的肌肉皮肤等等,还有很大的动脉和静脉,所以解剖的时候要很小心,因为那些小分支小动脉小静脉要是切断了就分不清哪个是哪个了。上面这个图就是理论上的神经连接图,而真的解剖的时候就看起来像下图的这堆意面一样根本分不清,大家读到这个笔记的这个图的时候都感觉「so true!so real!」

放个实际解剖图吧,这已经是剖好的了,本来完全是埋在一堆组织和肌肉里的:

除了书本上的知识以外,美国医学教育非常强调医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医学院面试也是一个变相测试你这方面能力的机会,这也是为什么language barrier会成为中国学生衝击美国医学院的难点。

Intra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就是医生与医生之间的交流了,这个相对比较简单,因为我们都是未来的医生。Interprofessional就是各种不同的医疗工作者之间的交流,医生,护士,护工,midwife(助产士),以及神职人员,互相之间都需要有效的理解才能更好地工作。我们有一门Grand Round就是和护士学院的同学一起上的。

所以在communication skill上,美国的医学院强调的相对比国内的医学院更多一些。

Anatomy 解剖

整体来说美国的遗体捐献比国内多一些,所以医学院的尸源一般都比较丰富。我去面试过的另一所学校很得意地表示我们解剖课都是四个人一组,而且多馀的遗体捐献还会支援别的本地的小医学院。我现在所在的学校是五个人一组,不过这不是说我们得到的捐献数量比那个学校少,只是我们课程设置的方式是四个人dissect,一个人负责指挥和peer education(虽然因为时间紧张一般所有人都在动手)。

因为遗体捐献数量足够,所以一般分给医学院的都是非常完好的,没有经过特别大的手术导致内脏有很大变化的遗体,甚至绝大部分都是比较精瘦的。我们这边lab 11个解剖台,我们组分到了一个相对丰满的女性遗体(并不算obese,只是偏丰满而已),已经是全班最大个的了,其他组基本都是瘦瘦小小的。护士学校的同学们应该也有解剖课,不过不知道他们的设置是什么样的了,下次上课可以问一问。

对于愿意把遗体捐献给我们学校的人,会被问愿不愿意给医学生们写一封信,所以在上解剖之前,我们会上一节intro lecture,中间就有来自于捐献者的信。每一封给我的印象都很深。其中一封写到,这个身体为我服务了这么多年,一直都干得很漂亮,现在我不再需要它了,我将它捐献给你们,希望你们能从它上面学到你们需要学的一切。之后请将它火化并且把骨灰撒向大地,如果能撒在National Mall(华盛顿国家广场),在国会和林肯纪念堂之间,让我与这个国家同在,那会是我最大的荣幸。另外有一封则非常幽默,捐献者是我们学校的校友,他表示:几十年前没能进入医学院,没能上解剖课,这真是一辈子的遗憾,为了能够圆满这个遗憾,我决定以这种方式参与到这节课中来,所以我和我的妻子将我们的遗体捐给医学院。虽然自己没能成为医生,我还是希望能帮助教育优秀的医生。愿意捐献自己的遗体的人我认为都是很伟大的,而这些信让我更加感激他们的无私奉献,也因此我对上解剖并没有任何惧怕的情绪。

在正式进lab之前,学校的神父会来举行一个service,不同宗教的同学代表会读各自的祷告词(catholic,christian,jewish,muslim, etc.),最后大家一起读一段公共的祷告词,然后才进lab开始解剖。这个仪式可能每个学校之间都会有所不同。

在美国读医,医学生永远不被允许变得过于舒适、自信或自满,因为当他(她)能够在一个领域的高水平上练习时,他(她)就会被强制旋转到一个新的练习领域,这个过程可以培养出优秀的医生,只有水平高和心理素质好的人才能留下来,继续有条不紊的工作。我很感谢在美国读医的这段时光,没有他,我无法像现在在美国从医。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4544

2 12 2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2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