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能量学》解密中医7:六经探讨!
欢迎大家提意见!最好有建设性的!《逻辑能量学》,影响时代的力量~
什么是藏象?藏象就是病理现象的总结,形态归纳法,这在现代医学看来是踩了雷区了。是一种古代根据病症现象归纳总结出来的联系的学问。这种是通过大量病症总结出来的(归纳法正确性也很高,虽然不追究其原理),而现代医学不认可总结归纳形式,只认可试验形式,只认可化学变化等显性变化。
而藏象在现代科学里有很多代表病症。现代医学有很多的病症能够符合藏象的特征,例如多发性骨随瘤就是一个典型的藏象病症,是少阴属的内容。
六经辨证与能量体系关系密切,中医是纯能量医学思维,把所有病症都纳入了阴阳体系,这应该说大部分正确,也要结合现代医学进行考证。六经对应着不同的能量形式,和物质转化形式,阳主能量形式,阴主物质形式(是一种显性物质因素,现代科学的显性物质因素更多,可以作为借鉴和整理)。对于这些形式对身体的影响很大,病症是符合以下几个特性的。以下稍作整理,算是抛砖引玉了。
3.1太阳经症
太阳经证主要与生物电能及ATP的激活有关、对C系统的抗寒耐热系统及运动系统病症较多,就是太阳之为病,发烧、头疼、脉浮、头项强痛、发烧、怕冷、咳嗽、打喷嚏、流鼻涕、嗓子疼、全身酸痛,脉象浮,舌苔薄等,这些都能找到因外界刺激导致生物电反应的影子。具体见人体能量控制总论,效应器篇章。这不是软弱无力,而是人体与不利因素抗争的影子,表现为热。
而大多数的太阳症早期是强痛,线粒体及ATP发挥不利,生物电强健,造成肌肉强痛。后期太阳经病,生物电弱直接表现为抗寒能力弱和运动能力弱。是生物电能量不足的体现,阳虚则跛,结胸症都是这个内容,胸膜运动也是运动的一种,简单来说中枢神经能量不足就会导致运动障碍。
当然他们没有本质区别,结胸症就是太阳阳明病,结胸是胸膈及扩胸运动生物电的状态。一些水泡、水肿、囊肿等就是太阳蓄水症,这些真正原因是神经射电反应造成局部水聚集。蓄血症就是燥症导致的,神经射电直接伤害血管或细胞,红斑狼疮、冻手红肿等现象都是有关的。这里能看到生物电能的影响。
治疗用汗法,实际上这是一个顺其自然的疗法,运动就是要出汗的嘛,而肌肉僵硬的状态是线粒体作用降低,而生物电需要运行的,这样不运行状态不利于生物电能发挥,疼痛就是一个典型特点。而物质结构是有序的能量,是自然运动的遗存,需要按照内经的方向进行。有序能量和活性有利于生物电发挥,汗法就是一个特性。
在推拿里,内经有一点,厥项痛,取天柱和太阳经,这治疗颈椎病是很好的办法,取穴天柱和膀胱,疗效极佳,这就是顺应经络,发挥天然的生物电循行的取穴。治疗了中西医治疗两年的颈椎病。
3.2阳明经症
阳明经症与热能有关,确切是与水蒸气有关。日晡潮热、大汗出,大渴行饮,面赤心烦,舌苔黄燥,脉洪大等等。热证则吸入水分变多,后期造成阳明腑实症。阳明是熵,不用温针。
阳明经症与热能有关(神经递质在整理,与寡肽等有关),太阳排尿酸,阳明排胃酸,二者似乎拥有关联。主生长,与肌肉、燃料储备等有关,所以阳明需,营养输送存在问题。这里白虎汤症可能是接触降温作用,竹叶、知母、栀子等都是接触降温的问题。而钙质可能对生物电形成具有决定性影响。这些需要依赖大量的试验证明。
中焦为沤,热能与它的消化关系很大,另外蛋白酶活性基于温度的,所以这个经在热能方面是占据主体地位的。能够生津也能化气,少火生气这是一个标准。
3.3少阳病
少阳也属化学能,最主要为胆碱能,主消化运动。更弱化,主转化排泄。与胆盐(乙醯胆碱)、胆固醇等有关,胆碱酯酶是切换睡眠与清醒的关键物质,胆主枢是顺理成章的了。这里我们要佩服古人的智慧,在没有生化基础的情况下,能够把这点总结出来。
结合印度、藏医等传统医学里都是将胆汁分列的,这是判断病症的一个显性因素,所以单做一列。与碱性相关的病症需要根据此判断。
少阳与消化耗能有关,具有促进消化的作用,与消化酶、寡肽、胆盐等有关系。表现不一样的能量形式。口苦代表了一种胆碱的过剩。意味着营养不足(阴不足、这与不欲饮食有关),所以这些经的辩证是人为规定的结果,而少阳病更多是与胆功能发挥有关。更多属于物质因素。
上文提过感觉的问题,淡渗利窍,如果体内运行失常,那么感觉器官就会受到影响,可以预见的是口苦是因为体内碱含量过高导致的,是酸性食物不足或者脾虚所致。耳鸣、眼花等都有其内在的因素在。所以需要从医者一点点研究。所以少阳病从太阴病传来的可能性很大。
3.4太阴病篇
阴病篇是输送营养物质的区别,作用也不一,脾属土,杂冗并蓄,属酸。虽然很大部分营养都是入血的,但淋巴是为了积蓄的,调剂和补充营养物质。所以属土。太阴是营养调配系统,与淋巴循环不利相关,与燃料不足有关,与抗氧化性能有关。
腹满惧按、食不下等都是器官组织液回流、食物回收的问题。淋巴液回流是一种物质调配系统,这是要重视的。附子理中就是典型的提高运化能力的。少阳解水气生,也说明是碱水解食物的一种特性。与慎以苦补之的说法。治疗的是淋巴液运化不利。土润而泉枯。
传统医学里,粘液质与此经关系密切。痰迷心窍,这实际是组织液及脂质流动的问题,靠血液循环解决不了问题,需要靠淋巴循环,淋巴液回流变弱,则粘液质凝聚成痰。中医说肺为储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这说明了这个循环问题,而现代医学却始终不肯认可。包括白内障、虎斑心都是这个问题,用补中益气,归脾都可以解决。
3.5少阴病
少阴决定的是物质的质量。生成的是寒性物质。生物电及钙质系统。对电解质关系很大,少阴对物质的贡献是剥离和升华,保证血液的质量。而少阴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生产了寒性激素。脉紧、缩引等都是少阴病的表现。高血压是一个典型的病。
3.6厥阴病
厥阴与供能有关,影响运动体系,对C系统影响较大,太阳一直热,厥阴忽冷忽热。供能不正常,寒热相加。古代风是冷热交加,造成身体感觉系统波动较大,从而造成适应性变化大,从而古人认为是风的作用。现在来看这点存在问题,风病很大一部分与病毒有关。
厥阴属风,对于C系统的运动系统影响较大,肝出问题是寒热交替,这是能量生产不稳定的体现。这些都是运行系统的体现。糖原等存储是抗疲劳性的根据。肝生产的是热性物质,血钾、醇类等等。得**所奉者生,绝不是肝的物质,而是慎的物质或者淋巴物质。
这个风不仅仅与肝有关,与胆也有关,十一经皆取决于胆,胆为枢,都说明能量控制体系紊乱在肝胆上。而心包三焦也是能量控制紊乱的一个方面。他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需要进一步考证。
病毒造成的病,也展现冷热交替的表象,例如霍乱、疟疾等,被古人按照能量体系理解了,这是一个误读。对于病毒,我们可以认为他是一个能量规则,是线粒体介入的物质,打破了正常的能量调控。而用重酸的做法也是重酸抑制弱酸的方法(中医认为酸能平抑肝风,也经过检验了),能够对病毒活力起到一定的作用,有一个医生提出,病毒怕重酸,相对来说抗生素对病毒效果不佳。
伤寒论的病传也是有规律,他和内经的说法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它讲的是消耗系统(C系统)引起的疾病,由于他讲的是外感伤寒,所以本着寒冷抵抗力的由表及里、由强及弱传变规律。
00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顺序,这是顺序的由来是从能量抵抗力最强到最弱,然后由最易受营养的阴经到最不易感受的阴经止,由于肝具有双重血管输送机制,是人体灶台,同时人抗寒能力最强的地方,排在最后。而太阴是指脂质类的凝滞,是阴经最先感受的地方。而太阳膀胱及小肠是热能最强的地方,是天塌下来的那个“大个”,首先受病情理之中。
最后编辑于 2020-06-11 · 浏览 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