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浅析阎艳丽教授治疗失眠的经验

发布于 2020-04-03 · 浏览 1157 · 来自 Android · IP 河北河北
这个帖子发布于 5 年零 39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摘要:阎艳丽教授治疗失眠基本大法是以脏腑辨证为本,调整营卫气血。认为失眠的主要病机是阴阳不交,阳不入阴,营卫失调。本文通过“协调脏腑,辨证施治”和“谨守阴阳,治病求本”两部分并结合理、法、方、药来简述阎艳丽教授治疗失眠的经验。

关键词:失眠;营卫循行;阎艳丽;脏腑辨证

河北医科大学阎艳丽教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以及科研40余载,是一位集经方、时方于一身的大家。对失眠的治疗有独到的见解,笔者有幸随师学习,颇受启发。

失眠是指入睡困难、睡时易醒及早醒、睡眠质量低下、睡眠时间明显减少,有严重的患者彻夜不眠。长期失眠容易引起心中懊恼、疲乏无力,头痛、多梦、多汗、记忆力减退等一系列临床症状。阎老师在治疗失眠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治疗体系,并在失眠的辨证治疗上取得了理想的疗效。

1协调脏腑,辨证施治

阎老师治疗失眠,多定位于心、肝、脾、肾等脏腑。若病人繁琐之事过多,肝气郁而化火。肝火旺则易横逆犯脾或耗伤心血, 心主血而藏神,肝藏血而舍魂,伤此两脏则肝不敛魂,心不藏神,故影响睡眠质量。心主神明,心、肝两脏均以血为基础,血运畅达方可调畅神明,心神禀明更利于肝之疏泄。若病人以难以入睡、辗转难眠、心中懊恼等为主要症状,阎老师多结合《伤寒论》303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1],以黄连阿胶汤合栀子豉汤为主加减,并用柴胡、白芍、当归、制首乌、龙眼肉等疏肝养血,用黄芩、百合、知母、生地、丹皮等清热除烦,防止耗血散血,使肝体充盛而疏泄有权。

心、脾二脏的关系突出表现在血的生成和运行上,脾气健旺,血液生化有源,心有所养,则神志得安。故一些失眠患者多定位于心、脾,若气血两虚者,阎老师以归脾汤为主加减,舌红、苔少、脉弦细者,多用养阴清热之品。清热多以黄芩、黄连、栀子、石膏、蒲公英之属,养阴多选生地、石斛、白芍、麦冬、百合、知母之类。《金匮要略》记载:“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3],白芍养肝血,收敛肝阴以藏魂,柔肝木以益脾土,乃老师必用之妙药,并搭配柴胡、郁金、合欢皮等疏肝理气,用甘草、山药等以实脾。并以生龙骨、生牡蛎以镇精神,安魂魄。徐灵胎《兰台轨范》载“龙骨、牡蛎者,以失精梦交为神精间病,非此不足以收敛其浮越也”[4],《医学衷中参西录》:“龙骨……故能收敛元神,镇安精神,固涩滑脱。凡心中怔忡……皆能治之”[2],此二者均可以敛心气、镇精神、安魂魄,药理研究表明生龙骨、生牡蛎等均有抑制交感神经的作用。

心属火,肾属水,肾水上济以资心阴,使心阳不亢,神有所附,睡眠自安。心与肾的关系密切,其功能失调,彼此相互影响。笔者随师临证,心肾不交确为常见证候,老师强调辨证治病不可囿于一脏,而应注重相关脏腑调整,交通心肾是治疗失眠的常用之法。肾藏精,精生髓,脑主精神活动,精足则髓充神旺,睡眠方可如常。肾为藏精之脏,精血同属阴,精血被伤,阳不入阴,故睡眠不宁。对于心肾不交者,老师常用夜交藤与酸枣仁配伍以达到滋心阴、宁心神的效果。用二至丸配伍桑椹、枸杞子、山药等资肾水,使得心肾相济。

病例举隅

闫某 ,男, 48岁,2017.10.23初诊。

主诉:严重失眠近一年,难以入睡,睡后易醒,夜尿5-6次,因家人出车祸,日夜多梦,情绪紧张,白睛发红,巩膜出血,乏力,精神倦怠,喜饮,纳呆,腰酸,思虑过重,脱发严重。舌:舌尖边红,苔薄黄中间厚,脉洪滑。

辨证:心肾不交

治法: 滋阴清热,交通心肾

处方:黄连阿胶汤合百合知母汤加减

黄芩15g    黄连4g    白芍18g   百合15g  

生地15g    知母15g   炒枣仁20g  远志10g 

   柏子仁10g   生山药20g  合欢皮10g  夜交藤30g  

生龙骨30g(先煎) 生牡蛎30g(先煎)丹皮15g   生甘草8g  

并嘱咐晚上吃药加生鸡蛋黄以服之。

共14剂,每日1剂,水煎2次合并分3服,以上方加减30付后症状基本消失。

2 调和营卫,治病求本

阎艳丽教授认为失眠的主要病机是阴阳不交,阳不入阴,营卫失常。营卫之气规律的昼夜变化,是保证人体良好寤寐状态的基础。《灵枢·营卫生会》篇曰:“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灵枢·口问》篇曰:“阳气尽,阴气盛,则目暝。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灵枢·寒热病》云:“足太阳有通项人于脑……明跷、阳跷,阴阳相交,阳人阴,阴出阳,交于目锐眦,阳气盛瞋目,阴气盛则暝目。”白天阳气盛于外,卫气行于体表阳分时,卫气昼从足太阳膀胱经开始行于诸阳经时,阳跷脉渐盛,则目开,夜晚阴气盛于内,卫气行于体内阴分,当卫气夜从足少阴肾经开始行于诸阴经时,阴跷脉气盛,则目闭。卫气运行不能顺利入于阴分,形成夜晚卫强营弱的病理状态,夜晚阳盛,精神亢奋。

老师经过多年经验将其分为四种证型:一、阳亢太过,而阴相对不足,故阳入之无位,阴阳不得交,阳气亢于外,故不得眠。二、阴虚阳亢,阳气相对亢胜,入而无位,阴阳不得交,故不得眠。三、阳入于阴的通路被阻,阳不得入阴,阴阳不得交,不得眠。四、阴阳二者皆有所衰减,则营卫虚衰亦不得交。阎老师认为,人体存在阴阳出入变化的枢纽,从而维持规律性的运动。少阳位于阳之末,阴之始,少阳枢机正常,则表里内外阴阳和调。故阎艳丽教授,在调整营卫阴阳时,万变不离少阳。

2.1 阴相对不足,阳入之无位

此类患者多以难以入睡,辗转难眠,心中懊恼为主症,卫气亢盛导致营阴相对不足,卫气浮越于外使卫气运行规律发生改变。阳气亢于外,阴阳不得交,故不得眠。《灵枢·大惑论》记载:“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盛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不目瞑矣”[5],倘若卫气不能适时归于阴分,引起阳气亢盛,则不得安眠。阎老师认为阳气亢盛与否关键在于手足阳明经,乃因阳明经为卫气由阳入阴的关键。故老师多用清胃散、白虎汤、小承气汤等泄阳明经热,使病人精神得安。

2.2阴虚阳亢,入而无位。

五脏运化水谷精微生成营卫之气,若营气衰少,卫气趁虚内伐,营卫失常,故“昼不精夜不暝”。“阳气者,精则养神”,若营阴不足,阳气无所附则亢胜于外,如此则神不得养。昼不能助卫气温煦于表,抗邪于外,故“昼不精”。夜收纳卫气失职,卫阳浮越于外,营卫不得交,故“夜不暝”。此类患者的病机多伴有心肝血虚、心脾两虚、肝肾阴虚,或者水亏火炽。老师面对此类患者多善用百合地黄汤、归脾汤、玉女煎、二至丸或黄连阿胶汤。并以百合地黄汤或百合知母汤搭配夜交藤与酸枣仁来清热养阴安神,用二至丸或六味地黄丸培补肝肾,此清热养阴填精之法使营阴得养,阳气有所附,营卫由此运行有权,故效果甚佳。

病例举隅

叶某,36岁,男 2017.10.18初诊,患者失眠10年有余。

刻诉:近期睡眠欠佳,多梦易醒,睡时4-5小时。自觉睡醒后小腿酸胀无力,脾气急躁,纳差,心烦喜饮,大便不畅,二天一次。舌体偏厚,苔薄白,脉弦滑细。

辨证: 肝郁气滞,肝肾阴虚

治法: 疏肝理气,培补肝肾

处方:小柴胡汤合六味地黄丸加减

柴胡15g    葛根30g    黄芩15g    白芍18g 

   陈皮10g    法半夏10g   茯苓15g    茯神 15g 

   炒枣仁30g   合欢皮10g   夜交藤30g   生山药20g 

   山萸肉10g   熟地 10g    桑寄生15g   川断15g

 怀牛膝15g   生龙骨30g(先煎) 生牡蛎30g(先煎) 生甘草8g

共7剂,每日1剂,水煎2次合并分3服,在此方基础上加减,服用40剂后诸症消失。

按:此患者肝肾阴亏,水亏火炽,从而营阴亏乏,卫阳不得内敛。故用生山药、山萸肉、熟地培补肝肾,法半夏、生山药取半夏秫米汤之意交通阴阳,调和营卫,用生龙骨、生牡蛎镇肝潜阳,酸枣仁、夜交藤资心阴、养心神。 方中用药标本兼顾,相得益彰。

2.3阴阳受阻,阴阳不交

痰热阻滞,痰火扰神,或者瘀血内阻,血气不畅,故阳不得入阴。阳气从阳入阴的主要的道路属于阳跷经脉,而其关键在于手足阳明经。而今人多喜精粮,贪食膏粱厚味,脾胃多滋生痰浊,《灵枢·邪客》云:“今厥气客于五藏六府,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暝。”故有形实邪阻滞经脉影响卫气运行,卫气留恋于外,充斥阳跷脉,阴阳失交,故不得眠。若痰热内扰者阎老师多用浙贝、胆南星、陈皮、法半夏、茯苓、瓜蒌、黄芩等化痰清络;以酸枣仁、柏子仁、茯神等养心安神;选用丹参、川芎之类活血化瘀通络。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或者小柴胡汤合温胆汤佐用合欢皮、夜交藤等解郁养心安神之品,融动、静、升降、开阖于一体,其疗效更胜。

病例举隅

王某,男,34岁。

初诊:失眠半年以上,口苦,纳呆,心烦欲呕,头晕目眩,喜冷饮,大便粘溏,腹满腹胀,纳后反酸,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 痰热扰神

治法: 化痰消积

处方:大承气汤合温胆汤

处方:法半夏12g 陈皮10g  茯苓9g 黄连3g 

   藿香10g  厚朴10g 枳实15g 炙甘草6g 

   柴胡10 g  黄芩12g 炒谷芽15g 大黄6g 

共3剂,每日1剂,水煎2次合并分3服。

按:此为胆腑受扰,失于疏泄,气郁生痰,痰阻胃中,久郁化热,痰热上逆,扰动心神,致心神不安而失眠,如《血证论·卧寐》所言:“盖以心神不安,非痰即火胃为中枢,升降阴阳,于此交通,痰热阻于胃中则失水火相交之道而不寐”。有形实邪阻滞影响卫气运行,当通其滞,化其痰。

2.4 阴阳俱虚,阴阳不交

阴阳之气俱不足,当无力协调气血,阴阳不交,故不得眠。阎艳丽教授认为“在阴阳气血俱损的情况下,调补脾土乃为良策”。多用参苓白术散或香砂六君子合二陈汤来调补脾胃,使阴阳协调,营卫得常,并用生脉饮气阴双补,增强动力。《保婴撮要》谓:“若脾胃气盛,则脏腑调和,水谷之精,各各融化,以为平和之气。若胃气一逆,则气血不得其宜,脏腑不得其所,不寐之症,由此生焉。”《金匮要略》云:“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3]。对于喜悲伤欲哭者,小麦、大枣均为不可缺少之品,伴有心悸、多汗、乏力者多用甘麦大枣汤合生脉散加减已达气阴双补。老师汇经方、时方于一体,随证加减,疗效显著。

病例举隅

患者:刘某,女,40岁,2019.5.11 初诊

主诉:因压力大而心情焦虑,心悸,乏力,寐差,脸上布满痤疮,纳呆,善太息,喜饮,大便一天一次,月经量少伴有黑色血块。舌红苔黄舌下瘀滞,脉弦细。

辨证:肝肾气阴两虚

治法: 疏肝理气,补气养阴

处方:小柴胡汤合生脉饮加减

柴胡15g    黄芩15g   栀子10g   白芍18g

炒枳壳10g   太子参15g  黄精15g   五味子8g

合欢皮10g   炒枣仁15g  当归12g   夜交藤30g

甘松10g    蒲公英18g  茯苓12g   生甘草8g

共7剂,每日1剂,水煎2次合并分3服,以上方加减30付后痊愈。

结语

阎艳丽教授治疗失眠以脏腑为本,结合营卫的循环规律,创立了独特的治疗体系,以上所述病机方药尚有不足,但足可以临床不误。

参考文献:

[1] 郝万山、钱超尘.伤寒论. [M].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88

[2] 张锡纯. 医学衷中参西录 [M].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7:69

[3] 何任、何若苹.金匮要略.[M]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1

[4] 徐灵胎.兰台轨范.[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5.1:82

[5] 田代华.灵枢经.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165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1157

回复6 点赞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