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单抗 非还原电泳 主带下方120kD 杂带成因 讨论。

发布于 2019-06-21 · 浏览 7911 · IP 浙江浙江
这个帖子发布于 5 年零 332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在进行抗体非还原电泳时,经常能看到主带下方有杂带,分子量约120kD,几种原因解释。

1、一些文献解释是二硫键重排,尤其是IgG2 等,加入IAM NEM可以抑制这种作用,效果显著

2、 处理过程产生的片段HHL ,与分子量较为接近

3、结构影响,导致电荷不均一,迁移率不同 

一个项目  70℃加热五分钟得到如下图谱,非还原下方120杂带。

img

样品室温反应后检测。120kD增大非常显著,

img

进行了加热梯度实验。除70度样品以外,其余与室温反应样品类似,120kD条带显著。 加入IAM后,效果类似。 根据以上判断,加热温度非常重要。 加热的目的就是蛋白变性,并且和sds进行充分的结合,是为了破坏蛋白质的高级结构.煮过的蛋白跑胶就不会受到它本身高级结构的影响,只和大小相关.不煮的话,跑胶的速率就与很多其他因素相关,特别是高级结构。

  这个实验是否能说明 120kD这条条带,也可能是结构影响,电荷不均一导致?
是否有战友做过切胶回收后,进行进一步MS坚定?

img


  All sample were load 5ugM: Mark1:mab 25℃      2: 45℃       3: 70℃        4:25℃ +IAM      5: 45℃+ IAM  6:70℃+IAM     7  :Reduced 70℃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7911

12 22 点赞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12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