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意向分析(ITT analysis):1)是什么?2)为什么?3)怎样用在回顾性研究中

发布于 2018-05-10 · 浏览 1.0 万 · IP 上海上海
这个帖子发布于 7 年零 9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下面是一个虚拟的临床试验,用来和大家讨论:意向分析(ITT analysis):1)是什么?2)为什么是临床试验的金标准?3)怎样用在回顾性研究中,让自己的研究更“高大上”。

我的视频讲解链接:  https://v.qq.com/x/page/z0646ru45rn.html

研究对象:240个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被随机分配到两个组别,接受三个月的甲氨蝶呤或者米诺环素治疗。研究结果 - 一级终点指标,也就是用来评判疗效最重要的指标,三个月时间点的缓解率,在两个组别中分别为54%和53%。

 甲氨蝶呤组,114人完成试验,缓解62人,缓解率62/114, 等于54%;米诺环素组,75人完成试验,缓解40人,40/75, 等于53%。

作者结论: 甲氨蝶呤和米诺环素治疗类风关,疗效相当。

 

这样一个结论是草率,甚至是错误的,原因是缓解率计算的基数,也就是分母,是完成试验的患者,甲氨蝶呤组114人,米诺环素组75人,不符合意向分析原则。

 

首先复习什么是意向分析(intent-to-treat analysis)。意向分析中“意向-intent”,指的是“干预意向”,具体到这个临床试验,是治疗意向。而治疗意向,是在随机入组时决定的。某一个具体的患者,在入组时被分配到甲氨蝶呤组,治疗意向就是甲氨蝶呤。意向分析有两个基本点:

1)入组的每一个患者,都必须纳入分析。英文里有句行话叫:“Once enrolled, always analyzed”,说的就是这个;

2)每一个研究对象分析时都必须放在入组分配指定的那个组别。某一个患者,入组时被分配到甲氨蝶呤组,不管他是否按照研究方案完成了三个月的治疗,甚至不管他是否接受了甲氨蝶呤,都必须放在甲氨蝶呤组里进行分析。


问题来了:类风关是一个慢性疾病,而甲氨蝶呤和米诺环素都是病程改善药,通常需要两个月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看到显著疗效。某个病人,吃药一个礼拜就不再吃了,当然看不到疗效。因此,有些人认为,中途停药或者失访的患者不应当纳入分析。乍听起来很有道理,细细品味其实不然。

 

240人随机入组,完成三个月试验的患者数,甲氨蝶呤组114人,米诺环素75人。两个数字差的很远,背后有很大讲究。大致有两种情况(假设入组比例1:1):

1)米诺环素的不良反应比较多或者是更加严重,患者受不了决定停药,或者压根不告诉你就跑了;

2)患者吃药一两个月,感觉疗效不好,疼痛没有改善,决定退出。

 

先看第一种情况,因为不良反应停药或者失访,有些人会argue,我做这个研究的目的是看疗效。你不坚持服药,我就没法评价疗效。所以我对比两组的缓解率,基数是完成三个月试验的患者,没错!的确没错。但是,你对比两个药物的目的,是指导患者用药选择。具体的场景应当是一个新病人,站在你医生的面前,你开甲氨蝶呤给他,三个月以后病情得到缓解的概率比米诺环素,更高还是更低?这是你的读者、杂志主编和审稿人关心的问题,也是你作为一个研究者和论文作者应当和必须关心的问题。而患者病情是否得到缓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能够耐受这个药物。你的药,理论上疗效很好,但病人根本无法耐受,谈什么疗效。 基于这样的考虑,你计算缓解率,基数必须是入组的患者,而不是完成整个试验流程的患者。

 

再看第二种情况,患者吃药一两个月,感觉疗效不好,疼痛没有改善,决定退出。你把这样的患者排除在分析之外,意味着你人为地淘汰了疗效不够好的患者,只纳入了疗效相对比较好的患者。这个做法,有点像神医张悟本:你看这老太太,每天吃二两绿豆,活了九十岁;她老伴不吃,六十不到就走了。典型的选择偏倚和循环逻辑。

 

回到上面例子:使用意向分析,甲氨蝶呤组入组120人,完成试验114人,62人缓解,真正的缓解率是62/120,52%;米诺环素组入组120人,75人完成试验,40人缓解,真正的缓解率是40/120,33%,而不是40/75,53% 。一个病人站在你的面前,你应当首先考虑使用甲氨蝶呤。同样的结果,不同的出发点,


怎样把意向分析原则的精髓用到回顾性研究上面?

首先,请大家把今天我们用的这个例子想象成一个回顾性研究:研究目的还是对比甲氨蝶呤和米诺环素对类风关的疗效。具体是查阅了过去一年科室的电子病案,找出满足下列三个条件的病例:

1)符合国际公认的类风关诊断标准;2)接受甲氨蝶呤或者米诺环素至少三个月;3)治疗后对病人做了可靠的评估。

 

最后找到甲氨蝶呤病案114份,米诺环素病案75份。分析数据结果显示,甲氨蝶呤114人,缓解62人,缓解率62/114, 等于54%;米诺环素75人,缓解40人,缓解率40/75, 等于53%。结论:2药相当。错误:违背了意向分析原则。

 

解决方法:优化研究的流程,把病例收集过程分成至少四个步骤:1)找因为类风关就诊的患者;2)找接受甲氨蝶呤或者米诺环素的类风关患者;3)找接受甲氨蝶呤或者米诺环素至少三个月的患者;4)找有可靠转归评估的患者。这四个步骤的结果(每一步找到了多少份病案),需要在论文中用一个类似CONSORT规范流程图的形式展现出来,并加以描述。

 这么做,有三个目的:

1)病例的收集是回顾性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了对收集过程的描述,读者才能把握你研究对象的来龙去脉,才能判断你的研究结果是否具有普适性。

2)有了细节的描述,你研究的可信度才有保障;

最近几年,有一些中国作者弄虚作假,对中国研究者的声誉造成了很坏的影响。你说我做了一个回顾性研究,两个组别分别有多少人。这个事情是否可信,就是人嘴两张皮。假设你描述了具体流程,每一步有多少人,你的研究看起来就可信得多。

3)你可以借用意向分析的概念,用病情得到缓解患者的数量作为分子,用接受两个药物治疗、不管治疗实践是不是满三个月,作为基数,去分析疗效。这么做,得到的结果更加确实,结论更加可靠,也更有“地气”,对临床实践更有指导意义,能能够得到审稿人的更多赞许。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1.0 万

4 70 16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4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