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 读博
因为盲目的乐观轻信,才有如今悲惨的遭遇,也是有沉痛的教训,看着如潮水般涌向德国读博的后来人,反思这样是否值得,虚度了光阴,白了少年头。写下这些是为了后来的同胞不要重蹈覆辙,至少避免这个实验组。
这里要讲的是在德国读医学博士的事情。
背景介绍下吧,很多事情是进实验室呆了很长时间才知道的。德国东部某大城市,医学院号称欧洲最大的。我们的专业是临床大科室,内科第一大科,教授也零零总总有200来篇挂名文章,研究方向却是非常冷门的方向(注意,大专业-冷门研究领域,留个伏笔),但是忽悠陶瓷的人的时候,说出来的方向却是很高大上的。
先说现实的情况吧:
1.出来读博,多数还是希望或多或少的能够学到一些新技术,新理念,不管是想那个md,或者phd的学位。但是这个愿望基本落空,我们几个中国人都在同一个教授同一个实验室里,呆的时间短的都至少1年以上,干过的和目前正在干的事情,用干杂活,搬运工,流水线工来形容不为过(这个实验室不让我们自己把一个课题从头到尾做完,只让我们用一个方法重复做一个事情)。可能连富士康的流水线上的工人都不如。
2.从这个实验室小组招的学生就是非洲人,中国人来看,他们的打算就是找几个工人来干杂活,而且不需要付费,所以他们也就没有让我们掌握多少东西的意愿了,而且稍微有点技术含量的技术都不会让我们知道的。说这个实验室组建没多久吧,其实也有10来年了,但是观察这么久,都没见个清晰的管理体系,比如说小组会议啊,学生的定期实验汇报啊,都是想起来了就开一下,而且都是形式一下。小老板对我们对实验,课题的任何建议意见基本就不容置喙,这些连国内稍微像样点的院校都不如。
3.很多实验组都会给学生第一作者的文章,但是这个实验室文章也不给,更别说第一作者的了。
4.教授自然是不会付钱给我们的。教授不是没钱,是不想给我们而已。小组里能有技术工的,是不缺钱的。
5.中国人的基本上被承包了:费时间,耗力气,没技术含量的活。
6.我们生病请假,都还会颇多微词。
最后说说人吧,教授自然少见,打交道的都是小组的人,从小老板到下面的技术工,都是女的。小老板不是德国人,行事风格是朝令夕改,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靠10年发表在本专业第一的杂志的一篇文章拿到今天的位置。
那么整个小组的工作氛围如何呢?2年内连续主动辞职了3个雇员,1年内走辞职了2个,占了原总人数的二分之一。其他组的人说我们所在这个组的氛围是相当的压抑,我们中国人被组里的技术工压榨就不用说了,干不完的活永远是我们的,永远做替罪羊,而且,串通小老板,唱双簧陷害我们的事情也发生过不止一次。这也是让我们大开眼界。其他细节感受就不足而一了。
总结下,大家需要注意警惕的地方,不一定完全适用,大家权且看看。
1.德国读博,整体氛围,不论学术,社会,生活等等,还是西边的好些。
2.大专业领域,却是冷门研究方向,可能就没什么产出,小心不会给第一作者的文章。
3.教授的个人网页上的小组合照,特意有非欧洲面孔,甚至有中文介绍。没有面试就发offer一定要警惕。有可能为的就是吸引大家自投罗网。
4.实验室照片里有太多的女的,男的成点缀了,需要注意,就怕不适应母老虎。
5.其他实验室情况多数比我们好,但也有比我们更惨的。
上了贼船,要下来可就没那么容易了,这就是我们的真实写照。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1.1 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