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创伤失血性休克的补液原则!现在交通伤日益增多,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人也相应增加.前些年一般主张用等渗液复苏,最近几年研究发现以前提出的小容量液对院前救治和以后的患者恢复更有益.所以现在一般主张用高渗盐复苏,但高渗盐也有增加术中危重急救 · 2004-12-27
消化道出血失血性休克 8月比较闲,没有特殊病例,近日收治一例呕血、黑便、失血性休克患者。病因方面考虑既往口服II因子抑制剂达比加群,ADP抑制剂氯吡格雷导致出血可能。 入院时血压低,皮肤湿冷,血乳酸高,明显危重急救 · 2022-09-02
【原创】复合外伤,失血性休克一例口渴,略烦躁(失血性休克早期?) HB RBC HCT全低...凝血四项中,APTT略升高 根据病人情况,决定改行全麻( 失血性休克,凝血有异.)诱导用药及顺序: 咪唑4毫克,芬太尼0麻醉疼痛 · 2009-01-03
失血性休克病人术中高血压今天遇到一个刀砍伤的胸腹部失血性休克 一侧肾贯穿伤 ,肝破裂 ,肺破裂病人。男性28岁 体重65公斤, 入手术室后,血压85/40,再开一条静脉共三条静脉,分别输注贺斯, 盐水 , 多巴胺 ,力月西麻醉疼痛 · 2007-04-01
【共享】腹部创伤与失血性休克的处理呵呵 一个关于 腹部创伤与失血性休克的处理 的 ppt :) 非常详细 希望大家喜欢!下载地址 :http://www.zshare.net/download/2676337b553704/普通外科 · 2007-07-13
如何保证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的稳定性按照文献方法制作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用来研究药物的作用,具体方法是:髂静脉放血25分钟,放血量约为总血量40%,微调放血使血压稳定在35mmHg5分钟。但是发现此后有的动物血压可以反弹较高,不须救治药理及临床试验 · 2004-08-26
【病例讨论】眼外伤后失血性休克的治疗男,18岁,晚10时被人砍伤左眼和头部,急清创缝合.失血约1000ml以上,血压80/40mmhg,无家属,老师不同意输血.如何抗失血性休克治疗?眼科 · 2006-02-27
家兔失血性休克的微循环观察及解救【实验目的】 1. 了解家兔失血性休克模型复制。2. 观察失血性休克时动物的肠系膜微循环变化。3. 了解失血性休克发病机制,设计其抢救方案,加深对药物的药理作用的理解。【实验原理】大量失血可引起失血性休克实验动物与生化组胚 · 2017-04-27
病例分享43-一例失血性休克的随想mmHg。予酚磺乙胺、白眉蛇毒血凝酶止血,五官科明胶海绵填塞,仍有出血。考虑失血性休克代偿期,予500ml生理盐水扩容后,患儿烦躁大汗较前好转,后输注悬浮红细胞2U,同时嘱多饮水,输血后患儿发热39儿科 · 2022-10-22
失血性休克院前急救患者头皮破裂,夜间长时间出血昏迷未发现,双侧瞳孔稍大,血压28/12mmhg,血管坍塌,救护车颠簸,输液条件差,勉强开放一路通道,求教各位大佬,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谢谢🙏危重急救 · 2023-07-17
不交钱的慢性失血性休克病人,你们怎么办?半年前夜班,来了一个接触性阴道出血半年多的病人,住院前一天因为同房后出血量特别多头晕乏力只能卧床,家人在药店买了云南白药用后血逐渐减少,来院时已经无阴道流血。但病人表情淡漠,表现嗜睡,查宫口已经呈火山心情驿站 · 2017-07-14
巨量鼻出血致失血性休克患者以“鼻腔间断出血2日”入院。2日前在家休息时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鼻腔出血,具体出血量不祥,自行填塞处理后出血停止,来院查头颅CT无异常,因鼻腔未再出血故自行回家。入院当天约下午2-3点间外出时再次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 2019-01-17
【讨论】剖宫产术后失血性休克患者因“停经9+月,下腹痛伴见红5+小时。”入院,既往有两次剖宫产史。下腹部可见一约10cm的纵向手术疤痕。产检:宫高36cm,腹围100cm,胎位LOA,胎心音145次/分,宫缩不规律,宫口未开,胎妇产 · 2014-05-19
【原创】抢救失血性休克一例经过 患者女,28岁,于2009年2月18日13:00在连硬外麻下行双侧输卵管结扎术,术前常规检查正常,术程顺利.术后常规输液. 19:30患者诉腹痛,心里难受,妇产科值班医生发现患者面色苍白,腹部膨麻醉疼痛 · 2009-02-19
【讨论】失血性休克病人死亡患者,女性,37岁,体重45kg。因全身多处刀刺伤送入医院。在清创间测得血压75/40mmhg、HR: 120bpm,R:22bpm。病人为急诊科送来,来时发现液体通道出现问题,遂要求手术室护士建立静麻醉疼痛 · 2008-07-12
【求助】大虾救命!我怎么做不成失血性休克模型?各位大虾救命啊!!我做了好长时间了,就是做不成这个模型,我怎么毕业啊!我做的也是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方法和大家基本上差不多,即:采用颈动脉插管,根据文献,我只用这一根血管进行放血、监测和复苏实验动物与生化组胚 · 2007-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