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咳嗽16年,这是为什么?
有一患者长期咳嗽16年余,多家医院就诊一直没有找到病因,最后做一项检查找到了病因对症下药,多年咳嗽终于缓解。
详细病情如下:64岁女性,长期咳嗽16年,长年咳嗽无季节性改变,但活动或体育活动有所加重。咳痰极少,无气喘胸闷及呼吸困难,夜间无打鼾。
2007年胃十二肠镜检查诊断为糜烂性食管炎,予奥美拉唑40mg bid治疗,但咳嗽并无改善,2个多月后停药。目前用药是阿司匹林81mg qd。
患者有季节性鼻窦炎史,皮肤点刺试验阳性,对尘螨、野草过敏,但患者诉鼻窦炎季节性发作时与持续性的咳嗽症状并无关联性。患者否认吸烟与使用毒品。否认家族性过敏性疾病史,无遗传性疾病史。
查体无异常,两肺无哮鸣音。
近16年来胸部影像学、心超、喉镜、气管镜、肺功能均正常。
此次就诊予肺功能检查,查FEV1 82%预期值,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升高到93%预期值,增加13%,FEV1增加>200ml,由此符合『明显可逆』的气流受限,强烈提示哮喘诊断。
遂予中等剂量吸入激素(ICS)联合长效β2激动剂(LABA) -- 莫米松/福莫特罗(ICS/LABA) 100/5μg 1吸bid,短效β2激动剂按需使用。考虑到患者有糜烂性食管炎存在胃食管返流,予奥美拉唑40mg bid,暂定疗程3个月。2个月随访咳嗽明显好转。
讨论
慢性咳嗽是指咳嗽时间>8周,多数慢性咳嗽与感染无关。
慢性咳嗽的诊断应首先考虑咳嗽变异性哮喘(CVA)、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和变应性咳嗽(AC)等常见病因,上述疾病占慢性咳嗽病因的 70~95%。
咳嗽变异性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 CVA)是一种不典型的哮喘,以咳嗽为唯一的症状,并无胸闷气喘,是国内慢性咳嗽最主要的原因之一。2005年欧洲有研究发现CVA占慢性咳嗽的24%,位居第一。
CVA的诊断标准:
1. 咳嗽作为唯一或主要症状,无喘息、气急等典型哮喘症状;
2. 具备可变气流受限的客观检查中的任一条;
- 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
- 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
- 平均每日PEF昼夜变异率>10%或PEF周变异率>20%
3. 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咳嗽。
本患者表现为长期慢性咳嗽,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咳嗽无其它原因可解释,最后确诊为CVA,经ICS/LABA治疗后咳嗽症状明显好转。
2015 年中国指南建议将通气功能检查、支气管激发试验和诱导痰细胞学检查作为慢性咳嗽的一线检查(2B)。
舒张试验用于测定气道的可逆性改变。常用吸入支气管舒张剂有沙丁胺醇等,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重复测定肺功能,FEV1较用药前增加≥12%,且绝对值增加≥200ml,判断结果为阳性,提示存在可逆性的气道受限。
哮喘缓解期舒张试验可阴性,需要进一步行激发试验,激发试验常用的吸入激发剂为乙酰甲胆碱和组胺,还有变应原、高渗盐水等。激发试验适用于非哮喘发作期、FEV1≥70%的患者。
但激发试验主要有以下禁忌症:
- FEV1<50%
- 近3月内有心肌梗塞或脑卒中
- 收缩压≥200mmHg
- 主动脉撕裂
激发试验诊断CVA的阳性预期值(PPV)为88%,阴性预期值(NPV)为100%。
需要说明的是舒张试验与激发试验阳性假阳性较多,特别是合并心衰、COPD、支气管炎与变应性鼻炎时,所以哮喘诊断没有金标准,仅根据舒张试验与激发试验阳性不能确诊哮喘,还需要排除其它疾病。
经合适的控制哮喘治疗后,慢性咳嗽症状明显缓解,这才是诊断CVA最可靠的证据。所以慢性咳嗽患者治疗后的随访非常重要。
CVA的治疗与普通哮喘并无明显不同,整个治疗过程中需要对患者进行连续的评估、调整并观察治疗反应(详见图1)。

图1 成人及青少年诊断哮喘后的起始控制治疗建议(GINA 2020)
初始诊断的CVA一般设定为第3级,选择低剂量ICS/LABA治疗,按需使用ICS/福莫特罗或SABA。控制性药物的升降级应按照阶梯式方案选择哮喘控制维持3个月以上可考虑降级治疗以达到维持哮喘控制的最低有效治疗级别。
小结
1. 慢性咳嗽最常见的原因是咳嗽变异性哮喘;
2. 变异性哮喘是不典型的哮喘,以咳嗽为主要症状,肺功能检查有可逆的气流受限,经ICS吸入治疗有效;
3. 治疗参照哮喘GINA方案规范化个体化,随访很重要。
参考文献
1. Sridaran S, Gonzalez-Estrada A, Aronica MA. A case of cough variant asthma undiagnosed for 16 years. Oxf Med Case Reports. 2014;2014(2):29-30. Published 2014 May 8. doi:10.1093/omcr/omu012
2.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 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 (2015)[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6, 39(5):323-354.
3. 葛均波,徐永健,王辰. 内科学[M]. 第9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4. Kastelik JA, Aziz I, Ojoo JC, Thompson RH, Redington AE, Morice AH. Investig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hronic cough using a probability-based algorithm. Eur Respir J. 2005;25(2):235-243. doi:10.1183/09031936.05.00140803
5. Niimi A, Matsumoto H, Mishima M. Eosinophilic airway disorders associated with chronic cough. Pulm Pharmacol Ther. 2009;22(2):114-120. doi:10.1016/j.pupt.2008.12.001
6.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 [指南]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16年版)[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7.
7. 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 GlobalStrategy for Asthma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2020. www.ginaasthm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