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疣导致的肛门原位新生物
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91岁。因便血间作3月来院门诊。发作无明显诱因,便血色鲜红,或暗红,伴肛周坠胀、下腹部轻微疼痛。患者有高血压病史20年,平时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mg po qd,血压控制尚可,患者有糖尿病病史10余年,平时口服“盐酸二甲双胍片”0.425g po tid(三餐后) ,“格列喹酮片”30mg po tid(三餐后),血糖控制尚可,否认“乙肝、伤寒、结核”等传染病病史。患者10年前因“右S癌”行右S切除术,有多发性GS瘤病史2年,平时口服“抗骨增生胶囊”5粒 po tid,患者眠差,平时口服“阿普唑仑片”1.2mg po qn,“艾司唑仑片”3mg po qn,“乌灵胶囊”3粒 po qn,“珍枣胶囊”5粒 po qn,否认重大外伤史,否认输血史。预防接种不详。
查:肛门左前侧肛缘见一1.5*1.5*0.5cm大小的肿物,表面色灰白,有颗粒样增生,短蒂,质硬,肿瘤位于皮面,与皮下不粘连固定。肛内指诊未及肠壁上有新生物,但左侧骨盆壁明显坚硬隆起。
因患者年龄高,基础疾病多,有肿瘤病史。当时怀疑肛门局部可能为肿瘤性病变,故以“肛门肿瘤”收入住院。入院后查体未见绝对手术禁忌症,为尽可能减少禁食及腰麻对老人机体的冲击,考虑到肿瘤较局限,决定在在局部麻醉下将肿瘤作局部的扩大切除术。术中取俯卧折刀位,肛周皮肤消毒,铺巾置单,以加有肾上腺素的1%利多卡因注射液作肿块周围浸润麻醉。以弯钳在肿块顶部牵引暴露肿块后,以电刀沿肿块边缘约1.0cm环形切除肿块,深达肌层,完整移除标本。用3-0可吸收线结扎止血,用4-0可吸收线将直肠粘膜带肌层对口缝合。
术中快速病理及术后常规病理报告均报告:鳞状上皮乳头状、疣状增生伴挖空细胞,请结合临床排除湿疣性病变。
因此本病的诊断考虑是湿疣导致的肛门原位新生物。
讨论:
本病患者病变在肛门的隆起性增生性病变,外观似瘤,病理报告显示为鳞状上皮乳头状、疣状增生伴挖空细胞。证实病变为鳞状上皮瘤样增生,因有挖空细胞,考虑与乳多空病毒感染有关。湿疣病毒为DNA病毒,是乳头瘤病毒中的一种目前有文献报告老年男性的湿疣发病率越来越高。老年男性随着身体机能各方面的改变,免疫机能低下,抗病力弱的特点是湿疣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
湿疣会导致肛门鳞状细胞癌,但临床常见的要么是湿疣,要么是癌瘤,见到表现为瘤状的称之为肛门原位新生物这种状态的情况还是比较少,大部分医生都很难见到。因为其形态特征不是典型的湿疣,也不象恶性癌瘤,临床到底诊断为湿疣还是诊断为其他的病变?只有通过病理明确。
病理科医生在作快速病理报告时告知本人,本例患者未见到恶性细胞,但见到了挖空细胞,只考虑是良性的,要医生根据临床排除湿疣性病变。本病存在的湿疣因素显然不能排除,但瘤体的确也是存在的,到底应该诊断为什么,需要明确。为此我查阅了文献,发现本病的临床与病理符合“肛门原位新生物”这个病的表现,于是作出了“肛门原位新生物”的诊断。
肛门原位新生物( an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AIN)是肛门鳞状细胞癌的前体。本病常见于湿疣患者、HIV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 。佛罗里达的克利夫兰( Cleveland)医学中心研究小组研究了尖锐湿疣患者AIN的患病率,97例标本中,有31%有明确的AIN表现。HIV阳性组的发病率(51%)高于HIV阴性组(17%)。
根据文献报告,85%的肛门鳞状细胞癌患者存在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肛门**行为并感染16型HPV的人发生肛门癌的危险比一般人群高33%。Palmer等已证实16型和18型HPV与肛门和生殖器管状细胞癌的发生有关。Youk等证实, 他们的21例肛门癌患者全部有16型HPV的感染166。
对肛门附近任何病变都应进行活检,如果证实是恶性肿瘤,通常的治疗方法是进行广泛的局部切除,如果是考虑是原位肿瘤,原则上做局部的扩大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