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述情障碍
1. 述情障碍的概念
述情,即为情感的表达。所谓述情障碍,又名“情感表达不能”或“情感难言症”。它并非独立的疾病,更多的表现为一种人格特质。
述情障碍最早在1972年由哈佛大学Peter Sifneos提出,他当时的描述如下:“他们给人的印象时与众不同、格格不入,好像来自完全不同的世界,却生活在被情感主宰的社会。”
他们没有可以谈论的内心情绪。
目前心理学界认为其以不能适当表达情绪、缺少幻想和实用性思维为临床特征。述情障碍者无法用言语准确地表达自身的感觉,比如他们感觉很“糟糕”,但无法准确地表达是哪一种糟糕的感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述情障碍者存在情感认知、加工和调节过程的一种损害。述情障碍者对情绪刺激的评估以其不完整的、不一致的认知模式为依据,这将导致个体对情绪信息的意义不明确、评估不充分、不准确,进一步使述情障碍者回避情绪性刺激。述情障碍者在应对情绪刺激时更多的采取消极应对方式,无法进行积极的情绪调节,及时疏泄不良情绪,最终导致精神障碍的发生。
2. 述情障碍与心理障碍
2.1述情障碍与躯体形式障碍
躯体形式障碍患者不善于发觉其内心冲突,不善于区分其情感体验还是躯体症状,常常拒绝讨论心理问题,将其以“器官语言”表达出来,患者常详细描述其躯体症状。而述情障碍者缺乏识别情感的能力,不能正确认识及区别情绪和躯体感受,不能及时宣泄不良情绪,遇到问题常采取压抑的方式,导致躯体不适长期存在及过分关注,心理障碍更突出。虽然目前对述情障碍是否可引起躯体形式障碍尚无证据,但多项研究都表明两者密切相关。
2.2述情障碍与抑郁
述情障碍与抑郁相关已在不少研究中得到证实。目前一分部学者认为述情障碍作为一种独立的人格特质,具有述情障碍者其抑郁程度更重,抑郁情绪症状和躯体症状更多。另外一部分学者(Freberger最早提出)则表示述情障碍是抑郁的一种状态反应(继发性述情障碍),抑郁可能会引起述情障碍的发生。还有一部分学者则表示述情障碍即是一种人格特征,又是状态反应性的,即两者是相互影响,加大了抑郁治疗的困难。
2.3述情障碍与惊恐
惊恐障碍者存在述情障碍,其在认识和区别情绪、躯体感受的能力欠缺,难以区分情绪障碍进而躯体障碍。躯体障碍者常夸大躯体症状,以“心慌”、“胸闷”等躯体不适为主诉而反复就诊。而述情障碍者在情感认知、加工上的缺陷可能会导致惊恐障碍者过分关注躯体症状。
3. 述情障碍的干预
3.1正念
正念是对当下所发生一切的全部觉察,不进行任何判断取舍。而正念禅修,及正念的培养,目前广泛运用于身心的疗愈。正念能够与与内在体验建立联结,帮助觉察当下的情绪,观察大脑中的感觉基调,给情绪贴上标签,如“焦虑”、“愤怒”、“悲伤吧”,觉知它,观察它,并定位情绪在身体的部分,去感受和探索。通过正念的联系,去觉察情绪,更好地认识情绪,对述情障碍能起到有效的作用。
3.2 培养共情
通过对共情的培养来培养自己对他人情绪的感受性、提高对他人的理解力,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具体的方法如学习关注他人,对情绪描述语做词汇替换练习,通过对电影、小说等的欣赏与分析体验情感,学会观察他人的语言及非语言信息,表达对人的情感及意图的理解(如:你的感觉是……你想说的是……)。
3.3认知行为训练
通过对应激性生活事件调整认知等训练,结合放松练习、角色扮演等方法,改变一些不良的行为,改变应对方式。
对于如何对述情障碍进行有效的治疗,你可以参阅台州医院心理卫生科所著的“禅疗四部曲”之《过禅意人生》《做自己的旁观者》《唤醒自愈力》《与自己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