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北京一女婴被诊断为性早熟 曾饮圣元奶粉半个月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IP 新疆新疆
8311 浏览
这个帖子发布于 14 年零 342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中国)大洋网 (2010-08-10)

早报导读
热点: 2010青奥运 新加坡国庆 上海世博
[中国早点] 香港司法的寒冬
[2010青奥运] 体操赛 中国有望包揽半数金牌
[新加坡国庆] 对比过去 更期待未来
[人民币汇率] 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再创汇改新高
[中国毒奶] “圣元”奶粉 疑致婴儿性早熟


伟哥〓〓让少妇满足到底
威猛男人━女人无法抗拒
糖尿病—化糖清血新突破
★阳痿-早泄--首选国药



  昨天,北京有家长反映,他家一岁大的女婴被诊断为性早熟,此前该女婴已饮用圣元奶粉半个月。

  据女婴母亲韩女士称,女儿小英(化名)一岁零几天,出生后一直食用母乳。最近考虑给小英断奶,半个月前,家长在云岗一家超市买了一罐900克的圣元奶粉,小英喝了半个月。5天前,韩女士发现孩子下体分泌带有腥味的白色黏液。前天上午,良乡医院儿科医生诊断小英为激素过剩引发性早熟。前天,小英父亲王先生在天涯上发帖称“一岁女儿现在已出现早熟迹象”,迅速引起网友关注。截至昨天下午5点,有15万网友点击,上千条回复。

  昨天下午,记者在丰台区王佐镇见到女婴,刚洗过澡不到1小时,小英的下体就分泌出白色黏液,并带有腥味。小英家中摆放一罐圣元奶粉,写着“较大婴儿和幼儿配方奶粉”,生产日期为2010年4月14日。奶粉已用掉三分之一。

  昨天下午5点,记者在家长购买奶粉的超市看到,该品牌奶粉仍在销售。该卖场总店外宣负责人富先生表示,超市已将北京发现一女婴性早熟的案例质疑转给了圣元。

  今天上午,王先生将带小英去北京儿童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卫生部今天将举行发布会回应圣元奶粉事件

  据广州日报报道 继上周末发出公开信坚称奶粉没有问题后,圣元昨日再度强硬回应婴儿“早熟门”事件,宣布起诉凤凰卫视等媒体。

  而记者昨日致电国家卫生部获悉,将在今日举行的发布会上就此事作出回应。

  据记者调查,卷入风波的圣元奶粉奶源地,已从之前宣传的欧盟悄然调整到新西兰,而该国供应商昨日对本报称,新西兰政府是明令禁止加激素的。

  检测部门:解释不办个人业务疑云

  处于监管位置的卫生部将如何应对圣元事件呢?昨日本报记者致电卫生部,有关人员称已考虑到“在今天进行的例行发布会上,圣元事件会成为媒体关注的问题之一”,届时将会有相关回应。

  另一遭舆论讨伐的焦点是,武汉女婴家长称检测部门不接受个人申请,无法检测奶粉中的激素。对此,昨日,一名质检院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最近上级部门发文规范检测机构的委托检验行为,对于不是生产企业和监管部门送检的产品,无法证明产品的生产企业的,检验报告上不会标示。也就是说,即使个人拿圣元奶粉去检,报告里生产单位一栏也不能写上“圣元”,或者只能写“标称”。“因为以前就试过有人拿某品牌产品做文章,出具检测报告的机构变得很被动。”该人士说道。

  他还表示,目前只有部分激素项目能作检测,比如黄体酮等。有些激素即使是理论上可以检测,但也缺乏检测标准,甚至连标样都没有。而且鉴定时无法判定是人为添加还是本体(奶牛)产生。

  境外检测需考虑机构资质

  那么消费者能不能把产品拿到境外检测?该人士表示,只要境外机构获得国内的资质认可,出具的报告就会有法律效力,否则是不能向社会公布检测结果的。除非双方协商确定第三方检测机构,不过这种方式也多数只在贸易结算时用到。

  供应商:新西兰明令禁加激素

  一名畜牧业资深人士昨日表示,由于政府明令禁止,所以新西兰的奶农完全不在饲料中添加激素以提高牛奶产量。

  美国可应用生长激素

  该人士昨日表示,生长激素在欧盟、新西兰等地方都被禁止了,唯独美国 FDA批准应用。“当时FDA审阅了激素生产商文件,未在当中发现问题。”这种激素名为rbGH,FDA科学家认为残留在牛奶中的激素和人体自身拥有的激素含量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这种激素属于蛋白质型,当被人食用后就基本没用。”这名人士说。

  未有针对婴儿的研究

  在接受本报采访时,不少专家都认为配方奶粉和导致早熟之间仍未有一个定论。上述人士告诉记者,目前未有足够证据断定牛奶中的激素会不会导致性早熟,因缺乏大规模临床案例,也没有针对婴儿的报告。

  圣元昨天声明

  公司已经委托律师事务所起诉凤凰卫视,指控香港凤凰卫视“断章取义,编造奶粉导致性早熟的谎言,扰乱社会视听,蒙骗不明真相的消费者,抹黑中国著名品牌公司,严重干扰企业正常经营,是这次激素风波的始作俑者。”

  奶源地调查

  官网和年报不一致

  有专家表示,因为厂家故意添加激素毫无用处,因此不排除激素可能是在奶源中就有所残留。那么圣元的奶源地是哪里?记者发现,圣元本身的介绍也存在前后不一的情况。

  据圣元“优博”奶粉的官网刊登,当中宣传“精选来自欧盟纯净牧场的优质奶源”。不过,当本报翻阅圣元在美国发布的年报,却发现已悄然改为进口自新西兰。圣元在风险提示中警告,对于海外采购的原料不一定能做到像自己工厂那种程度的质量控制。

  圣元称奶源为纯进口 农业部提供激素检测方法

  据京华时报报道 “奶粉疑致婴儿性早熟”引发人们高度关注。据有关部门消息,农业部已经向湖北省提供检测激素方法,至于奶粉是否存在质量问题,仍需等待检测结果。目前,湖北省工商等部门已对奶粉取样。由于奶粉过去没有激素检测项目,也无相应标准,有关方面正进行论证,将尽快公布调查结果。

  农业部提供检测方法

  昨天下午,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称,卫生部已关注到媒体对“武汉三女婴性早熟事件”的报道,现在正向主管业务的司、局了解情况。邓海华透露,卫生部没有为这一事件专门召开新闻发布会的计划。

  另据卫生部最新消息,农业部已向湖北省提供检测激素的方法,至于奶粉是否存在质量问题,仍需等待检测结果。目前,湖北省工商等部门已对反映的奶粉取样。有关方面正在论证。

  昨天下午,设在武汉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武汉市食安办工作人员表示,主管此事的是武汉市食安办,统筹的是湖北省食安办。由于事涉重大事项,相关调查结果由武汉市委宣传部统一发布。这位工作人员称:“有一部分关于调查结果的信息已经报给市委宣传部,近期应会发布。”

  圣元称奶源为纯进口

  圣元国际集团公关部经理张迎玖说:“对于企业来讲,在奶粉中添加激素,不仅没有任何好的功效,还增加企业的成本,因此企业是不可能去添加激素的。”据她介绍,圣元的优博、优聪等系列产品的奶源都是纯进口,都有严格的检测,不仅出口国以及我国海关都要进行检验,圣元也要进行检测。

  北京超市未下架圣元奶粉

  昨天,北京家乐福、物美等各大超市卖场都表示,正在密切关注该事件,但是在没接到政府部门的正式通知前,暂时不会下架处理。

  圣元集团的张迎玖表示,集团位于北京的管理总部和位于青岛的生产企业,目前均没有接到任何政府部门通知,说圣元所生产的奶粉产品存在质量问题。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利益,已委托律师准备起诉相关媒体,近期将提起诉讼。

  “目前,个别地区工商部门要求对圣元公司产品进行下架处理,圣元公司对此表示不解。”她说,报道已经影响圣元公司所产奶粉的销售,圣元公司急盼政府有关部门介入调查,尽快对圣元公司奶粉进行质量检测,并尽早公布结果,告知公众事实真相。

  专家称性早熟成因复杂

  武汉市儿童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姚辉说,婴儿“性早熟”的说法不准确,婴儿症乳房开始发育的正确诊断应为“单纯性乳房早发育”。起病常小于2岁,乳腺仅轻度发育,但不存在生长加速和骨骼发育提前。病因尚不明确,摄入雌激素只是可能的病因之一。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宋崑岡说:“当前吃的、用的,包括洗涤用品,都可能导致孩子‘性早熟’,不可贸然把罪过扣在乳制品上。应当通过调查来验证牛奶激素含量是否正常,比如牛奶中含量是多少,乳制品中的含量又是多少。”宋崑岡说,牛奶当中本身就含有性激素,但这是非常微量的,不足以导致性早熟。现在,国家相关部门正在对市场上的牛奶性激素含量进行调查,要等待调查检测结果出来之后才能下结论。

  湖北省食品安全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奶粉生产企业添加激素的可能性不大,但不排除在奶源环节,如牧场环境、使用饲料、环境污染都有可能导致奶粉中含有激素。如为了催奶,饲养员会在奶牛饲料中添加激素,过量激素会残存在牛奶中,经加工进入奶粉。

  公众希望尽快查明真相

  在武汉光谷家乐福超市,一位正在选购奶粉的刘姓女士说,她女儿已经两岁了,听说了关于问题奶粉可能导致婴儿性早熟的报道后,让她对奶粉质量更为担心了,虽然商场有很多品牌可以选择,却依然提心吊胆,对奶粉质量不放心。

  合肥市民文明说:“希望政府职能部门尽早介入调查,尽快查明事实真相,向社会公布。拖得越久,老百姓的不信任感就越强。”

  中国国乳品安全标准菌落数竟高欧美20倍

  央视《经济半小时》8月8日播出节目“揭秘乳品安全国家标准”,以下为节目实录:

  今年6月1号起,由卫生部批准公布的乳品安全国家标准正式实施,其中共包括66项具体标准,涉及生乳、巴氏杀菌乳、灭菌乳等所有乳类和乳制品。这是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有关部门对 1986年颁布的乳品标准进行的一次重大修订,因此也被称为乳品新国标。然而,正是这个新国标却在行业内外引发了一场激烈争论。

  这是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有关部门对乳液新标准进行的一次重大修订。然而,新国标从标准正式发布到实施,引发无数争论。争论焦点之一是蛋白质含量,新国标中,蛋白含量每100克含 2.8克,这个数字低于国际标准3.0克,也低于1986年旧国标的2.95克;争论焦点之二是每毫升牛奶中的菌落总数,新标准由原来的50万上升到了 200万,比美国、欧盟10万的标准高出20倍,被业界惊呼为一夜倒退25年。更有舆论指出,这个乳业新国标让“中国原奶质量降到了全世界最低”。

  新国标制定专家起草组组长 国家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所长王竹天

  王竹天:这个标准是适合于我们国家现在的这种养殖方式下的一个标准

  中国畜产品加工研究会名誉会长农业部(奶类)顾问 骆承庠

  骆承庠:中国的乳品工业恐怕要完了。

  中国奶业协会乳品工业委员会副主任、卫生部原乳品订标组副组长副组长 曾寿瀛

  曾寿瀛:不能像某些领导所讲的,这个标准是相互协调,相互照顾,这样的一个产物。

  围绕乳品新国标,我们听到了两种针锋相对的声音。争论第一大焦点就是1986年颁布的生鲜牛乳收购标准和2003年卫生部的鲜乳卫生标准,都要求蛋白质含量为2.95%,新国标却把蛋白质含量降低为2.8%。那么,这项标准究竟是怎么定下来的?能否保证今后原奶的质量呢?我们再来看看专家的分析。

  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副所长 王加启

  王加启:不是说这个蛋白质的含量从2.95降到2.8以后,这个牛奶就不能喝了,

  中国奶业协会乳品工业委员会副主任 全国乳与乳制品订标组 副组长 曾寿瀛

  曾寿瀛;国际上没有一个标准,原料奶、生奶是2.8的,没有。

  对于蛋白质标准,支持者和反对者各执一词,记者注意到,我国1986年的“国标”2.95与国际标准已有明显差距,2010年的标准在其基础上为何又降到了2.8呢?参与这次国标制定的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副所长王加启告诉记者,影响奶蛋白含量的因素很多,饲料是其中最关键的一个因素,而目前中国奶业有76%都是散户养殖,在精饲料投入不足,这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奶蛋白含量。1986年制定标准时,我国以国营农场为主,奶牛数量少,都是集中养殖,2.95的指标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并不高。而现在的情况已经大不一样了。

  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中国奶业协会 副理事长 王加启

  王加启:分散饲养、多种模式饲养的这么一个奶业发展的局面,那么这就导致了奶牛的品种,饲养的水平,管理的水平和饲养的环境参差不齐。

  中国农业大学的李胜利教授是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他告诉我们,新国标中,蛋白质含量的标准,是根据检测部门长期监测得出的数据确定的。此前中国农业大学在全国设立了24个试验站,150个辐射点收集信息,相当一部分企业的奶蛋白含量实际上达不到2.95。这是工作人员在黑龙江省一个国内大型乳制品生产企业监测的数据,我们看到,这家企业在东北地区奶蛋白含量达到2.95以上的比例是75.1%,中南地区是63.7%,西北地区仅为23.6%。

  中国农业大学 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 李胜利

  李胜利:超过2.95的你看只有多少,它基本上有接近一半都活不了,你算吧。

  记者:这也是一个很大的企业吗?

  李胜利:很大的企业。

  对于新国标把奶蛋白含量标准最终定为2.8, 86岁高龄的中国奶业协会顾问曾寿瀛则有不同的观点。

  中国奶业协会顾问曾寿瀛

  曾寿瀛:我看到材料上介绍的,内蒙、黑龙江有6%和10%的奶牛达不到2.95,只能达到2.8,那么这些地方的是不是应该分析一下,他为什么达不到。

  从1985年开始,曾寿瀛老人作为主要标准制定者和起草人,参与了《消毒牛奶》《酸牛奶》《全脂奶粉》等8项目乳品卫生标准的制定,参与并见证了1986年的乳业国标制定。

  中国奶业协会乳品工业委员会副主任 全国乳与乳制品订标组 副组长 曾寿瀛

  曾寿瀛:以前过去中国那时候有一个叫北方奶牛一宗族,中国南方奶牛一宗族,那个资料都充分地显示,都是收购的牛奶在2.95,或者接近2.95,或者高于2.95,2.8是三级品,是等外品,2.95才是正品,现在是次品变正品。

  曾寿瀛认为规范养殖和科学饲喂,达到 2.95以上并不困难。他给记者拿出了一组数据。这是位于福建南平的一家大型乳制品生产企业,从2007年到2009年生鲜牛乳主要指标中,记者看到,除了个别月份乳蛋白的含量在2.96以上,其他均在3.0以上,2009年4月份的最高数值达到了3.08。

  对于目前的乳业生产状况,两方给出了不同的数据,那个数据更接近真实的情况呢?记者选择了双方提供的两个奶牛养殖基地进行了调研,一个位于江苏省常州市,一个位于黑龙江哈尔滨南岗区。

  在黑龙江哈尔滨南岗区的红旗满族乡,在这儿呢,奶牛养殖是当地的支柱产业,同时也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据了解当地农户都是分散式的小规模养殖,而且每户养殖八到十头,能占到90%以上的比例。

  在村子里,我们碰到了几位在路边放牛的奶牛养殖户。他们告诉记者,家里的玉米秸秆喂完了,暂时把牛栓在路上补充些青草。

  黑龙江红旗满族乡农民 付明禹

  付明禹:现在苞米秸秆一块钱一捆,你算算,啥都是钱,现在工钱都没有,我们俩的工钱都没有。

  记者:我们养牛不赚钱吗?

  付明禹:赚啥钱,多少年没赚钱,四五年没赚钱了。

  养了20多年牛的农户付明禹告诉记者,饲料的连年上涨,奶牛养殖户的利润越来越小。跟去年比,今年的玉米价格,每公斤上涨了四毛多,豆饼每吨上涨了三四百元,配合饲料每吨也上涨了500元,饲养一头牛每月的饲料成本直接增加200多元,而现在每公斤奶的价格是2.7元,一直没有太大的变化。养牛不挣钱,养殖户都喂不起精饲料。

  黑龙江红旗满族乡农民 付明禹

  付明禹:要是有盈利了就多给点,没有盈利就少给点,我还没有吃饭钱,得给我对付点吃饭钱。

  记者在红旗满族乡走访了多户村民,发现这些分散饲养的奶牛的饲料多是玉米秸秆,豆饼,或是混合饲料,每天每头牛的饲料成本都不超过30元。当地的奶牛合作社站长告诉记者,饲料的情况,直接影响了奶蛋白含量,从他们收奶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养殖户送来的奶,蛋白含量在2.8-2.9的占50%,2.9以上高指标的奶占50%。

  黑龙江浩源奶业合作社站长 关凤春

  记者:你们想收高指标的奶吗?

  关凤春:想,为啥不想收过指标奶。

  记者:收得上来吗?

  关凤春:收不上来,因为奶户这一块,牛本身出的奶就稀,就出那个奶。

  随后记者又来到了位于双城县幸福乡的庆源牧业,这里是有着900头奶牛的规模牧场。记者主要,这里每头牛每天的饲喂成本达到了40多元,为提高蛋白还添加了每吨1200元的羊草。但是厂长告诉我们,按照DHI来检测的话,还有20%奶蛋白含量达不到2.8。

  黑龙江庆源牧业场长 薛英峰

  薛英峰:就是增加饲养这块,调整个体牛的营养指标。

  薛英峰告诉记者,一定的资金实力和规模至少能保障80%的奶品奶蛋白含量达到2.9以上。但是他们所在的双城县,像他这样具备同等实力的牧场不过三家,对于有着22万头奶牛存栏量的双城县来讲,90%以上的散户小规模养殖,难以达到2.9的标准。

  黑龙江奶业协会秘书长 吴和平

  吴和平:原因就是这个时间呢,它的一个饲料结构,也就是营养结构,牛体状况和气侯条件所影响的。

  吴和平认为2.8的数据符合奶牛泌乳期规律,而北方地区奶牛养殖量占全国的82%,其中70%以上是农户散养,又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客观事实。那么农户养牛到底有没有突破?能否养出奶蛋白在 2.95以上的奶牛来呢?中国奶业协会乳品工业委员会副主任曾寿瀛告诉我们这并不难,老人带记者来到了江苏省常州市横山镇的这家奶牛合作社进行了调研。

  常州横山镇苏农奶牛专业合作社顾春元

  顾春元:喂的是玉米粉,还有黄豆、豆粕什么,混合的。

  中国奶业协会乳品工业委员会副主任 曾寿瀛

  曾寿瀛:你要给奶牛吃好,奶牛才能给人吃好,如果你给奶牛天天吃的稻草,水葫芦,水花生,在青饲料里面也克扣它,它怎么能让你牛奶里营养成分好呢?

  顾春元告诉记者,他们每天给牛配备的精料有十几种,达九公斤,除此之外每天还要给牛配备青饲料50公斤,分三次喂食。

  常州横山镇苏农奶牛专业合作社 张正东

  记者:你觉得就高好了还是就低好呢?奶蛋白。

  张正东:那肯定高好了。

  记者:为什么呢?但是你要增加成本,你高了之后。

  张正东:成本是,但是有回报。

  陈建国说,奶蛋白含量是2.8,2.9还是 3.0,三个数字表面看起来差异不大,但是实际上事关成本大小。按照他们的计算,蛋白含量每提高0.1个百分点,喂饲料成本就得相应增加五块钱左右。这个合作社实行的是按质论价,他们以奶蛋白2.9为标准,以每公斤牛奶3元钱为相应的定价基础,每高出0.1个蛋白含量就会增加5分钱。同样,每低于0.1个百分点会有相应的惩罚性罚款。计算下来,每产一公斤奶,蛋白含量2.95要比2.8,能多卖1.23元左右。

  常州横山镇苏农奶牛专业合作社 负责人 陈建国

  陈建国:你一头牛(一年),那就算300块钱,一头牛一年它就要相差三百。

  曾寿瀛的课题组长期对这个合作社进行质量检测,他们发现,在合作社实施按质论价的体系后,从日常监测数据来看,牛奶蛋白达到2.95的比例占95%以上。

  中国奶业协会乳品工业委员会副主任 曾寿瀛

  曾寿瀛:每天要检测,一个月三十天,他一年下来要多少份数,三年的份数,证实了他的牛奶常年维持到2.95。

  在采访中,我们还得到了一组数据,目前发达国家的原奶奶蛋白含量可以达到3.2%,加拿大的奶蛋白含量在3.3%,新西兰能够达到3.8%。显然,只有先进的集中饲养模式才能培育更好的牛,吃上更好的饲料,产出更好的牛奶。但对中国乳品行业来说,完成这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面对这种困境,国家标准到底应该是就高还是就低呢?

  对于中国乳品行业来说,短时间内改变散户养殖占90%的传统模式确实很难,所以很多人认为,新国标如果提高奶蛋白标准,结果只能是纸上谈兵。而反对方的观点是,不能因为发展水平低,就降低标准,以至于整个产业陷入恶行循环,更何况从操作环节看,可以实行优质优价的办法,用市场手段推行高标准。这个两难的问题似乎陷入了无解的尴尬。

  中国农业大学 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 李胜利

  李胜利:如果采用原来的国标的话,意味着我们有将近20%多比例的奶,都可能成为不合格的。大部分人进不去,可能有一些奶农会出现倒奶的可能性。

  李胜利认为,针对目前全国70%以上乳品来自散户养殖的现状,过高的蛋白标准,只能催发更多的倒奶事件发生。

  在李胜利看来,过高的标准对提高奶品质量也是有害无益。

  中国农业大学 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 李胜利

  李胜利:三聚氰胺在发生之前就是因为奶源过剩。

  李胜利分析,正是因为达不到企业的收购标准,一些人为了把牛奶卖出去,宁愿铤而走险添加三聚氰胺。但是对于低标准一直持反对态度的曾寿瀛并不认同这个观点。

  中国奶业协会乳品工业委员会副主任 卫生部原乳品订标组副组长副组长 曾寿瀛

  曾寿瀛:三聚氰氨它是这种见利忘义,对不对,怎么会是被迫呢?怎么会是因为2.95的问题?你2.8就不掺假了?

  曾寿瀛告诉记者,现在把标准降低,无法遏制不法分子添加三聚氰胺,而且,他认为低标准也会带来另外一种隐患,乃蛋白含量低会影响牛奶固有的香味和脂气味,难以避免一些企业不用添加剂或者脱水奶粉以次充好。

  中国奶业协会乳品工业委员会副主任 卫生部原乳品订标组副组长副组长 曾寿瀛

  曾寿瀛:带来的是你用这个原料奶做出来的所有的成品都要受到影响的问题,

  奶蛋白数据的降低,会不会使生产企业为提高口感而使用添加剂呢?低标准对企业加工又会有什么影响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的记者联系了多家大型乳品企业,最终只有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钮立平

  记者:为了保持以前这个品质,或者口感,会增加其它的添加剂,有没有这样的情况?

  钮立平:我们这个企业不存在这个问题,一方面呢就是我刚才说了,一个产品线很丰富,2.8的奶也可以生产出产品,2.95以上也可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

  记者:如果要生产我们的极致奶,只有2.8奶蛋白这样的奶,那我们。

  钮立平:不能生产,就不能生产。是不能够添加任何东西的,你只能用优质的奶源去生产。

  记者:普通的一些中型或小型企业。

  钮立平:因为小型企业呢,我觉得它主要是一个,当然它也有成本上的考虑。因为它的脂肪可能低了,为了达到你那个标准去添加一些东西,这个说不好。

  看来,奶蛋白含量标准高低对乳品行业究竟会带来什么影响,还有很多未知数。而围绕乳品新国标的争论中还有另一个焦点就是菌落总数。新标准由原来的50万调高到了200万,比美国、欧盟10万的标准高出了20倍,被业界惊呼为一夜倒退25年。那么,这个标准又是如何确定的?

  新国标制定专家起草组组长 国家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所长 王竹天

  王竹天:就是如果是真的把它整到50万的话,就会把这一些大量的这些牛奶拒之门外。

  中国畜产品加工研究会名誉会长、农业部(奶类)顾问 骆承庠

  骆承庠:韩国的(菌落总数)不是7000吗?你们中国的奶200万,这不是开玩笑吗?

  参与国标制定工作的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副所长王加启告诉我们菌落总数定在200万的原因。

  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副所长 王加启

  王加启:在新的标准里面,菌落总数定的是200万,在1986年的标准里面分了四级,一级是50万,二级是100万,三级是200万,四级是400万,所以说你比较两个标准的话,你会发现新的标准,既没有严格,也没有放松,它相当于原来标准的三级的那种标准。

  王加启认为依照中国目前的养殖现状菌落总数如果设置在50万,会有一半牛奶被拒之门外。而曾寿瀛则认为菌落指标过高会直接影响牛奶的安全性。

  中国奶业协会乳品工业委员会副主任 卫生部原乳品订标组副组长副组长 曾寿瀛

  曾寿瀛:你200万的细菌数,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细菌杀灭掉,那么牛奶中残存了一定量的数量,这个数量对牛奶在运转的过程中,保质期必然要缩短。

  那么菌落值在50万和200万到底对安全性的影响有多大呢?农业部奶及奶制品质量监督检测室王俊博士,向我们展示了菌落总数在50万和200万的照片。照片上白点菌群的分布情况差异很大。

  农业部奶及奶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室主任 王俊博士

  王俊:如果是50万的数的话,在这个挤奶的奶站里面,应该大家能觉得,就是说进去一看的话,应该觉得比较干净,地面上没有残余的牛奶。200万的话应该就是比较脏的条件,应该基本上来说夏天苍蝇是满处飞的,然后会有一些残余的牛奶散落在地面上,卫生设备,有些时候可能会闻到一些异味。

  王俊认为,菌群数量不同,对乳品的安全性有一定的影响。不过,在国家疾控中心,负责营养与食品安全的王竹天副所长则认为菌落微生物不是致病菌,不会影响乳品安全。

  新国标制定专家起草组组长 国家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所长 王竹天

  王俊:大的方面来讲的话,菌落总数,不是一个直接的食品安全指标,它和我们人类的致病没有关系。

  菌群数量的不同,到底对乳品会有什么影响呢,采访中,我们找到了有20年乳品安全生产经验的王炎场长。

  记者:有的人说微生物含量它不是致病菌,而且还有后续的加工,说影响不到这个品质。

  王炎:不可能的,不可能的,那是肯定能够影响的。

  记者:根据您的经验。

  王炎:肯定是影响的,但是因为他消毒,可能说不能够给人致病,但是它的新鲜感,它的口感肯定是要受影响的,

  王炎告诉记者,菌落总数体现出牛奶生产的卫生状况,同时也影响着奶制品的保质期。冷链生产控制,牛奶挤下后进入这些储罐中,温度迅速降到4度以下,然后再装冷藏车,运往加工厂。整个过程一直在低温下运行,这样细菌总数可以控制在10万以下。对企业来说,相应设备的投入和改造则需要大笔资金。而很多企业会把成本转移到终端产品上去。

  乳品厂管理人员:今年将近三百万投入,光北京地区。

  记者:如果全范围内来讲都投入到的话又是多大?

  乳品厂管理人员:那得上千万了。

  在我们的印象中,社会在进步,技术在提高,消费需求在提升,相关的行业标准似乎也应该芝麻开花节节高。但是,在乳品新国标的制定中,却出现了相反的动向。这种反常的现象背后,到底折射出中国乳品行业的哪些困境?我们也听到了不少声音。

  尽管对此次乳业新国标的一直是支持态度的,但是王加启认为,现行乳业新标准确实偏低,他认为这个标准会在一两年的时间内协调改进,而优质优价体系势在必行。

  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副所长 王加启

  王加启:企业实施真正的优质优价的体系,是推动牛奶品质提高的绝对性力量,其它的都是辅助性力量,因为市场它是一个最大的推动力量。

  王加启说,在美国乳制品安全体系中最重要的《A级高温灭菌奶法令》被记录于美国《联邦法规法典》,该法规为美国奶制品的检验检测提供了可靠依据。

  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副所长 王加启

  王加启:监管的力度和规范,在这一点我们国家比较欠缺。

  黑龙江奶协秘书长吴和平同样赞同从事实出发制定新国标,但是针对目前中国奶业的发展,他认为应该用奶粉贮备流转制度和相应的金融服务体系对奶业行业进行保障。

  黑龙江奶业协会秘书长 吴和平

  吴和平:在我们国内制订一个长期的一个奶粉储备流转的制度,它会对稳定行业高峰低谷这种不断的变化起到一个稳定作用。

  作为卫生部原乳品订标组副组长:曾寿瀛,一直坚持用高标准引领行业发展,他告诉我们,乳蛋白含量指标定在2.8,菌落总数定在200万的低标准严重制约了我国乳业的发展。中国乳业发展可以借鉴新西兰,建立第三方检测机构。新西兰拥有全球领先的乳品第三方检测机构-SAITL乳品检测中心。第三方检测实验室的建立可以为奶户和乳制品企业提供公正的交易平台,与按质论价价格体系相结合,保障奶农与企业利益的均衡,促使奶农主动提高生鲜乳质量。

  中国奶业协会乳品工业委员会副主任 卫生部原乳品订标组副组长副组长 曾寿瀛

  曾寿瀛:我们国家对生乳的标准,是不是能够分级,不要实行一个项目只有一个指标,例如蛋白质就是2.8,例如菌落总数就是200万,为什么不可以考虑分级呢?这个分级对消费者来讲是有好处,对乳品企业来讲也有好处,对奶农来讲它也有好处

  乳品新国标究竟是订高了还是低了,我们不是专业人士,也很难给出一个定论。这场没有结果的争论里,却让我们看到了乳品行业的窘境。客观地讲,中国乳品行业最近十几年确实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但是很多结构性的缺陷一直被表面繁荣所掩盖。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喝上好奶,必须养好奶牛。然而,过去大量投资都集中在乳品生产销售环节,并不缺少先进的技术设备,对行业基础的养殖环节,反倒没有相应规划,以至于产业链前后脱节,养殖水平落后于很多国家,原奶质量不稳。扭曲的产业结构不仅给国家标准怎么制定带来了一系列两难,也对乳制品的安全构成了隐患。不过,我想不管怎么样,安全和品质都应该是一个产业发展始终不渝的目标,作为制定标准的主管部门,在顾及现实利益的同时,千万别忘了这点。

  圣元称生产销售的产品是安全的

  据京华时报报道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报道针对“武汉三女婴性早熟事件”中,家长提出奶粉一事,圣元公司7日在其官方网站刊发公开信,称“生产销售的产品是安全的,不存在添加任何‘激素’等违规物质的行为”,表示“产品激素含量更无懈可击”。

  对产品安全性有信心

  公开信中称,圣元产品“激素含量无懈可击”。“产品反复接受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的检测,均未发现任何质量问题。多年来,圣元公司在婴幼儿营养领域投入巨资进行基础性研究,对圣元产品的科学性、安全性具有充分的把握和信心,特别是激素含量更无懈可击。”

  公开信同时称,“对于普通消费者缺乏专业知识、心存误解我们表示理解;但是对于某些媒体断章取义、有意歪曲事实的报道表示遗憾”。圣元公司认为,“认定配方奶粉导致‘性早熟’是不科学非理性的,国际国内的大量科研文献对此早有定论;必要时,会采用法律手段来保护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

  政府职能部门已采样

  公开信称“已将事态上报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并由其向国家主管部门汇报恳请查明事实,给全社会一个科学严谨的交代。圣元公司会积极配合国家相关部门的工作,相信最终结果能够给予圣元公司乃至整个乳品行业一个公道”。公开信援引媒体的报道称,政府职能部门已经采集了武汉地区“性早熟”消费者使用的产品,“请媒体记者向政府职能部门咨询,并敦促尽早公布结果”。

  圣元公司承诺将“主动配合各媒体就此事的报道,并向媒体通报事件进程”。

  婴幼儿奶粉无激素检测

  目前,引发女婴性早熟的原因仍然没有定论,因为这几个女婴性早熟是否与食用奶粉有关,包括医院在内的相关机构非常谨慎。弄清病理最直接的方法是对奶粉进行检测。

  国家药监局负责药品检测的中国药品检验总所工作人员称,除某些保健食品之外,目前我国药监部门尚未开展食品检测业务,“要检测奶粉中的激素成分,现在肯定不能送检,而且不受理个人申请”。

  武汉市儿童医院姚辉教授表示,由于性激素有十多个分类,而医院的设备有限,目前仍无法对奶粉中是否含有性激素进行检测。作为主管商品流通的行政单位,工商局可以抽检奶粉,但在目前婴幼儿奶粉的检测标准中,并没有“激素检测”这一项。

  事件回放

  住在武汉市三个不同地方的三名女婴,一直食用的是同一品牌的奶粉。三名女婴身体出现了早熟的特征,比如乳房开始发育,还有其他的一些相关的体征。家长把孩子带到医院就诊,医院初步断定是激素引起的性早熟,因此家长不约而同地把祸首指向了奶粉厂家——圣元公司。医院证实,近来确实发现了多名女婴性早熟的病例。

  圣元奶粉称将起诉两家媒体

  核心提示:圣元公司近日委托律师,准备对刊播“圣元奶粉疑致女婴性早熟”报道的两家媒体提起诉讼。

  重庆晚报8月9日报道 国内奶粉市场再起“波澜”。近日,一则“圣元奶粉疑致女婴性早熟”的报道引起消费者的广泛关注。

  昨天,圣元营养食品有限公司在其官网上发布“致媒体的公开信”表示,圣元公司生产销售的产品不存在添加任何‘激素’等违规物质的行为。同时,圣元方面已委托律师准备对最先刊播此事的两家媒体提起上诉。

  圣元称奶粉质量没问题 两媒体或遭起诉

  千龙网北京8月8日讯 国内奶粉市场再起“波澜”。近日,一则“圣元奶粉疑致女婴性早熟”的报道引起消费者的广泛关注。昨天,圣元营养食品有限公司在其官网上发布 “致媒体的公开信”表示,圣元公司生产销售的产品不存在添加任何‘激素’等违规物质的行为。同时,圣元方面已委托律师准备对刊播消息的两家媒体提起上诉。

  日前有媒体报道称,武汉三名女婴疑似因食用圣元奶粉后出现性早熟,乳房开始发育,雌激素水平竟已达到成年女性的水平。在经过医院的一番诊疗之后,家长质疑,三人长期食用的同一品牌奶粉就是罪魁祸首。

  据报道称,今年7月,武汉市儿童医院诊断当时15个月大的小菲“检查双乳大,外阴充血,建议停服奶粉”,在这一诊断过程经电视台播出后,三家父母不约而同地将怀疑的目光投向了孩子一直食用的圣元奶粉。而在此事件曝光后,江西、山东、广东也爆出3起类似病例。

   圣元声明称产品质量“没问题”

  事件被披露后,部分消费者致电圣元公司,要求公司召回所售商品并对此事件给出合理解释。对此,圣元营养食品有限公司在其官网上发布 一封长达700余字的“致媒体的公开信”,坚称“公司生产销售的产品不存在添加任何‘激素’等违规物质的行为。同时希望政府职能部门尽快公布检测结果。”

  圣元在“公开信”里表示,公司生产销售的产品是安全的,不存在添加任何“激素”等违规物质的行为。产品已反复接受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的检测,均未发现任何质量问题。对于某些媒体断章取义、有意歪曲事实的报道表示遗憾,认定配方奶粉导致“性早熟”是不科学非理性的。同时呼吁政府职能部门及早介入,澄清事情真伪。

  圣元还表示,常年来,圣元在婴幼儿营养领域投入巨资进行基础性研究,对圣元产品的科学性、安全性具有充分的把握和信心,特别是激素含量更无懈可击。目前,圣元已将事态上报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同时愿意配合国家有关部门的调查,及时公开调查进展情况以及最终的调查结果。

  圣元公司将起诉两家媒体

  对于某些媒体断章取义、有意歪曲事实的报道,圣元公关经理张迎玖表示,目前圣元公司已经委托著名国际和国内律师事务所对最先刊播此事的两家媒体提起上诉,指控两家媒体断章取义,编造奶粉导致性早熟的谎言,扰乱社会视听,蒙骗不明真相的消费者,抹黑中国著名品牌公司,严重干扰企业正常经营。

  早前报道:

  武汉3名女婴食用奶粉性早熟 多地现同类病例

  武汉三名女婴因一直食用同一品牌奶粉,身体出现性早熟特征,此事经报道后引发社会强烈关注。此前,受害儿童家长曾想把奶粉送检,却遭遇“检测无门”,一些质量监督检测机构都婉言拒绝了家长们的个人申请,而权威部门关于奶粉的检测指标中也没有激素这一项。

  武汉三女婴被诊断性早熟 食用同一品牌奶粉

  小彤,4个月,家住汉口吴家山。小霞,9个月,家住汉阳郭茨口。小菲,15个月,家住武昌江夏区。家住武汉三镇的三名女婴,因一直食用同一品牌奶粉,身体出现早熟特征,乳房开始发育。愤怒的家长不约而同地把祸首指向厂家。

  圣元营养食品有限公司致媒体的公开信

  关于近期有关媒体“奶粉疑致女婴性早熟,消费者担忧”的报道,圣元营养食品有限公司(下称“圣元公司”)就此事做出如下声明:

  一、作为中国婴幼儿配方食品的著名品牌公司,圣元公司首先对关注中国乳品行业健康发展、关注中国婴幼儿身体健康的媒体记者朋友们表示感谢。对于最近某些媒体关于婴幼儿“性早熟”的报道,我们在此郑重声明圣元公司生产销售的产品是安全的,不存在添加任何“激素”等违规物质的行为。圣元公司的产品反复接受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的检测,均未发现任何质量问题。常年来,圣元公司在婴幼儿营养领域投入巨资进行基础性研究,对圣元产品的科学性、安全性具有充分的把握和信心,特别是激素含量更无懈可击。

  二、圣元公司欢迎来自媒体的监督和支持。对于普通消费者缺乏专业知识、心存误解我们表示理解;但是对于某些媒体断章取义、有意歪曲事实的报道表示遗憾,认定配方奶粉导致“性早熟”是不科学非理性的,国际国内的大量科研文献对此早有定论;必要时,圣元公司会采用法律手段来保护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

  三、近期报道中说,政府职能部门已经采集了武汉地区“性早熟”消费者使用的产品,请媒体记者向政府职能部门咨询,并敦促尽早公布结果,澄清事件真伪。

  四、圣元公司认为此事如不得到公正客观的报道,将严重损害中国乳品行业的形象。鉴于此,圣元公司已将事态上报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并由其向国家主管部门汇报恳请查明事实,给全社会一个科学严谨的交代。圣元公司会积极配合国家相关部门的工作,相信最终结果能够给予圣元公司乃至整个乳品行业一个公道。

  五、为了公众能真实的了解此事缘由真伪,希望媒体记者能够深入采访各级政府职能部门、专家学者以及行业协会和企业等,充分论证“性早熟”的原因,做出公正客观报道,圣元公司将主动配合各媒体就此事的报道,并向媒体通报事件进程。

  圣元营养食品有限公司

  二O一O年八月七日

  来源: 京华时报







































































































































































































































































































































































































































































3 收藏点赞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3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